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不好,试试湖北名中医治失眠验方
2024/4/1 家庭医药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冯方俊,湖北省中医院脑病科主任医师,擅长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头痛、眩晕、失眠、中风等内科疑难杂症,对脑血管病、痴呆的临床及研究有丰富的经验。现将冯教授运用归脾汤加减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失眠)的经验介绍如下。

    

     (网络配图)

     一、病因病机

     不寐病名出自《难经?第四十六难》,中医古籍中亦称为“不得卧”“不得眠”“目不瞑”“不眠”“少寐”,认为是邪气客于脏腑,卫气行于阳,不能入阴所得。《素问?逆调论》记载有“胃不和则卧不安”。后世医家引申为凡脾胃不和,痰湿、食滞内扰,以致寐寝不安者均属于此。其病理变化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

     不寐的中医辨证可分为虚实两方面,实者为邪热扰心,临床特点为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赤;虚者多属阴血不足,心失所养,临床特点为体质瘦弱,面色无华,神疲懒言,心悸健忘。

     由于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因劳倦太过则伤脾,过逸少动亦致脾虚气弱,运化不健,气血生化乏源,不能上奉于心,以致心神失养而失眠。

    

    (网络配图)

     二、病案举例

     案例1:

     张某,女,35岁。主诉:失眠半年余。

     患者诉半年前因工作时间不规律,长期睡眠不佳,夜间只能睡2~3小时,伴健忘、食欲差、神疲肢倦,时感头晕目眩,心悸等不适,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西医诊断:睡眠障碍。

     中医诊断:不寐,辨证属劳伤心脾,气血生化之源不足证。治法为补益心脾,养血安神。方用归脾汤加味治疗。

     处方:党参、炙黄芪各30克,炒白术、茯神各15克,炒柴胡、木香、当归、酸枣仁、远志、桂圆肉各10克,炙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5枚。水煎分3次温服,每日1剂,7剂。

     第八天复诊,症状明显改善,根据病情继续服用七剂后病愈。随访一年后患者未诉失眠。

     案例2:

     谢某,女,40岁。主诉:失眠10年余,加重半年。

     患者1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失眠,入睡困难,眠浅易醒,醒后复睡困难,伴心烦急躁,半年前因工作压力大出现失眠加重,甚则彻夜不眠。

     现症见:入睡难,眠浅易醒,多梦,醒后复睡困难,思虑过度,烦躁易怒,胆怯易惊,双目干涩,晨起头昏沉,白天精神体力差,时有心慌胸闷,偶有口干口苦,食欲欠佳,小便正常,大便不成形,舌淡苔薄白,脉弦细。

    

    (网络配图)

     西医诊断:睡眠障碍。

     中医诊断:不寐。辨证属心脾两虚,气血不足,治法为补益心脾,养血安神。方用归脾汤加减治疗。

     处方:黄芪、炒酸枣仁各30克,党参、白术、当归、茯神、柏子仁、郁金、玫瑰花各12克,桂圆肉10克,远志9克,木香6克,生姜3片,大枣5枚。水煎分3次温服,每日1剂,7剂。

     二诊:服药一周,睡眠质量较前改善,入睡可,思虑过多及烦躁易怒较前好转,饮食可,二便调,仍眠浅易醒,复睡困难,胆怯易惊,舌淡苔薄白,脉弦细。上方加五味子9克,丹参15克,合欢皮、夜交藤各20克,继服7剂。

     三诊:患者述服药期间,睡眠质量较前改善,稍有烦躁易怒,头昏沉减轻,仍有胆怯易惊。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上方加煅龙骨(先煎)15克,磁石(先煎)12克,继服14剂,巩固疗效。

     三、体会

     冯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认为,不寐以心脾两虚,气血不足为多见,临床以归脾汤加减治疗本病。归脾汤首载于宋代严用和《济生方》,方药组成为白术、人参、黄芪、炙甘草、茯神、酸枣仁、木香、桂圆肉、生姜、大枣,后经明代医家薛己在上方基础上加远志、当归,组成今日之归脾汤。

     方中黄芪补脾益气,桂圆肉补脾气、养心血。人参(党参)、白术与黄芪相配伍,补脾益气之功更强。当归、酸枣仁与桂圆肉为伍,养血安神之功益著。茯神养心安神,远志宁神益智,木香理气健脾,与补气养血诸药相伍,使本方补而不滞,再以炙甘草调和诸药,兼以补益心脾。最后以姜枣为引,调和脾胃,以资化源。

     全方诸药相合,心脾同治,气血双补,以补脾为主,以补气为重,脾旺则气血生化有权,气旺更易于生血,心脾补,气血养,则本病自愈。

     同时,情志不舒、精神紧张、过度焦虑等精神症状是导致不寐的常见因素,因而消除顾虑及紧张情绪,保持精神舒畅,也是治疗不寐的重要方法。

     (所刊方药请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

     来源丨《医药星期三》2023年 第0963期

     编辑丨李家华校对丨郑柯二审丨张越终审丨刘慧英 张如贤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家庭医药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