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招到了人,却没招到人才,这个矛盾要如何破解?
2022/12/23 12:23:09 钧正平工作室

     日前,《解放军报》刊发了《建强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一文。文章指出:“人才队伍强不强,关键看培养。”“特别是面对联合作战指挥人才、新型作战力量人才、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高水平战略管理人才等方面人才队伍建设短板和全面推进军事人员现代化战略要求,必须重塑军事人才培养体系,坚持多点同向发力,实现联合育人、开放育人、全程育人,才能为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坚强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人才是部队创新发展、打赢未来战争的重要支撑。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对“人才强军”提出了具体要求。人才对一支军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一些单位,领导安排工作的时候,总能听到类似抱怨:“我们人手不够,我们没合适的人,我们缺人才。”似乎所有工作的阻碍都在于缺人少人。问题的关键真的只是缺人吗?在日常工作中,这样的场景并不鲜见:有些单位总能看到一小部分人忙得不可开交,几乎所有的担子都压在这些人身上,另外不少人则闲若无事,他们的存在仿佛“可有可无”。久而久之,一个团队两级分化越来越严重,能者越能,同时压力也越来越大,而另外一些人则毫无进步,直接结果就是拉低了整个团队干事创业的效率,然后就会听到抱怨的声音:“人不够用!”

    

     事实上,人“不被用、不够用、不适用”的问题,一定程度上是用人单位自身的问题,这些矛盾折射出用人者对下属关注不够充分、了解不够深入、培养不够到位。比如有的单位对年轻人求全责备,不能实事求是地看待他们的优缺点,总认为肩膀太嫩,担不起重担,一概否定;有的单位选拔用人时还是习惯于论资排辈、按部就班,不看发展潜力,一味搞平衡、求稳妥;还有的用人单位把员工招进来后不管也不顾,既没有短期培训,也不做长远规划……久而久之就出现了明明人不少,却出现了“人不够用”的伪命题。

     诚然,人的能力有高低之分,毕竟人才也遵循正态分布,真正天赋异禀的人是少数。很多年轻人刚工作只是“一张白纸”,基本没有经验,对于这些人,往往很容易被忽略。但是,一个单位的向上发展最终还是要靠这些占据大多数的普通人。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培养好、用好这些人。

     优秀人才的成长,源于自身的努力,也离不开组织的培养与帮带。前段时间,我国问天实验舱成功发射。作为我国空间站的首个实验舱,其设计师团队平均年龄只有三十多岁。而搭载其升空的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吊装工作,也是由平均年龄只有25岁的年轻人完成。众所周知,不论是大型航天器的设计制造还是航天运载器的组装,都是需要大量技术经验积累与总结的知识密集型工作,是几代人用智慧和心血浇灌出的硕果。这群年轻人最终能成长为闪亮的新星,在团队里发挥着弥足轻重的作用,既离不开他们个人的努力,也离不开前辈智慧的启迪和组织的耐心培养。

    

     前不久,《解放军报》所介绍的第75集团军某旅的人才培养经验做法中就提到,为培养好人才,该旅在演训中摔打锤炼专业技术人才的同时,还积极协调军地院校、装备生产厂家、友邻军兵种单位和上级业务部门,分批组织专业技术人才开展指挥技能培训,帮助他们由技术新手成长为专业精兵、复合型人才……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大部分人从“小白”到人才,都是要通过一定时间的艰苦实践锻炼,才慢慢成长、成熟起来的。事实上,现在不论是什么单位,选人录用环节往往都要经过层层选拔,被选用者必然都有其闪光点。如何让他们在后期成长过程中更加契合本单位工作,这是用人单位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要想拥有能独当一面的人才,就必须做好人才培养的基础工作。这就意味着要建立完善可行的人才培养机制。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对各个年龄段、各种专业人才进行有计划、有目的地合理培养,切实做到以事育人、以事择人、以事用人。“让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唯有以事业的激励,持续的培养,才能让人的潜能得到充分激发,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有可能变成能发挥作用、彰显价值的人才,才能真正形成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

     作者 / 亦 安

     编辑 / 安 宁

     校对 / 杨 洋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部分内容综合整理自学习时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等

     转载请注明来源

     ?钧正平工作室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钧正平工作室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