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急性期便秘,试试甘肃名中医经验方
2024/3/31 家庭医药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甘肃省名中医、甘肃省中医院脑病科东红主任医师,从事临床工作30余年,兼顾医、教、研工作10余载,始终致力于钻研中风并发症防治,临证贯彻中西医结合治疗方针,践行将辨病、辨证、审因、对症与微观有机结合的论治方法,灵活运用中医经典,把疾病诊断治疗做到精细入微、确保疗效。东红医师治疗中风经验丰富,现将其治疗中风急性期便秘的经验介绍如下。

    

     (图片来源昵图网)

     一、病因病机

     中风多在气血阴阳亏虚基础上,复感风、火、痰、淤各邪触发而致阴阳失调、气机逆乱,上使猝然昏仆,神识昏蒙,下阻肠道气机,大便秘结不通,以阴阳气血津液亏虚为本,痰凝、气滞、血淤为标。便秘为中风并发症,中风为本,便秘为标。

     二、治则治法

     中风急性期便秘以痰淤腑实证为多见,化痰活血、通腑泄浊为治疗要法,依据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病机特点,治宜祛痰活血,通腑泄浊,用自拟化痰祛淤通腑方治之。

     处方:大黄(后下)、芒硝、胆南星、姜半夏各10克,全瓜蒌、当归、川芎、丹参、陈皮各12克,厚朴15克,苏叶、炙甘草各5克。

     用法:水煎分3次温服,每日1剂。

    

     胆南星(图片来源昵图网)

     三、典型案例

     患者,女,68岁。家属代诉7小时前患者突发左侧肢体无力,伴口眼歪斜,口角流涎,言语不利,神志尚清,遂来院就诊。入院后检查诊断为中风(急性期),给予相关对症治疗。现以“大便6天未行”求诊。

     刻诊:患者神清,精神欠佳,卧床5天,6天未解大便,腹部胀满不舒,时有腹痛,伴见头昏闷,口干起皮,食欲差,恶心欲吐,心烦不寐,小便量少色黄。患者体胖,平素喜食辛辣肥腻之品,大便1~2天一行,高血压病病史10余年,多食少动,血压控制不佳。

     查体:腹部略膨隆,肠鸣音活跃,叩诊呈鼓音,腹软,左下腹轻压痛,可触及包块,似燥粪内结。舌黯淡、苔黄厚腻,脉沉弦。

     西医诊断:脑梗死;中医诊断为中风,辨证属痰热淤阻、腑实不通。治宜化痰祛淤,通腑泄浊。

     处方:厚朴24克,当归20克,生大黄(后下)、全瓜蒌、丹参、川芎各15克,陈皮、姜半夏各12克,芒硝(冲服)、胆南星各9克,苏叶、炙甘草各6克。3剂,每日1剂,水煎分3次温服,空腹服。

     二诊:服药2剂后,解大便少许,腹胀略减。服完3剂,大便量多,前干后软,色深味臭。口苦、腹胀明显减轻。原方去芒硝,生大黄改熟大黄10克,厚朴、丹参减至12克,加生地、女贞子、旱莲草各15克。7剂,煎服法同上。

     三诊:大便通畅,每日一行,口干、口苦明显减轻,头昏闷感明显缓解,饮食睡眠正常。去熟大黄,加白术30克,7剂,巩固疗效。嘱患者饮食清淡,多吃蔬菜等粗纤维食物,调畅情志,积极康复训练。

    

     白术(图片来源于昵图网)

     四、体会

     调查研究显示,中风后便秘的发病率为30%~60%,中风后便秘,不仅会造成胃肠功能紊乱,严重者还可致二次中风,甚至危及生命。

     化痰祛淤通腑方以王永炎院士所创星蒌承气汤为基础,合二陈汤、半夏厚朴汤加减化裁而来,运用时须因人制宜,提高疗效。纵观全方,急以通腑治标,缓则扶正治本,化痰与祛淤贯穿全程,标本兼顾,共奏良效。

     中风急性期便秘之发病以淤血、痰浊、气滞积久化火灼津更常见。化痰与活血为中风急性期便秘治疗过程中必须考虑的两种治法,故拟化痰祛淤通腑方,以通为主,化痰与活血并行,力求及早驱除糟粕,防微杜渐,避免疾病由小到大,由肠到脑,由局部到整体,终而加重原发之病,甚至威胁生命。此乃《医学心悟》“见微知著,弥患于未萌”之意,亦体现“急则治其标”之理念。

     本病发病本源在于气血阴阳亏虚,本方多苦寒温燥之品,过服恐耗气伤津,加重正虚,切记中病即减,适当调整药味、药量,巩固疗效。

     另外,中风后便秘病因多样、病机复杂,常为诸因素综合作用所致。如患者年老,齿松难嚼,粗纤维食物摄入不足;或为减少大便次数而有意控制饮食,甚至忍便不排,久则津耗便结;老年人多身患诸疾,长期口服之药也可能是导致便秘因素之一。

     总之,临床诊治必须在结合患者中风发病特点之余,详辨便秘之因,因人因证制宜,不可拘泥。

     (所刊方药请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

     来源丨《医药星期三》2023年 第0971期

     编辑丨李家华校对丨郑柯二审丨张越终审丨刘慧英 张如贤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家庭医药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