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为“万病之药”!绿红黄白黑茶分别有这些功能
2024/3/31 家庭医药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茶与中医药的关系,就像茶和水的关系,人们利用茶叶,可能最早就是从药用开始的。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这部书以传说的形式,收集了自远古以来,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药用知识,该书中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唐代陈藏器的《本草拾遗》中有“茶药”一词,宋代林洪的《山家清供》中亦有“茶,即药也”的论断,说明在古代人们就已经知道茶能解各种药毒了。

    

    图片来源摄图网

     茶叶在《本草》《药书》《华佗食论》《茶谱》等书中都记载了其具有清热解暑、消食化痰、去油降脂、清心除烦、解毒醒酒、生津止渴、降火明目、止痢除湿等二十多种功效,正如宋代诗人欧阳修《茶歌》中写道:“论功可以疗百疾,轻身久服胜胡麻。”唐代大医药学家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还称:“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

     在过去医疗水平低下、医药无门的时候,茶被誉为“万病之药”,是人们居家出行、治病解毒之必备良品,这几乎把茶给神化了。人们赋予茶为“万病之药”的称号,除了茶叶本身所具有的对人体有确切的中医药疗效外,其实还有一种疗效就是心理调适作用,这个作用就体现在茶文化之茶道精神上。

     茶疗就是以茶为媒介通过一定的技术与方法,来达到调节身体或者治疗某些病症的目的。

     茶叶作为中草药,其本身对疾病就有一定的疗效,茶道精神对引起心身疾病发生、发展的心理社会“扳机”因素能起到减弱和阻碍的作用。喝茶,喝进去的不仅是对某些疾病具有特定疗效的一种饮品,更重要的是在喝茶的过程中还经历了茶道精神的洗礼,使人体阴阳得到调整,气血趋于平和,身心在一种轻松健康的心境中得到了保护与疗愈,正是这种药用加心境的结合,使茶疗对于某些心身疾病可起到心身同治的效果。

    

    (图片来源摄图网)

     如何将茶疗应用于心身疾病的中医药防治呢?

     中医在茶疗对心身疾病的防治上主要是结合茶的功效、茶的分类、人的体质和疾病的辨证论治这四个方面来进行。

     中医理论中有“五色入五脏”,根据茶在浸泡后的色泽可将茶分为五种,分别是绿茶(如西湖龙井、洞庭碧罗春等)、红茶(祁门红茶、功夫红茶等)、黄茶(君山银针、霍山黄芽等)、白茶(首日茶、白牡丹等)和黑茶(普洱茶、六堡茶等),五种茶分别对应于五行中的木火土金水,即绿茶入肝,红茶入心,黄茶入脾,白茶入肺,黑茶入肾。

     人的体质一般分为九种类型,即平和质、阴虚质、阳虚质、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淤质、气郁质和特禀体质。

     大千世界,人各有情,茶各有性,体质不同,喝茶有异,只有充分根据体质,同时对疾病进行辨证论治后选茶,才能使茶疗在最大程度上发挥中医药功效。

     绿茶性寒,味酸,入肝经,有疏肝理气之功,在冲泡过程中其汤色透彻,或水清茶绿,或浅黄透丝,茶艺中能欣赏感受那卷曲而干瘪的茶叶经过开水的浸泡后展现出的豁达清绿的美,天气炎热时饮用可解暑,适用于阴虚、湿热和特禀体质中情绪易急躁,容易体热上火、焦虑烦燥的人群。

     红茶性温,冲泡后汤色红艳明亮,能使人精神振奋,饮用后对改善气虚、痰湿、血淤、气郁体质者的抑郁情绪有良好效果。

     黄茶味甘,口感醇厚,有健脾消食的功效,适用于阴虚体质兼有虚热上炎、口苦口臭、潮热、夜间汗出的人群;由于甘入脾经,所以黄茶还有补养气血、温补脾胃的作用,故对于调理气血虚弱导致的心情不佳、沮丧、抑郁(如产后抑郁症)等亦有显著效果。

    

    (图片来源摄图网)

     白茶性平偏凉,养肺,适合双目干涩、口干口渴、皮肤较为油腻的人群,陈年的白茶经过岁月的沉淀,更有祛邪扶正的功效,适用于阴虚、湿热体质者。

     黑茶入肾,适合面色暗黑无光泽,喉咙肿痛,食欲减退,四肢冰冷,腰膝酸软,精力减退者。黑茶有生茶和熟茶之分,其中生茶较为寒凉,与绿茶的功效更为相似,适合湿热型、特禀体质者饮用;熟茶则性温和,与红茶茶性更为相似,气虚、阳虚、痰湿、血淤、气郁体质者均可使用。

     《黄帝内经》有“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的说法,根据各人的体质选择适合自己饮用的茶类,并养成饮茶的习惯,结合茶道精神里恬淡怡静的人生态度,从小壶茶中探求宇宙玄机,从淡淡茶汤中品悟人生百味,还可对心身疾病进行预防。

     来源丨《医药星期三》2023年 第0975期

     编辑丨李家华校对丨郑柯二审丨张越终审丨刘慧英 张如贤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家庭医药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