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名中医治糖尿病经验
2023/3/17 17:30:55 家庭医药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黄苏萍,女,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胃肠病、咳喘、失眠、更年期综合症等内科疾病的临床工作近30年,对糖尿病的治疗有其独到见解。

     现将黄苏萍教授用丹瓜方治疗痰淤互结型糖尿病的经验介绍如下。

    

     (网络配图)

     一、病因病机

     中医对于糖尿病论述甚为详细,将其归为气血津液病证,有“消渴”“消中”“脾瘅”等称谓,基本病机为“阴虚燥热”

     二、治疗方法

     处方:石菖蒲、生龙齿(先煎)、玄参、麦冬各20克,丹参、瓜蒌各15克,薤白、川芎、赤芍、法半夏、桑枝、枸杞子、黄菊花各10克,白僵蚕6克,禹白附3克。

     加减:

     精神不振、倦怠乏力者,加黄芪、山药、太子参各10克。

     失眠多梦者,加酸枣仁、夜交藤各10克。

    

     (网络配图)

     眼睛干涩者,加熟地10克。

     耳鸣耳聋者,加黄精、熟地、磁石(先煎)、山茱萸各10克。

     畏寒肢冷者,加桂枝、干姜各10克,肉桂6克。

     肢体麻木者,加鸡血藤、络石藤各10克。

     皮肤瘙痒者,加白鲜皮、地肤子、蛇床子各10克。

     腰膝酸软者,加熟地、楮实子、金毛狗脊各10克。

     大便干结者,加生地10克。

     小便混浊者,加金樱子、桑螵蛸、覆盆子各10克。

     阳痿早泄者,加淫羊藿、菟丝子、巴戟天、仙灵脾各10克。

     用法:水煎分3次温服,每日1剂。

    

     (网络配图)

     三、验案举例

     林某,男,67岁。

     主诉:血糖升高2年余,加重1个月。

     2年前体检时发现血糖升高,间歇性服用西药降糖,具体用药不详,血糖控制稳定,空腹血糖5.7~6.8mmol/L,餐后2小时血糖8.4~10.1mmol/L,平素身体无明显不适。

     1个月前,患者出现体重减轻,口渴明显,饮水后仍不解渴。

     现症:形体消瘦,面容憔悴,头部昏沉,眼睛干涩,偶有四肢酸胀、麻木,口干多饮,消谷善饥,夜间烦热,失眠多梦,小便频数,大便干结,舌质暗红,夹有少量淤点,舌苔浊腻,舌下静脉紫暗曲张,脉涩。

     辅查:空腹血糖8.4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3.2mmol/L,糖基化血红蛋白7.3%。

     中医诊断为“消渴”病,辨证为痰淤互结证,治以祛淤化痰、补肾养阴。

     处方:石菖蒲、生龙齿(先煎)、玄参、麦冬各20克,丹参、瓜蒌各15克,薤白、川芎、赤芍、法半夏、桑枝、枸杞子、黄菊花各10克,白僵蚕6克,禹白附3克。

     水煎分3次温服,每日1剂。

     嘱患者控制饮食,配合降糖西药拜唐苹(50毫克,每日3次)治疗,适当锻炼,自行血糖监测。

    

     (网络配图)

     二诊,患者诉不适症状稍有减轻,但手足麻木感未见明显好转,自测空腹血糖7.4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1.6mmol/L,于原方基础上加用鸡血藤、络石藤各15克,继服2周。

     三诊,患者诉手足麻木感消失,自觉身体无明显不适,纳寐可,二便调,自测空腹血糖6.7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0.8mmol/L,嘱其适量减少降糖西药,守方加减4周,复查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及糖基化血红蛋白均正常。

     四、体会

     丹瓜方由瓜蒌薤白半夏汤、新四物汤加减化裁而来,基本药物有丹参、瓜蒌、川芎、赤芍、郁金、法半夏、薤白、僵蚕。

     方名“丹瓜”二字取自丹参、瓜蒌两味药,丹参活血化淤又兼养营血,瓜蒌利气化痰,两者合用,祛淤化痰而不伤正。

     川芎活血止痛,赤芍活血化淤,郁金凉血活血,三者共用以增丹参活血化淤之力,血行淤散则痰不易生。

     法半夏理气化痰,僵蚕化痰散结,两者合用助瓜蒌行气化痰。

     薤白、丹参行气以散结,引诸药直达病所,行散淤化痰之效。

     八药合用,君臣佐使一应俱全,共奏蠲痰消淤之功,消痰之源,祛淤之根,使痰无以生,使淤无以附。

     痰化则淤散,气血得行;淤散则痰消,脉道通利;痰淤消散,则津液渐复,诸症得缓。

     本方“痰淤同治”,对痰淤互结型糖尿病疗效显著。

     (所刊方药请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

     来源丨《医药星期三》2023年 第0942期

     编辑丨刘松雨校对丨郑柯二审丨张越终审丨刘慧英 张如贤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家庭医药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