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高血压,北京名中医的经验和用方
2024/4/1 家庭医药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高血压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有或不伴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传统中医从患者的症状和病机上予以诊断,以“头痛”“头晕”“眩晕”“头风”等命名,历代医家对此类疾病见解颇深,各有论述。

     名医孔嗣伯先生是“四大名医”孔伯华先生之三子,在北京地区行医60余年,治疗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经验丰富,疗效突出。现将其治疗高血压病的经验介绍如下。

    

    (网络配图)

     No.1

     辨证治疗

     孔老认为,高血压急性发作期应重视气与火,强调清火降气、开郁降压。慢性稳定期应重视阴阳,强调滋阴潜阳、熄风降压。对于此期患者运用中药治疗有辅助降压、缓解症状和减少并发症的作用,用药不能一味清火降气,须重视阴阳辨证,强调滋阴潜阳。

     No.2

     病案举例

     患者,女,48岁。

     主诉:睡眠多梦、烦躁易怒6个月,头晕、颈项胀痛一周。患者绝经后出现睡眠多梦、烦躁易怒,失眠后出现头晕胀痛,休息后可缓解,近一周症状持续加重,确诊高血压,最高170/100mmHg,服用硝苯地平缓释片,血压降至140/90mmHg后自行停药,但仍有头晕伴耳鸣,失眠,大便干,出现脚踝肿胀。

     刻下症见:头晕胀痛、颈项胀痛,伴耳鸣,烦躁失眠,口渴,腰酸,乏力,小便略黄,大便干,无胸闷、胸痛、心悸等不适。舌红苔黄腻质胖,脉弦。血压140/90mmHg,心率85次/分钟。头颅CT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糖尿病史两年,绝经6个月。否认高血压家族史。

    

    (网络配图)

     中医诊断:头晕;辨证:肝肾阴虚,气火上扰。治以平潜肝阳,清火降压。

     处方:生石膏(先煎)、瓜蒌、石决明(先煎)各20克,生铁落(先煎)、茅根、磁石(先煎)、白蒺藜、火麻仁各12克,老鹳草、牛膝、荷叶、生滑石(先煎)、炒杜仲、旱莲草各10克,龙胆草5克,水牛角粉1.2克(冲)。14剂,水煎分三次温服,每日1剂。嘱患者起居规律,避免熬夜,自行监测血压每日四次,如血压维持140/90mmHg及以下,可暂缓加用降压药。

     二诊:患者头晕明显缓解,自测血压125~140/80~90mmHg,停用降压药,睡眠改善,仍偶有头晕,颈项不舒,腰酸,下肢乏力,舌红苔白,脉沉。

     处方:石决明20(先煎)克,生铁落(先煎)、茅根、磁石(先煎)、白蒺藜、钩藤(后下)、首乌藤各12克,老鹳草、牛膝、金毛狗脊、蚕砂、旱莲草、威灵仙各10克,水牛角粉1.2克(冲),琥珀(包先煎)、川芎、天麻各5克。30剂,煎服法同前。

     4个月后,患者因糖尿病就诊,诉烦躁及失眠改善后血压稳定正常,偶有头晕,自服牛黄降压丸治疗。

    

    (网络配图)

     No.3

     体会

     现代人工作及生活压力大,吸烟饮酒,高热量食物摄入过多,导致郁热内生,气火上逆,因此高血压发病率逐年增高,发病年龄逐渐年轻化。

     孔老强调,中医治疗应在高血压早期介入,早期高血压患者虽有血压增高,但尚未影响心脑血管功能,及时给予中医治疗,多数患者血压可恢复如常。若仅仅使用降压药物治标,久之内火炼液成痰,灼血成淤,痰火血淤交并,则丛生心脑变证,致病重难治。

     此患者高血压诊断明确,因更年期烦躁紧张,失眠劳累导致头晕、颈项胀痛,无高血压家族史,血压突发升高,应考虑为急性期高血压。

     初诊辨证为肝肾阴亏、气火上扰,急则治标,治以清火降压兼平潜肝阳,予生石膏、生铁落、龙胆草清火降气,水牛角粉、白蒺藜、石决明泻火平肝,炒杜仲、旱莲草补肾强腰,牛膝引血下行,配合滑石清热利尿。药精而宏,取效迅速。

    

    (网络配图)

     二诊时患者气火已平多半,多症缓解,仍有头晕,血压值有所波动,去生石膏、龙胆草,加天麻、钩藤、琥珀潜阳降压、活血利尿、镇静安神;仍有颈项不舒、腰腿部不适,加川芎、威灵仙、蚕砂等药,共奏活血伸筋、除湿通络之功。

     (所刊方药请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

     来源丨《医药星期三》2023年 第0968期

     编辑丨李家华校对丨郑柯二审丨张越终审丨刘慧英 张如贤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家庭医药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