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单纯西药不治根!需中药健脾养血,还要戒它!
2024/4/1 家庭医药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缺铁性贫血,顾名思义是既有缺铁症又合并贫血的一类疾病,广泛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的健康问题,累及约20亿人,是发达国家唯一常见的营养缺乏症,是发展中国家最常见的贫血类型。
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的李秀军教授,是第四批全国优秀中医人才称号获得者,在中华中医药学会等多个中医药协会担任委员,在临床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类血液病方面具有丰富的诊疗经验以及独到见解。现将其治疗缺铁性贫血的经验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
本病在中医学中没有明确的疾病名称,与现代医学中的缺铁性贫血相对应,根据其临床表现,将其归为“萎黄、虚劳、血虚”等范畴。
本病病因复杂,先天禀赋不足、饮食失调、慢性失血、气血耗伤、情志不遂等都与此相关。
李教授强调,在众多病因中,由药物和食物引起的缺铁性贫血很容易被忽视,如四环素、碳酸氢钠等药物阻碍铁的吸收,而某些蔬菜、谷类、茶叶中的磷酸钠、植酸等成分也对铁的吸收造成了影响,《素问?生气通天篇》中所说:“阴之所生,本在五味。”即论证了阴血不足的病因在于水谷精微。李教授将本病基本病机总结为脾胃虚弱,久病及肝、肾。

来源:昵图网
2
辨证论治
气血不足
临床症见面色苍白、萎黄,肢软乏力,语音低微,头晕气短,气喘,动则尤甚,畏寒肢冷,心悸胸闷,舌淡,脉濡。用补中益气汤加减补益气血。
脾胃虚弱
临床症见四肢乏力,胸闷,饮食欠佳,或有腹泻、腹胀,或出现大便难解,舌质淡,苔薄腻,脉无力。
此种证型的血虚是最常见的,同时使用铁剂后,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也在脾胃,所以配合使用中药也将取得最佳的效果。临床常用异功散加减补益脾胃,腹泻者加猪苓、白扁豆;腹胀者加木香;便秘者加火麻仁、当归、枳实。
肝阴不足
临床症见头晕头痛,目眩,心悸,烦燥,口苦咽干,月经量少,或伴有低热,面部潮热,盗汗,舌淡红,脉弦。育阴潜阳是本证的治疗大法,临床常用四物汤合二至丸加减治疗。
3
病案举例
患者女性,46岁。
主诉:头昏、乏力1年余,为求系统治疗而来就诊。
患者面色苍白,肢软乏力,活动后感心慌,腹胀,易便秘,大便3—4天1次,月经量少,经期不规则。
辅查血常规:血红蛋白63g/L,白细胞7.2×109/L,血小板208×109/L,平均红细胞体积:68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22pg,平均血红蛋白浓度:21%。
贫血全套:血清铁蛋白:3.61ug/L,叶酸、维生素B12水平正常。
骨髓细胞学示:骨髓增生活跃,以红系增生为主,铁染色阴性。
西医诊断:缺铁性贫血。
中医诊断:萎黄,心脾两虚证。予硫酸亚铁叶酸片200毫克口服,每日3次,同时辅以中药健脾养血,提高铁剂吸收。
处方:党参、山茱萸、麦冬各15克,法半夏12克,当归、丹皮、阿胶(烊化)、香附、桂枝、白芍、生姜、甘草各10克。
水煎分3次温服,每日1剂。服6剂后复查,血红蛋白浓度70g/L,网织红细胞绝对值86×109/L,铁剂联合中药治疗有效。继续服用铁剂,同时根据症状调整方剂。

山茱萸(来源:昵图网)
4
体会
缺铁性贫血是血液病中常见的疾病,李教授认为,单纯使用西医治疗,只能提高实验室指标,却达不到根本治疗疾病病因的目的,同时服用铁剂会带来更多副反应,特别是胃肠反应,而脾胃不好又会影响铁剂吸收,周而复始,形成了恶性循环;单纯中医治疗,虽可以改善贫血症状,但纠正贫血速度较慢,延长了疾病给患者带来的痛苦。
李教授利用中医与西医各自的优势,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在使用西医治疗的同时,配合使用中药,两者结合既可以快速纠正贫血,又可以最大限度减少西药带来的副作用,还可以调整患者身体整体情况,达到治疗疾病病因的目的。
在诊治过程中,李教授还向患者宣教健康的饮食方法,嘱患者不食用影响铁剂吸收的食物,不喝浓茶等。
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可以尽快纠正贫血,恢复铁储备,同时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将疾病防患于未然。
(所刊方药请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
来源丨《医药星期三》2023年 第0981期
编辑丨李家华校对丨郑柯二审丨张越终审丨刘慧英 钟汉成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家庭医药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