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症状与感冒相似!医生:警惕这种“发热”,极易被忽视
2024/4/1 家庭医生报

随着气温逐渐下降
老鼠也要寻找食物过冬
这大大增加了它们入室的概率
也增加了鼠类传染性疾病的发生概率
其中
流行性出血热不得不防
而它早期的症状与感冒相似
极易被忽略
从而延误治疗

2023年11月15日,江西省人民医院(南昌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接诊了一例感染性发热患者,入院前已发热6天,经检查还有肝功能不全、急性肾功能衰竭、心肌损伤、血小板减少等,于当地诊所及县医院抗感染效果不佳,建议到上级医院就诊。
江西省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首席专家、主任医师张一,科室负责人、主任医师车媛梅根据患者综合因素(居住环境、发病季节、检验检查结果及临床表现),初步诊断为流行性出血热感染可能性大,果断完善流行性出血热IgM抗体阳性,考虑为危重型流行性出血热。
入院当日,立即进行床旁肾脏替代治疗(CRRT),后续患者尿量逐渐增加,胸闷症状好转,复查肝肾功能指标均好转。但病程中并发急性脑出血和急性肺栓塞、下肢血栓形成,医院组织多科室专家进行MDT讨论,急诊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术后抗凝、加强抗感染治疗等,后患者复查D-二聚体逐步下降、肝肾功能恢复正常,病程由多尿期进入恢复期,住院33天后于12月18日顺利出院。
什么是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在我国,黑线姬鼠和褐家鼠是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
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汉坦病毒主要是由于接触宿主动物及其排泄物经皮肤、消化道或呼吸道传播,可以螨为媒传播,也可以母婴垂直传播。
1.接触传播
老鼠咬伤皮肤或老鼠的尿、粪、唾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或黏膜。
2.消化道传播
进食含汉坦病毒的老鼠尿、粪、唾液等分泌物污染的食物。
3.呼吸道传播
吸入携带有汉坦病毒老鼠的尿、粪、唾液等污染的尘埃。
4.虫媒传播
寄生在携带病毒的老鼠身上或洞中的螨虫叮咬健康人,可使人患病。
5.母婴传播
怀胎期间感染汉坦病毒的母亲传染给胎儿。
流行性出血热有哪些临床表现?
流行性出血热起病急,典型临床表现为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三大症状。高热达38℃以上;全身酸痛、四肢乏力;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痛);面红、颈红、前胸红(三红),呈酒醉貌;眼睑浮肿、结膜充血水肿;眼结膜、上腭黏膜和腋下皮肤等部位出现点状或片状出血点,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消化道症状。
典型病程分为五期: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
预防措施有哪些?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可预防的传染病,只要措施到位,就可以避免被汉坦病毒感染。
1.防鼠灭鼠
防鼠灭鼠是预防控制流行性出血热的主导措施。住宅区周围定期用药物等灭鼠,农作物粮食储存应防止被老鼠污染。野外活动时注意不要被老鼠咬伤,野外作业的住地要做好清洁卫生,减少鼠、螨栖息和接触感染。
2.加强个人防护
防止接触传染,高峰期尽量不去野外老鼠有可能生存的地方游玩,不在野外荒草地上坐卧、露营,避免与鼠类及其排泄物(尿、粪)或分泌物(唾液)接触;平时一定要注重家里的卫生清洁;在打扫老鼠的排泄物时,也应该做好保护措施,例如佩戴手套和口罩;不吃生冷特别是容易被老鼠类污染的食物、水和饮料等;勤洗手,保证手卫生。
3.接种出血热疫苗
接种流行性出血热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手段。出血热高发地区的16-60岁人群,可以提前进行疫苗接种。接种程序分为基础2针和加强1针,完成免疫程序后保护效率可达90%以上,并可维持7-8年。
4.有症状早就诊
要特别注意的是,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的高峰期间(10月至次年1月),有不明原因发热、曾接触过老鼠、吃过被鼠污染过的食物、被老鼠咬伤、破损皮肤接触过鼠污染的器物等情况人群,应立即到正规医院就诊,切勿盲目用退烧药,以免贻误病情。
作者:江西省人民医院(南昌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感染性疾病科 左彧君 谢能文
通讯员:吴伊宁 乐熙文 罗昭淦
编辑:陈师睿
审校:谢涛
核发:戴利红
图片: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注
关注我们


喜欢就点个
和
吧!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家庭医生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