男子肠道200多个息肉,密密麻麻似“溶洞”!提醒:这种息肉100%癌变,“3多2痛”是癌信号
2024/4/1 家庭医生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
前不久,江苏南京37岁的陈先生被查出,结肠里竟长了200多个0.5-2cm大小不一的肠息肉,可以说,见到的肠壁就没有好的黏膜,就连护士看了也觉得脸上发麻。
医生表示,如果不做手术、放任不管,可能有癌变的风险。在长达3小时的手术过程中,光是摘除息肉就用了2个多小时。
网友们纷纷表示震惊,为什么好端端的会长这么多息肉呢?

息肉,也就是人体器官黏膜表面生长的“肉疙瘩”。
小到几毫米、大到几厘米,有长得像蘑菇的、也有像桑葚的,有的还像小山包。数量可从1个至数个不等,甚至会和陈先生一样,整条肠子都长满。
息肉容易长在空腔部位,而消化器官是人体最大的空腔脏器,因此,肠道、胃部、胆囊等地方的息肉较为多见。
每年体检,总会有不少人被“息肉”这2个字吓到,其实,大部分的息肉都是良性的病变,但有3种息肉拖不得,一定要小心——

肠息肉:这种肠息肉,癌变率几乎100%
相比于小肠,大肠是个多事之地。
成年人的大肠约1.5m,整个形状就像是盘旋在腹腔里的门框,蜿蜒曲折、褶皱多,这就为息肉提供了很好的藏身处。
大肠息肉的发生,与生活习惯、日常饮食都有一定关系,比如吸烟饮酒,以及长期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素饮食等。
可分为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等,其中腺瘤性息肉存在癌变可能性,主要有3种,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以及管状-绒毛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最高。

图源:壹图网
至少90%-95%的大肠癌,都是从大肠息肉一步步“进化”而来的,从息肉到肠癌一般有4步:
小息肉→大息肉→不典型增生→肠癌
整个过程可能持续5-10年,但在息肉和不典型增生阶段,大多没啥存在感,就像是身体里的一枚“定时炸弹”,等到出现症状时往往已经是癌晚期。
小于1cm且没有癌变可能性的,可以暂不处理,并随访观察;
大于1cm或有癌变可能性的,应尽早切除,越早发现并积极治疗,就越有机会将癌症扼杀在摇篮中。
如果出现了“3多2痛”,排便、放屁、便血次数异常增多,腹部以及肛门处疼痛,小心是肠癌的信号。
在肠息肉中,还有一类很特殊,即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这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有一半的几率传染给下一代,典型的表现就是肠道里面成百上千的息肉,开头提到的陈先生就是这种情况。
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干预,到中年以后几乎100%会发展为肠癌!
45岁以上的人,每年至少要做一次肠镜检查,如果家族成员中有肠癌或肠息肉患者,更应该早做检查。
需要提醒的是,肠息肉并不是一切了之、万事大吉的,肠道内环境没有改变,即便是切除了,也有复发的可能,需按医嘱定期复查。

胃息肉:直径大于2cm要切除
胃息肉的发生有很多因素,包括基因遗传、胃黏膜长期的慢性炎症刺激,以及不恰当地长期使用抑制胃酸的药物(如奥美拉唑)等。
此外,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高脂低纤维饮食等,同样会引发胃息肉。
大多数患者不会有特殊的不适症状,不过,胃息肉可能合并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胆汁反流等,所以部分患者也会出现腹部不适、上腹隐痛、消化不良、腹胀、恶心等症状。

图源:壹图网
如果息肉体积较大、数量较多,或是位置特殊(贲门及幽门处)、糜烂渗血等,还可能会出现吞咽不畅、腹痛、黑便、贫血等症状。
胃息肉可分为胃底腺、增生性、炎性及腺瘤性4种类型,其中胃腺瘤性息肉可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萎缩性胃炎等存在一定相关性,虽在胃息肉中所占比例较低,却是公认的癌前病变,癌变率为6%-47%。
除此之外,大小、数量等也是考虑是否切除时需要参考的因素。
大小:直径小于1cm,且数目较少,可先定期监测;但如果大于2cm,建议切除以防恶变。
数量:单个息肉的癌变几率较小,同时存在3个以上息肉,癌变几率则相对大。
胃息肉多出现在50岁以上的人群中,建议定期进行胃镜检查。有研究显示,胃息肉患者的大肠肿瘤发病率明显升高,因此胃息肉患者最好同时进行肠镜检查。

胆囊息肉:直径1cm以上要切除
胆囊是位于肝脏下方的一个器官,形状像个梨,主要的功能是储存肝脏所分泌的胆汁。
当我们进食的时候,胆囊会受到刺激排出胆汁至十二指肠,促进肠胃中的脂肪消化、分解和吸收。
胆囊息肉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但与年龄(中年人群高发)、性别(男性高于女性)、乙肝病毒感染、糖尿病、胆囊结石、高脂饮食、吸烟等存在一定联系。
胆囊息肉分为胆固醇性息肉、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腺肌瘤等。

图源:壹图网
胆固醇性息肉也称假性息肉,是胆囊息肉中最常见的类型,它与胆固醇代谢紊乱有关,一般不会癌变。
炎性息肉常伴有胆囊炎或胆结石,腺肌瘤常并发胆石症,一般也不会癌变。
腺瘤性息肉癌变率约为10%,多与胆囊黏膜上皮慢性炎症导致的上皮细胞异型增生有关,好发于中老年女性。
如果大于1cm,建议直接切除。
如果小于1cm,但存在单发、无蒂和短期内增大趋势明显,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炎情况,且患者年龄超过50岁的,也建议切除。
-《中国家庭医生》杂志社新媒体中心原创出品 -转载须得授权,侵权必究 右下角,您点一个
和“在看”
小编工资涨5毛
编辑:米歇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家庭医生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