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我们走出了自信的中国范儿!
2022/10/24 17:54:31 钧正平工作室

连日来,党的二十大报告里强调的“中国式现代化”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词。
什么是现代化?怎样实现现代化?现代化是否只存在唯一的路径依赖?经过不断艰辛探索、不懈奋斗努力,中国给“现代化”书写下自己精彩的定义。01越是新的征程越需要谋篇布局,越是宏大的实践越需要战略部署。“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向全党全国发出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动员令。

曾几何时,某些西方国家认为现代化只是他们的“专利”。新中国成立前夕,时任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妄言:“人民的吃饭问题是每个中国政府必然碰到的第一个问题,一直到现在没有一个政府使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暗示新中国没有出路。上世纪80年代末,“历史终结论”曾轰动一时,认为西方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社会形态进步的终点”和“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但结果怎样?中国不仅解决了生存问题,更是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西方的质疑与偏见面前,中国通过对自己道路的坚持,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一次次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曾经百废待兴的“一张白纸”,如今已绚丽多彩,焕发着崭新的生机与活力。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对于一个政党、一个国家至关重要。习主席指出:“现代化不是单选题。历史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各国选择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实践也多次证明,别人的路,我们搬不来,就算搬来了也走不通。“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02现代化是世界性潮流,实现现代化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向往,也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美好夙愿。修建约16万公里的铁路,把中国沿海、内地、边疆连接起来;修建160万公里的公路,形成遍布全国的公路网,并进入青藏高原;开凿和整修全国水道和运河,建设三峡大坝,发展内河交通和水利、电力事业;在中国北部、中部、南部沿海各修建一个世界水平的大海港……这是孙中山先生所著的《建国方略》里对中国的建设规划,被称为“近代中国谋求现代化的第一份蓝图”。曾经西方国家认为这是空想,百年后我们发现这些设想一一变成了现实,中国在通往现代化的这条道路上越走越稳,也越走越好。长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倚赖近代以来的科技优势和文明发展,形成了以自己为标准的理论。他们将现代化视为“西方的发明”,关于现代化的话语也基本被西方垄断。这种以资本为中心、两极分化、物质主义膨胀、通过对外扩张掠夺为实现形式的现代化一度让西方国家尝到了早期红利,但随着现代化道路的延伸,西方自身不和谐的“现代化”噪音和社会撕裂感也在不断增大,经济发展与社会矛盾交织并行,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问题逐渐凸显升级。关于现代化,有没有另外一种道路可走?如何跳出“现代化即西方化”的怪圈?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我们通过不断摸索,探出了一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人间正道”,我们在现代化前面加上“中国式”定语,给现代化留下生动的注脚。何为“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本质要求、战略安排等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全面系统阐释,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指明了前进方向。

不少党代表感言,读完这份报告,一个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字里行间洋溢着中国自信。中国式现代化既符合中国国情,又极具全球眼光,蕴含着强大的智慧,可期可及。我们抬头不仅能够望见星空,低头也能踩下脚印。03
如果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进行分析,我们会看到一个协调推进、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层的文明逻辑。
对于现代化实践而言,不同的人口规模意味着不同的现代化难度系数。中国拥有十四亿多人口的规模,资源环境条件约束很大,这是我们的突出国情,也决定了中国的现代化不能照搬外国模式,发展途径与推进方式必然有自己的特点。当然,这么大规模人口的现代化,其艰巨性和复杂性是前所未有的,同时其意义和影响也是前所未有的。正如习主席所强调的,“我国十四亿人口要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其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的总和,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件有深远影响的大事。”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同志就指出,我们的“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主席强调,“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也就意味着我们不能接受两极分化的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发展阶段新变化,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正在书写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的生动故事,也必将创造新的壮阔史诗。

以往一些国家现代化的一个重大弊端就是物质主义过度膨胀。强大的物质基础、人的物质生活资料丰富当然是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但如果人只追求物质享受、没有健康的精神追求和丰富的精神生活,成为社会学家描述的那种“单向度的人”,丰富多彩的人性蜕变为单一的物质欲望,那会是人类的悲剧。而中国追求的是既物质富足又精神富有,是人的全面发展。习主席强调,“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当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也必将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纵观世界现代化史,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一个通病。我们之前也走过不少弯路,十八大后我们坚决遏制住了生态环境破坏的势头,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如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经深植每个中国人心中,并融入了我们的制度、政策和文化之中,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画卷正在中国大地徐徐铺展。

人类社会要持续进步,要合作不要对抗,要共赢不要独占,弱肉强食、赢者通吃是一条越走越窄的死胡同,包容普惠、互利共赢才是越走越宽的人间正道。中华民族深嵌着“和为贵”的基因,一个现代化的中国,不仅将造福中国人民,也将造福世界人民。中国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这是中国对世界的庄严承诺。

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丰富了现代化理论的维度,加强了现代化理论的深度,为世界现代化模式多元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从地缘冲突到环境问题,人类社会面临一系列风险,破坏性、扩张性的现代化老路,已遭到越来越多质疑,人类未来需要新的价值参照。中国的发展道路和经验昭告世人,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条,任何一个国家只要找到一条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就可以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同时迎来发展的广阔前景。04历史不会终结于某一种固定的模式,人类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也不会止于一种途径。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回看走过的路、远眺前行的路,我们更加坚信,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沿着自己选择的正确道路昂首阔步走下去,就一定能够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当然,我们也应清楚地看到,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不可能是风和日丽的“一马平川”,也绝不会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的“闲庭信步”。正如二十大报告所强调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

迈向新征程,各种可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必将接踵而至,其复杂性、严峻性也将前所未有,不仅风高浪急,甚至会惊涛骇浪,这是我国由大向强发展进程中无法回避的挑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绕不过的门槛。但坚信只要我们党始终与人民风雨同舟,在劈波斩浪中勇往直前,在攻坚克难中迎难而上,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不断创造新的伟大奇迹、书写新的历史伟业。“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蓝图已经绘就,号角已经吹响。我们要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努力创造更加灿烂的明天。”现代化,我们走出了自信的中国范儿,也必会前景光明、繁花似锦。
作者 / 李约铃
编辑 / 金 晶
校对 / 李晓艳 葛 畅
本文系钧正平工作室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
?钧正平工作室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之建议、推荐或指引。文章版权属于原著作权人,若您认为此文不宜被收录供大家免费阅读,请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我们收到通知后,会立即将您的作品从本网站删除。
返回 钧正平工作室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