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失眠,艾灸+汤药,效果显著
2024/3/31 家庭医药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世卫组织(WHO)研究表明,约90%的60~90岁老年人受失眠困扰。失眠会影响老年人的健康及生活质量。此外,老年人往往具有多病于一人的特点,失眠合并脑血管病及心血管病的老年人比例很高,心脑血管病与失眠存在交互影响,均严重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在临床中应用背俞穴温灸联合化痰通络汤治疗痰淤互结型老年失眠患者,疗效显著,现介绍如下。

     一、临床资料

     选取43例痰淤互结型老年失眠患者进行研究,年龄60~80岁,平均65.8岁;病程3~27个月,平均12.3个月。

     二、治疗方法

     1.艾灸法

     点燃艾条对肾俞、脾俞、心俞、肝俞穴进行艾灸,调节艾条与皮肤距离,使患者自觉施灸穴位处温热舒适、无灼痛感为度,每日1次,每个穴位10分钟,每周休息1天,6周为1个疗程。

    

    (图片来源昵图网)

     2.中药内服法

     处方:法半夏、橘红、石菖蒲、远志、川芎、红花、枳壳、炙甘草各10克,丹参、党参、茯神各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温服,连服6周。

     三、疗效标准

     痊愈:睡眠时间恢复正常或夜间睡眠时间增加至6小时上,睡眠深沉,醒后精力充沛。

     显效:睡眠明显好转,睡眠时间增加3小时以上,睡眠深度增加。

     有效:症状减轻,睡眠时间较前增加不足3小时。

     无效:睡眠无明显改善或反加重。

     四、治疗效果

     痊愈23例,显效9例,有效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0.48%。

     五、体会

     随着心、脑功能的衰退,受饮食失宜、七情过极、劳逸失度等致病因素及血淤、气滞、痰阻等病理现象影响,老年人成为失眠症的易感人群。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为络脉损伤,络病经久不愈,也会导致心血失养、淤阻,痰淤互结,阻滞心脉,心神失养,从而导致失眠。

     基于异病同治理论,尽管存在不同部位受累、发病先后不一,临床表现各异的情况,但其往往存在相同的病理因素。在治法上,针对失眠的治疗要兼顾心、脑及失眠的生理病理特点,认识到这是一个全身性疾病,谨守病机,统筹安排,取得整体治疗效果。对老年患者失眠的治疗,特别是心血管病合并脑血管病患者,治疗要考虑痰、淤因素。

    

    (图片来源昵图网)

     结合痰淤互结型的症状表现,痰淤阻滞,气机不畅,而见胸脘痞闷;脾胃纳运失常,胃气上逆,而见纳呆(食欲不振);痰浊中阻,清阳不升,而见头晕昏蒙;舌质紫暗或有淤斑,舌苔厚腻而白或黄,脉濡缓或沉涩乃痰淤阻滞之象。

     本研究中化痰通络汤有化痰通络、行气活血之效,方中用法半夏、橘红可化痰祛湿;川芎、红花、丹参活血化淤通络;石菖蒲、远志、茯神宁心安神;党参、甘草补气健脾。诸药合用,共奏化痰活血、通络安神之效。

     采用背俞穴温灸,依据“温通之法”为治疗痰、淤的治疗大法。淤血形成以寒邪为本,痰饮病也属阳虚阴盛。痰为阴邪,重浊黏滞,遇寒则凝,得温则行,且痰饮生成后又易阻遏阳气,故痰饮病当用温法治疗,非温不足以化。温灸法有温通经络、宁心安神作用。穴位选择肾俞、脾俞、心俞、肝俞,均为膀胱经穴位。《针灸甲乙经》载,脑为元神之府,膀胱经从巅入络脑,取膀胱经穴位有安神作用。

     失眠的病位主要在心,与肝脾肾有关。老年失眠属心神病变,心俞为心气汇聚的场所,可调节心的气机,内应心脏,是心气转输、输注之穴,有理气和血、化痰宁心安神之功;老年失眠多脾肾虚寒,脏腑阳气不足,运化饮食水谷不利,水液潴留为痰饮,温灸脾俞、肾俞使脾肾阳气健旺,切断痰饮产生的根源,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肝俞可调节水湿风气,配合使用可起到健脾养心、疏肝解郁、安神定志的作用。

     综上所述,老年失眠人群,特别是痰淤互结型失眠患者应用背俞穴温灸联合化痰通络汤治疗能提高患者睡眠质量,改善失眠症状,值得临床推广。

     来源丨《医药星期三》2023年 第0973期

     编辑丨李家华校对丨郑柯二审丨张越终审丨刘慧英 张如贤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家庭医药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