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网络健康谣言 请别再信了!
2015/11/10 家庭医生报

    

    

     为了健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饮食养生,想通过饮食来呵护身体。可是网络上充斥了太多吃的谣言:鸭血清肺、草莓致癌、隔夜菜有毒、果汁减肥……这些“经验之谈”你信过几个?

     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有待提高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中国营养学会副理事长马冠生介绍,目前中国城乡居民的健康素养较低。尽管从2008年至2013年间,中国城乡居民的健康素养总体来说是在不断地提高。但是,从2012年健康素养监测结果分析能看出,我国城乡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还不到10%,对知识的掌握回答的正确率也是参差不齐,有的非常低,例如关于慢性病的知识只有不到12%的人了解,因此,居民的健康素养还需要不断地提高。

     近些年,大家已体现出来对营养和健康知识的渴求,然而在这个过程当中可以说营养健康领域的谣言是纷繁陈杂的,这些谣言不仅严重误导渴望健康知识的大众,而且严重影响着食物的生产。例如,前些年台湾的一位博士到东北宣传牛奶致癌,结果当地居民不去消费牛奶,最终把生产牛奶的企业击垮了。所以,一些谣言有时候会影响我们的生活,甚至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稳定。

     “很多谣言流传甚广、模棱两可,特别是一些内容不完整的传言,往往断章取义、以偏概全,如果不具备丰富的营养专业知识,很可能被其光鲜的外表欺骗。因此,借助政府、专业机构以及媒体的力量,把住信息关至关重要。否则,错误的营养信息一旦流传开来,会给百姓生活带来难以想象的恶劣影响。”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主任李长宁说。

     破解网络五大健康谣言

     马冠生教授介绍,旧谣言没有消失的时候,新的谣言又会不断地出现,而且在健康领域的谣言是非常多的。在2015年“营养谣言调查”中发现,认为鸡蛋增加心脏病的危险的比例差不多占18%,无糖食品吃不胖的比例约占13%,接下来就是柠檬水能抗癌占13%,喝果蔬汁能减肥接近12%,隔夜菜吃不得也是占11%,反季节蔬菜也是接近11%等等。以下是对前面五大谣言逐个进行分析。

     谣言一、鸡蛋增加心脏病风险

     很多人在吃鸡蛋时只吃蛋白扔掉蛋黄,这是大家都认为鸡蛋会增加心脏病的风险,特别认为蛋黄当中含大量的胆固醇会伤害心脏。胆固醇本身就是人体的一种重要化合物,有两个来源,一个是人体自产的,每天能占到1000毫克,另外一个就是通过食物而摄入的。人体自身产的胆固醇的量远远高于食物中摄入的。实际上一个鸡蛋当中的胆固醇也就是200毫克,它的影响因素实际上是非常复杂的。增加饮食胆固醇对于血液当中的胆固醇含量并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有分析发现蛋黄当中含有多种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还有一些其他的胆碱等有益于健康的成分。因此,我们丢掉蛋黄实际上是丢掉了营养。另外,哈佛大学一项在男性当中开展了8年的研究发现,每天吃一个鸡蛋不会增加心血管疾病和脑卒中的风险。澳大利亚也推荐每周6个鸡蛋应成为健康平衡的一部分。英国心脏基金会研究成果显示,每天吃一个鸡蛋是安全的,吃鸡蛋完全可以每天一个,对高血脂患者还要根据病人的情况进行分析。

     谣言二、无糖食品吃不胖

     糖是万肥之源,这存在一些错误的概念。无糖食品的定义是指不添加蔗糖的食物。实际上,我们可能更多的目光是看到了饮料当中有含糖饮料。近年来围绕含糖饮料也有很多研究,认为含糖饮料会增加慢性病的风险。但对于中国居民而言,来自于饼干、面包等甜点当中也有不少的糖分。因此,最近社会组织专门对于添加糖也提出了一些建议,一般人群不应该超过总能量的10%,最好能达到5%左右,能控制在5%以下这是最有益于健康的。

     另外,很多无糖食品脂肪的含量并不低,因此,我们不应该把目光仅仅放在添加糖的问题上,因为同样质量的脂肪提供的能量远高于糖,比糖多1倍,不应该被忽视。

     谣言三、柠檬水抗癌

     很多人都知道,美国人流行把柠檬切成片用水泡着喝,据说有抗癌的作用。柠檬确实含的营养成分较多,包括很多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但单从所含维生素C来比较,同样质量的青椒所含维生素C是柠檬的3倍还多。癌症研究基金会和美国癌症研究所分析了全世界各国的研究结果,认为有充分的证据表明蔬菜和水果能降低多种癌症发生的危险性。然而这里所指的是蔬菜和水果,而不是单一的指某一种水果通过泡水喝就能达到防癌的作用。

     当然,柠檬泡水可以增加我们维生素C的含量,但是膳食当中很多因素实际上都会影响癌症的发生发展。因此,我们要从预防癌症的角度来出发,应经常食用新鲜的蔬菜和水果。

     谣言四、喝果蔬汁能减肥

     每天6杯果蔬汁一个月能减五六斤,实际上光靠喝果蔬汁在一定时间内体重会下降,然而评判身体的肥胖程度主要是靠体内的脂肪来评估的。果蔬汁含有一定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但只喝果蔬汁会引起营养不良。因此,我们要真正的减肥,控制体重还是要通过合理膳食,还有校正不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从这三个方面做起。这才是科学认可的方法。

     谣言五、隔夜菜吃不得

     这个问题更是侧重于食品安全角度,隔夜菜会产生大量的亚硝酸盐。有实验发现,隔夜菜放入冰箱中,在24小时之后它的亚硝酸盐的含量差不多会翻倍,从每公斤的300毫克增加到700毫克,尽管亚硝酸盐是增加了,但是如果要去算,我们需要吃多少隔夜菜才会对健康带来负面作用呢?计算的结果是差不多要吃30公斤的隔夜菜。而且,蔬菜中有一定的亚硝酸盐,从含量高低来看,不同的蔬菜的亚硝酸盐含量是不一样的,有些蔬菜当中亚硝酸盐的含量本来就很低,像豆角、黄瓜、番茄。

     三招识破新媒体谣言

     谣言的生命力为何那么强?马冠生教授认为,一是营养与健康直接挂钩,而食物营养健康谣言时不时“现身”袭击公众的心理底线;二是一些内容不完整的传言和信息问题流入社会,由于人们主观意识的参与,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发生变形;三是正确、真实的营养信息相对缺乏,容易让一些谣言乘虚而入。谣言的扩散往往是一传十、十传百的速度,因此辟谣信息出现越早,谣言的扩散面就越小。

     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提高公众的营养素养更成为传播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涂光晋教授说,随着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兴起,“人人都是记者”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信息发布渠道的便捷让公众很方便地拥有了话语权,“知识鸿沟”不复存在,健康教育“知信行”的模式遇到了极大的挑战。面对良莠不齐的健康信息,有的人偏听偏信、有的人道听途说、有的人以讹传讹,引起了一场新的混战。

     俗语说:“谣言止于智者”。面对各种精心包装的谣言,公众一定要擦亮双眼,看到营养知识就多思考一分,一般从以下三步着手:首先,找到说法的出处;其次,验证发言人的资质,看发言人研究的领域与自身的言论是否属于同一领域;然后,研究同领域其他专家的说法,并进行比对,不可偏听偏信。这一步骤能有效识别 “草莓致癌”、“无糖食品吃不胖”等常识性谣言。(本报记者 靳澎)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家庭医生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