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肝炎,试试中药加艾灸
2024/3/31 家庭医药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黄疸型肝炎是由于肝炎病毒侵犯肝脏,损害肝细胞,影响胆红素代谢,使胆红素不能从胆道系统正常排出而随血液运行到身体各个脏器而形成的。

     本病多伴有食欲减退、厌油、乏力、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由于临床对黄疸的治疗没有统一的方法,部分患者因治疗不得法导致病情失治甚至误治。采用悬灸配合中药治疗黄疸型肝炎疗效显著,现介绍如下。

    

     (图片来源摄图网)

     一、临床资料

     46例黄疸型肝炎患者均为门诊及住院患者,男28例,女18例;年龄最小26岁,最大61岁,平均43岁;平均病程为10.3年。

     二、治疗方法

     1.艾灸方

     悬灸治疗。取穴分两组:1.中脘、关元、足三里、阴陵泉;2.膈俞、脾俞、至阳。采用艾条温和灸,每穴灸10~15分钟,两组穴位交替使用。每日1次,共治疗15天。

    

    

    

    

     (图片来源网络)

     2.中药内服方

     处方:茵陈、茯苓、白术各30克,猪苓、泽泻、桂枝各15克,干姜、炙甘草、赤芍、丹参、砂仁(后下)各10克,制附子(先煎)9克。

     用法:每日1剂,每次加清水600毫升,武火煎开后文火煎1小时,取汁300毫升,分别于8时及20时2次服用,共治疗15天。

     三、疗效标准

     治愈:黄疸消退,其他症状消失,实验室指标正常。

     好转:黄疸及其他症状减轻,胆红素正常或降低,其他实验室指标好转。

     无效:黄疸不退或加深,其他症状及实验室指标无改善。

     四、治疗效果

     治愈40例,好转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7%。

     五、体会

     “黄疸”的病名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目黄者曰黄疸。”《灵枢?论疾诊尺》:“面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安卧,小便黄赤。”指出目黄、身黄、小便黄为黄疸的3大主要临床症状,为后世认识本病奠定了基础。中医药治疗黄疸有其独特的优势。

     对于黄疸的病因病机历来论述颇多,现代对黄疸的病因病机的认识主要集中在湿热内蕴、寒湿内阻、淤血内阻、饮食所伤、正气亏虚、外感时邪疫毒等,其中大部分都认同黄疸与湿邪关系密切。有学者认为其关键在于阳虚、血淤、痰结。

     虽然此祛湿、健脾、温阳、活血4法在临床均有部分运用,但我们发现在治疗黄疸过程中,全程综合运用温阳健脾祛湿进行治疗的却不多见,同时还发现一味强调清热解毒利湿会损伤机体阳气致黄疸迁延难愈的情况;单纯健脾祛湿,忽略“脾阳之根乃肾中元”,致健脾不得法,正邪持续相争,正不胜邪,导致病情反复发作缠绵不愈;部分医生不解温阳药真正用意,恐其助热加重病情。

     而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诸如急性肝炎发病率的下降、长期慢性肝病病史、患者长期服药致脾胃受损、过用苦寒或寒凉药物、应当用温法而又因惧怕温阳药加重病情等因素,使当前非阳黄证明显增多。

     运用温阳、健脾、祛湿、活血治疗黄疸时,健脾、祛湿、活血法比较普遍,但温阳法的认识却不尽相同,在治疗阴黄时采用温阳法治疗易为大家所认可,在祛湿药中予适量温阳药则湿得阳运,其化也速。

     孙思邈采用针灸治疗黄疸症时,多言灸而少言针,为灸法治疗黄疸提供了理论基础。临床对黄疸的古代针灸治疗特点的总结为穴位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如《千金翼方》认为治疗本证当“灸脾俞百壮”。《医宗金鉴》:“至阳专治黄疸病。”《医心方》灸黄疸法需“灸胃脘七壮”。《干金要方》:“度乳至脐中,屈肋骨头是,灸百壮,治黄疸。”

     现代神经学说认为,控制胃、肝、胆的交感神经从背部脊髓(第5~11胸椎)发出:现代研究又证实,刺激腹部巨阙、期门、日月等穴可使胆囊收缩,奥狄括约肌舒张,胆结石被排出,从而起到退黄效果,其机理是提高了迷走神经的兴奋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悬灸配合中药治疗黄疸型肝炎疗效确切。

     (所刊方药请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

     来源丨《医药星期三》2023年 第0977期

     编辑丨李家华校对丨郑柯二审丨张越终审丨刘慧英 张如贤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家庭医药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