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真调研?倾听群众呼声、感受群众疾苦……
2023/2/27 18:19:34 钧正平工作室
近日,云南省纪委监委宣传部、云南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的警示教育专题片《“官油子”现形记》播出,片中披露了官瘾十足的“官油子”云南省玉溪市委原书记罗应光的案情。据介绍,罗应光爱喊口号、爱开会传达、爱搞“走秀式”调研,喜欢给个人形象“上油”,下基层调研讲排场,把官场当秀场,其中搞警车引导就高达95次,被干部群众戏称为“罗会长”“罗传达”“罗调研”。

习主席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实践也证明,调查研究是我党我军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也是每个领导干部必备的基本功,但前提必须是真调研、实调研。在现实生活中,或多或少存在像罗应光这样大搞“走秀式”调研、严重吞噬调研严肃性和功效性的现象。他们要么为调而调、要么调而不研、要么研而不实。比如,有的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满足于听一听、转一转、看一看,调研浮在表面、流于形式;有的结论在前,提前定好条条框框,调研按需求证,搞所谓的事先安排;有的避重就轻,专门找问题少的地方调研,矛盾多的地方少去或者不去;有的挑肥拣瘦,已有的、成熟的调研课题趋之若鹜,全新的、挑战性的课题“门可罗雀”;还有的搞“拿来主义”,照抄照搬其他地方调研材料……如此种种,无疑是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症状表现。此番调研形式,看似领导“眼睛向下”“深入基层”,实则身入心不入。他们看到的往往是“精心布置”的场景,听到的是“反复斟酌”的汇报。这样一来,基层调研成了上级“走秀场”、下级“表演忙”的现实版“双簧”,不但不能深入群众、走访民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而会给基层正常工作造成干扰,加重基层干部和群众的负担和压力,败坏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真调研,必定是坚持问题导向的调研,必定是倾听群众呼声、感受群众疾苦、总结群众经验、吸取群众智慧的调研。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把调查研究作为改造中国的起点。1925年2月至8月,毛泽东同志在韶山200多天,大半的时间都在进行调研。针对不同类型的典型,他一家一家走访,一个人一个人长谈,并尽可能扩大覆盖面。社会上对组织开展的农民运动到底是“好得很”还是“糟得很”的表扬和批评,他都认真倾听、虚心接受。对于农民运动中的“农民问题”,解决得好的和坏的情况都去了解,以全面掌握基本情况。无论是在革命时期,还是在建设时期,他都坚持将调查研究作为一种基本的工作方法,经常使用、熟练使用。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中,很多新问题涌现,为了探究问题之因,扭转困难之势,毛泽东同志向全党发出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号召。从身边的中央政治局常委开始,以上率下,号召大家提高调查研究能力,始终依靠“问策于民”的调查研究来推动问题破解。针对调查研究中出现的“十多十少”问题:“一般干部挂帅的多,领导干部挂帅的少;漫无边际的多,充分准备的少;浮在上面的多,深入下层的少;昂首望天的多,当小学生的少;晃晃悠悠的多,参加劳动的少;吃小食堂的多,吃大食堂的少;住招待所的多,住工人宿舍的少;干干净净的多,满身油腻的少;带走的东西多,留下的东西少;‘十月怀胎’的多,‘一朝分娩’的少”,毛泽东同志给予严肃批评,并批示指出“派调查组下去,无论城乡,无论人多人少,都应先有训练,讲明政策、态度和方法,不使调查达不到目的,引起基层同志反感,使调查这样一件好事,反而成了灾难”。

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的奋斗历程充分证明,凡是思想端正,注重调查研究的时候,革命和建设事业就得到迅速发展;反之,革命和建设事业就要受到巨大的损失,甚至停滞倒退。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我们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越是形势多变、情况复杂,越需要我们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这就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剥掉蒙在调查研究上面的华丽外衣,净化“走秀式”调研歪风,恢复调查研究的本来面目,扑下身子、放下架子,少些“群演”和“助演”、多些不打招呼和直截了当,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群众路线,坚持实事求是,坚持解决问题。唯有如此,才能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
作者 / 雷少逸
编辑 / 金 晶
校对 / 杨 洋 李晓艳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系钧正平工作室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
?钧正平工作室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钧正平工作室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