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湿疹7年,一个妙方解决!看医生用的是什么方
2023/4/27 17:58:03 家庭医药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病案:罗某,女,32岁。因全身反复泛发丘疹、水疱伴瘙痒7年,复发加重1个月就诊。

    

    (网络配图)

     查体:全身泛发粟米至绿豆大小红色丘疹、水疱,以躯干部为甚,部分水疱搔抓后有淡黄色渗液,夜间瘙痒剧烈,伴神疲乏力,饮食睡眠差,大便稀,舌淡红,苔薄黄腻,脉弦。

     西医诊断:慢性湿疹。

     中医诊断:湿疮(脾虚挟湿热证)。

     治宜健脾除湿,清热祛风止痒。方用异功散合马齿苋汤加减。

     处方:沙参、茯苓、生石膏、地肤子各20克,白术、陈皮、马齿苋、知母、白鲜皮各15克,黄芩、野菊花各10克,甘草3克。水煎分3次饭后半小时温服,每日1剂,共15剂。

    

    (网络配图)

     二诊:患者服药后皮损颜色变淡,无渗出,瘙痒减轻,大便稀溏好转,食欲可。舌淡红,苔薄白,脉弦。上方去白鲜皮、地肤子,再进15剂。

     三诊:患者全身皮损基本消退,散在粟米大小丘疹,全身皮肤干燥,饮食睡眠可,舌淡红,苔薄黄,脉细。上方沙参加至30克,再进15剂。前后用药1个半月,临床基本痊愈,随访2年未复发。

    

    (网络配图)

     体会:湿疹本源于湿,再源于热及风。风、湿、热互结于肌肤,或化燥伤阴,急性期以湿热为主,亚急性期以脾虚湿恋为主,慢性期则主要以湿郁日久为主。临床辨证分湿热郁滞肌肤证、血虚风燥证、脾虚夹湿证。本病病因病机论述虽多,但都离不开“湿”字,治以“化湿”为主。

     本案患者发作时间长,病程久,反复发作,皮疹以丘疹、水疱为主,搔抓后见渗液,伴神疲乏力,饮食睡眠差,大便稀。舌淡红,苔薄黄腻,脉弦,故辨证为脾虚挟湿热证,治以健脾除湿、清热祛风止痒。因患者病程日久,易伤阴气,故异功散原方中人参改为沙参以益胃生津而复正气,陈皮醒脾助运,茯苓、白术、甘草共奏益气健脾渗湿之功。

     自拟马齿苋汤(马齿苋、黄芩、野菊花、生石膏、知母)具清热除湿、收湿敛疮之功。各期湿疹均可在此方上随证加减,效如桴鼓。其中马齿苋清热解毒、收湿止痒;黄芩清热燥湿解毒;野菊花疏风清热、解毒消痈;石膏清热收湿、敛疮生肌,知母泻火之阴,以防燥湿太过。

    

    (网络配图)

     地肤子、白鲜皮清热燥湿、祛风止痒。

     诸药合用,健脾燥湿,收湿敛疮,祛风止痒,养阴复正。

     (所刊方药请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

     来源丨《医药星期三》2023年 第0949期

     编辑丨李家华

     校对丨郑柯

     二审丨张越

     终审丨刘慧英 张如贤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家庭医药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