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三境:青年圆善、中年圆通、老年圆融
2022/9/15 19:30:00 哲理人生妙语

    

    

     作者:小石头

     来源:百草园书店(ID:Bai-Cao-Yuan)

     天地一月,月印万川。

     “圆”的美好,如满地清辉,俯拾皆是。

     谈起圆,总有不一样的期许。

     孔子谈“圆 ”,“积极作为,奋发进取,此为圆善”。

     老子谈“圆”,“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此为圆通”。

     释迦牟尼谈“圆”,学会看空,乐善好施,此为圆融;

     三圆相和,融会贯通,正如人生的三个阶段,青年圆善,中年圆通,老年圆融,方才修成正果。

     正如鬼谷子先生所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之正也”!

    

     01

     青年圆善,积极作为

     “决定人生的并不是你选择了什么,而是你选择放弃什么。”

     儒教的创始人是春秋晚期的孔子,以“仁”为最高信仰,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宗教。

     而圆善,正是儒家追求的人生完满。

     人总是觉得累,又不知道为什么,有一天,当我们蓦然回首,会发现不过是两件事情困住了我们。

     不知足,我们疲惫不堪。我们总是在比较,看看别人买了更大的房子,别人你换了更好的车,不断的在比较中让自己疲惫的前行,恰恰忘记了,我们在当下有着最好的华年。

     不知路,我们迷茫前行。我们其实并不知道要什么,只是在埋头赶路,却没有驻足去想想什么才是我们想要的生活,暴躁、失落总是萦绕身旁。

     我们恰恰把最重要的东西风尘在了角落,那就是我们的梦想和追求。

     范仲淹年少年时曾碰到一个智者,他请求智者为自己谋划前程。

     一开始,范仲淹便急忙问道:“我将来可以当宰相吗?”

     智者不悦,范仲淹又接着说:“当不了宰相可以当大夫吗?”

     智者不解:“两个志向怎么会差距如此之大?

     范仲淹坦然道:“良医和良相才可救人!”

     智者听完颇为感动,对范仲淹说:“你有如此般的雄心,将来一定可以成为宰相。”

     正如智者所言,多年后的范仲淹成为了一代赫赫有名的宰相,他的无数善行惠泽天下,其家族更是因此长盛不衰,绵延八百年之久。

     在我们眼里他们好像人生只有绿灯,永远一路直行,从来没有阻碍和磕碰,但却不知光鲜亮丽的背后其实是追求圆善的执着。

     当你再一次次的踮脚伸手中感到了疲惫不堪,想选择放弃时,再试一次,你就离圆善更进一步。

     自己用力起跳,便有可能碰到金字塔的顶端,你才更有可能看见别样的风景。

    

     02

     中年圆通,乐观出世

     《西游记》里说:显密圆通真妙诀,惜修性命无他说

     性命双修从没有其他东西,无外乎精气神,学会保藏,学会看淡,便不再有困惑。

     岁月无常,浮生若梦,圆的中间是空,外面的线条才有意义,圆通成了成年人解惑的最优解。

     正如主持人白岩松所说:“中国人有一句话叫四十不惑,30岁是减法,40岁是困惑,不是不惑!我觉得现今这个时代40岁恐怕困惑是最多的。人一般到三十六七岁就开始困惑,我干这一切有价值吗?有意义吗?我到底要干什么?30岁的时候,你发现有很多幸福目标都是跟物质挂钩的,但是四十不惑很难!”

     曾经读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人满怀期待地踏上出门旅行。兴冲冲登上开往甲地的列车,但上了车后,却听到有旅客说乙地更好。

     他很懊恼,不断懊悔自己上错了车,但列车并没有为他停留,仍在飞驰的列车上,越来越沮丧的他,默然地想着远方错过的美景,却忘记了正在路途上两旁梦幻般的风景。

     在接下来的行程,他也在糟糕的情绪中度过;回程中,他赫然发现,对这次旅行,自己已经完全没有印象,但列车已经到站,他不可能再回去一遭。

     这多像我们三四十岁的人生,一路追逐,一路不甘心,再回首,已过半生;春华早逝,已然是薄暮蔼蔼、秋已向晚,只留下迷茫。

     人到中年,就如时已入秋。是该收敛欲望,盘点并珍惜自己已得成果;名利皆为虚妄,莫再强求。

     敬胜怠,义胜欲;知其雄,守其雌。从从容容一杯酒,平平淡淡一杯茶。

     人到世上走一遭,本就不容易,太为难自己反而耗尽所有。该得到的,就用心用力去争取,不该得到的,看看,想想也就罢了,没必要费尽心机。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学会控制好圆里面的空白,圆圈界线之外的东西,随缘就好。

    

     03

     老年圆融,学会看空

     《楞严经》卷四云:如来观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

     地、水、火、风四者相互排斥但又和谐共生,互相涵摄、而组成世间万物。

     圆,让世间万物保持着原有立场,圆满无缺,而又是完整一体;融,让芸芸众生交融与共,毫无冲突,而又推进修行精进。

     圆融则成了圆满的融和、圆熟的融合、完全的交融。不对立,但又你我、内外、大小的界限明晰,同则不会摩擦,异则各显其用。

     读完万卷诗书、行完万里路、看尽人无数,体验了人生的各种心酸和不易的老年人,已悟得明白和透彻,圆融成了人至暮年最好的选择。

     1997年,杨绛的女儿钱瑗,因病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

     1998年底,钱钟书因病去世。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当时,有人去看望杨绛,拉着杨绛的手不停地哭泣。

     而88岁的杨绛反过来安慰她说:

     你比钱瑗小四岁吧,傻孩子,我已经挺过来了,你不要这样哀伤?

     你想想看,如果我走在女儿和钟书前面,瑗瑗、钟书受得了吗?

     所以,这并不是坏事,你往深处想想,让痛苦的担子我来挑,这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

     钱钟书先生去世后,杨绛不再喜欢出门,她把钱钟书零散的手稿收集起来,有些残破的手稿也被她一张一张地拼贴好,整理好后陆续交给出版社出版。

     2000年,杨绛翻译的《斐多》出版了。

     2003年,她动手写的《我们仨》,现在也出版了。

     同年,杨绛全票获得“文学女士”称号。

    

     正如杨绛先生所说:

     每个人都会有一段异常艰难的时光,生活的压力,工作的失意,学业的压力,爱得惶惶不可终日。

     挺过来的,人生就会豁然开朗;挺不过来的,时间也会教你,怎么与它们握手言和,所以不必害怕的。

     无欲无求、不悲不喜、云淡风轻而追求内心平和的生活态度。正是圆融的最高境界。

     它可以让人学会看空,变得身心愉悦,乐善好施,继而延年益寿。

     青年圆善,积极作为,开创事业根基;

     中年圆善,看透看淡,守住半生福气;

     老年圆融,学会看空,活出益寿人生。

     “圆”不是幻象,而是一次次出发、成长和蜕变。

     只要我们还相信圆,我们便会拥有比圆满更珍贵的东西。

    

     作者:小石头。来源:百草园书店(ID:Bai-Cao-Yuan)。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处理。

     ◆ End ◆

     来源/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处理

     祝 你 早 安 午 安 晚 安

     重要通知因为公众号平台改了推送规则,所以如果您还想经常看到我们的文章,需要在每次阅读后,给文章点个“在看”和“赞”!

     更重要的是记得“分享”给身边的人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哲理人生妙语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