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禁毒日:拒绝毒惑 远离毒祸
2017/6/26 家庭医生报

    

    

     一个世纪以来,毒品就像瘟疫一样在全球蔓延,成为威胁人类生存最严重的医学和社会问题之一。对于毒品,人们最大的忠告是:远离,终生远离!

     受访专家:云南警官学院禁毒学院 副教授 蒋凌月

     毒品危害知多少

     记者:我们都知道毒品很可怕,但是有些毒品并不为大家熟知,请您简单介绍一下。

     蒋凌月:“毒品”一词是现代社会用语,据说最早出现在欧洲,是人们在了解了鸦片等麻醉药物的危害之后才开始使用的。毒品一词的内容和含义,是随着时代、国度、民族、文化及所有者的角度不同而不断变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第2条的规定,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它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记者:说毒品危害大,这个危害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蒋凌月:毒品的毒性起初可能只作用于人体的某一系统,但随着吸毒的长期进行,毒品会给人体带来全身性的损害,诱发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的多种疾病。此外,吸毒还会传播艾滋病和肝炎。

     而吸毒对人的严重精神摧残则主要表现在智能衰退和人格扭曲。有关研究证实,毒品能直接改变人类大脑中部分化学物质的结构,使人神经错乱、智能衰退、缺乏主动性、创造性减弱、依赖性增强、意志消沉、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性格孤僻等。更为严重的是,吸毒使人普遍丧失正常的人生观、价值观,出现人格扭曲。人一旦吸毒,往往就走上了堕落之旅,且随着毒瘾的加深,堕落的程度也在加深。

     据报道,全球每年与吸毒有关的死亡人数已超过十万。吸毒致死的情况主要有三种:一是吸毒过量造成的急性中毒死亡;二是吸毒并发症导致的死亡;三是吸毒自杀死亡。

     受毒品“连累”的不仅是吸毒者本人的健康,还会造成一系列家庭问题和社会问题。所以毒品的危害,可以概括为“毁灭自己,祸及家庭,危害社会”十二个字。

     记者:为什么吸毒者更容易感染和传播艾滋病?

     蒋凌月:经口吸毒并不传播艾滋病,但随着毒瘾加大,吸毒者都会从口吸改为静脉注射吸毒。吸毒者为了尽可能用完针管内残留的毒品,常把自己的血液回抽到针管中反复冲洗,从而使针管内壁附着了血液。如果这个吸毒者恰好是艾滋病患者,那么其他人再使用此注射器而不消毒或消毒不彻底,就极易被感染。

     一旦进入这样一个高频率共享针头或注射器的人群,艾滋病病毒便可能在静脉吸毒者中爆发传播。在全球各地,这一类吸毒者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数在持续上升。

     另外,部分吸毒者为获取毒资而进行性交易,也加速艾滋病病毒的传播。由于新型毒品的兴奋致幻作用很容易激发性欲,并且这些毒品一般是在群体性娱乐场所使用,不安全性行为发生的几率很高,很容易导致性病和艾滋病的传播。感染艾滋病的吸毒者,还可以通过性接触传播或母婴垂直传播使艾滋病病毒不断蔓延。

     “新型毒品”易上瘾 记者:近年来媒体在报道有关吸毒、禁毒的事件时,常会提到“新型毒品”,这是什么样的毒品?

     蒋凌月:新型毒品是相对鸦片、海洛因等传统毒品而言,主要是人工化学合成的致幻剂、兴奋剂类毒品,是由《国际禁毒公约》和我国法律法规所规定管制的、直接作用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使人兴奋或抑制,连续使用能使人产生依赖性的一类精神药品。近年来,新型毒品滥用的品种不断增多。

     目前被普遍滥用的主要有:冰毒、摇头丸、氯胺酮(K粉)、咖啡因、三唑仑、γ-羟基丁丙酯(GHB)、苯环己哌啶(PCP)、迷幻蘑菇等。

     记者:近几年被曝光的“涉毒明星”好像多是吸这一类毒品的。有人说这些是“软毒品”,危害性不大也不容易上瘾。

     蒋凌月:新型毒品同海洛因、鸦片等阿片类毒品相比,具有精神依赖性强,但身体依赖性相对较弱的特点,表现在滥用后容易上瘾,从尝试性使用很快发展到强迫性滥用阶段。服用这些毒品会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体温急剧上升、心血管功能衰竭,甚至导致死亡。

     另外,如果连续使用兴奋类新型毒品,会导致人脑的神经细胞受到严重损伤,甚至退变,导致精神病发作,机体的其它系统功能也都会受到严重的损伤。长期使用新型毒品还会引起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有些甚至导致行为失控造成暴力犯罪。

     记者:吸毒一次会上瘾吗?

     蒋凌月:吸毒成瘾的快慢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与毒品的种类,吸毒的方式、次数、剂量和人的身体条件都有关系。在我国常被滥用的海洛因、摇头丸、冰毒等毒品,都是最容易上瘾的毒品。一般来讲,静脉注射海洛因每天两次,每次0.1克,一两天就会上瘾。有的人甚至一次就可以成瘾。

     记者:很多人都是在不知不觉中吸食了第一口毒品的。哪些人群容易被“毒惑”?他们多半是在什么情况下接触到毒品的?如何来防范?

     蒋凌月:青少年精力充沛、追求新奇、寻找刺激,非常容易受到这类新型毒品的诱惑。调查发现,新型毒品的吸食者一般在16~40岁。歌舞厅、迪吧、酒吧等娱乐场所是年轻人乐于消费的地方,同时也是新型毒品泛滥的场所。许多人出于好奇或是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开始接触毒品,毒贩们也常采用各种招数诱惑年轻人吸毒。

     青少年的“自卫防毒”措施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一是不要进入治安情况复杂的场所。

     二是要有警觉戒备意识。如不轻易和陌生人搭讪,不接受陌生人提供的香烟和饮料;出入娱乐场所,尽量少喝那里的饮料;不随便离开桌位,离开时最好有人看守饮料、食物等。

     三是不要盲目攀比,盲目追求时尚。

     四是不要滥用药品,包括减肥药、兴奋药、镇静药等。

     五是一旦遇到无法排解的事端,首先要设法寻找准确的途径去解决,而不能深溺其中,自暴自弃,更不能借毒解愁。

     记者:在公众的意识里,吸毒不仅是一件可怕的事,也是“不光彩”的事。所以,一旦发现了自己的亲人吸毒,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把他关在家里戒毒,这种“家庭戒毒法”能奏效吗?

     蒋凌月:吸毒所致的对毒品的强烈渴求心理及觅药行为,使吸毒者很难信守戒毒初衷来配合戒毒治疗过程。处在家庭环境下,容易使吸毒者擅自出走寻觅毒品,或寻找过去的毒友和环境,重染毒瘾。

     同时,戒毒过程亦具有一定的风险,有可能出现各种意外,如输液过敏反应和安眠镇静药过量问题等,在家庭条件下,抢救措施受到限制。所以吸毒者需要在一个特定的戒毒病区接受治疗。因此,我们不提倡家庭戒毒,但是戒毒离不开家庭的关怀和支持。

     毒藏药食多留意

     记者:罂粟壳是毒品吗?听说有些“风味独特”的餐馆是在食物中偷偷加罂粟壳,让顾客“吃上瘾”。我们怎么来识别?

     蒋凌月:罂粟壳是罂粟的成熟干燥果壳,是国务院规定管制的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禁止非法使用和销售。

     要识别食物中的可疑香料是不是罂粟壳有几个办法:

     第一,从外观上识别。罂粟壳外形为枣核形,如鸽子蛋大小,一头尖,另一头呈9~12瓣冠状物,壳体上往往有人为切割的多道刀痕。

     第二,初吃加了罂粟壳的火锅和卤制品后,一般有心跳加快、脸微红、口感舒服,吃后不易入睡等感觉。

     第三,如觉得吃的火锅和卤制品可疑,要揭露这种犯罪,就需要留下不少于50毫升的火锅汤(最好取下层含油少的汤),送到当地的毒品检测机构或公安局的刑事技术化验室进行成分分析。

     记者:使用止咳药、精神类药品会造成“毒瘾”吗?

     蒋凌月: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止咳药水滥用都会成瘾,我们通常所说的具有成瘾性止咳药水是指含有可待因、罂粟壳、麻黄碱、非那根等具有成瘾性药物成分的止咳药水,最常被滥用的主要是含有可待因或罂粟壳成分的止咳药水

     可待因又叫甲基吗啡,性质与吗啡相似,其镇痛作用比吗啡弱。因为可待因具有较好的镇静止咳作用,且成瘾性相对比海洛因、吗啡小,国家允许在严格管制和科学合理的剂量下使用,但仅限于疾病的治疗而不能滥用。可待因也是国务院规定管制的麻醉药品。

     大量、长期服用“止咳水”会成瘾。“止咳水”成瘾者有时会一天喝5瓶以上,久而久之因不能满足毒瘾而导致吸食海洛因。目前,“止咳水”已成为国家被控制的处方药品。

     文/本报记者 熊恕

     图/源自网络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家庭医生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