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我幸福,我妈很失望:命不好,是如何代代遗传的?
2022/3/17 看见心理

    

    

     武志红老师经常说,要尊重自己的感觉。

     但在心理行业呆得越久,我就越发现,有一种最基本的感觉,很多人从未尊重过。

     那就是:快乐的感觉。

     虽然大家平时总说,人生苦短,快乐至上,要及时行乐。

     但匪夷所思的是,许多人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是:

     一旦感受到快乐,就开始担心下一秒会发生不好的事;

     所以,为了避免“乐极生悲”,硬生生压抑自己的快乐。

     甚至,还有一部分人,偏要给生活制造些苦头,不让自己好过。

     为什么要这样为难自己?

     原因其实很简单。

     因为,他们不敢快乐。

    

     好好的一个人,却不敢快乐,说起来难以想象。

     但这并不少见。

     我的朋友小雨,就是这样一个人。

     对于快乐,她更多的是惶恐,而不是享受。

     周末看喜剧综艺,朋友们都笑得很开心,她却充满忐忑:

     看综艺是挺放松的,但真的好堕落啊!

     买了有点小贵的衣服,比起自我满足,她更多的是满满负罪感:

     买这么贵的东西,真的好浪费啊!

     因为,对她来说,偶尔放纵、享用贵的东西等这些快乐,都是不应该的。

     但作为一个人,享受快乐,本就是一种正常需求。

     因此,一边是内心的渴求,一边是头脑的不允许,两者的斗争,让小雨活得非常拧巴。

     不敢享受,已经是一件很辛苦的事。

     但我还见过不少人,尤其是上一辈的人,会故意让自己过得很辛苦。

     我的奶奶便是如此。

     她吃饭有个习惯,喜欢吃剩饭剩菜。

     经常午餐时间吃早上剩的粥,新煮的饭被剩下了,又会留在晚餐吃。

     每次大家劝她不要这样时,她都会强调说:

     我没关系的,能吃饱就行。

     而且,她还总把所有家务揽在自己身上。

     如果其他人要去帮忙,她会坚决拒绝,然后自顾自地收拾上半天。

     但,令大家害怕的是,爱吃苦的奶奶,情绪非常不稳定,经常怨气冲天。

     一旦开始抱怨,她就会频繁讲起:

     自己没吃到好的,受委屈;

     自己忙前忙后,受苦受累。

     这让家里人苦不堪言。

     小雨的不敢快乐,奶奶的故意吃苦,听起来都很让人心疼。

     但本质上,是一种潜意识的自我伤害。

     通过压抑快乐的感觉,达到一种「无法滋养自我」的状态。

     因为,在他们看来,让自己处于一种熟悉的受苦状态,让自己命不好,才是正常的。

    

    

     武志红老师曾提到一种现象:苦情文化。

     通过吃苦,以感动自己;

     通过吃苦,得到他人的尊重;

     不仅在困难时吃苦,在轻松的环境里也要吃苦。

     一位读者分享过母亲的故事。

     这位母亲,很喜欢捡女儿的旧衣服穿。

     但凡有不要的衣服,她都会让女儿千万别丢掉,要留给自己。

     并且,她可以一件衣服穿好几年,都洗得发白、变得薄薄的了,还舍不得扔掉。

     看到女儿买了新衣服新鞋子,她会摸一摸,看一看,说:“你们福气真好啊,不像我。”

     女儿看得出来,妈妈是喜欢新衣服的。

     可是每逢过年、生日给她买新衣裳,她却怎么都不愿穿,一定要穿那身旧的。

     这位母亲,其实就是在玩苦情戏。

     这样的现象,在上一辈人身上,非常常见。

     他们通常还会通过自己的可怜与惨,去换取一种道德资本——

     一是:我过得这么苦,没有人可以指责我。

     二是:趁机去控制孩子,实施道德绑架。

     但,玩苦情戏的人,基本和「幸福快乐」无缘。

     并且,他们会把这个苦,传给孩子,去限制小孩子的天性。

     最常见的,很多家长会认为,快乐是不允许的。

     在他们眼里,快乐和享受,是错误的,唯有努力和上进,才是可取的。

     所以,当孩子感到快乐时,他们会打断孩子这些感受。

     小雨的童年,便是如此。

     小雨小时候,家里有一处很空旷的地方,经常有很多小伙伴来找她玩。

     她们会在那个地方玩游戏、嬉闹,非常开心。

     但,每次她妈妈下班回来看见了,都会大声呵斥她,骂她整天只会玩乐,不顾学习。

     被训斥多了后,小雨的小伙伴也很识脸色,不怎么来找她玩了。

     而小雨也屈服于妈妈的管教下,远离了这些“贪玩”的小伙伴。

     久而久之,这种“不敢玩乐”的模式,便刻在她的骨子里。

     工作后,她经常跟随团队去团建、出去旅游……每个欣喜、哈哈大笑的时刻,都伴随着一股做错事般的自责和愧疚。

     因而,在“苦情文化”氛围中长期浸泡的人,长大后也是不敢快乐的。

     一来,他们觉得自己不配快乐。

     因为,自己快乐,就背叛了一直吃苦的父母。

     二来,他们觉得自己不应该快乐。

     因为,快乐是有罪,会被打压,会付出代价。

     因此,就算有快乐的感受,他们也会不由自主地克制住,提醒自己不要“得意忘形”。

     这在那些过得苦哈哈或者紧绷绷的人身上,更为常见。

     他们需要时刻保持对快乐的警惕,来避免愧疚。

     他们需要时刻压抑对享受的向往,来获取心安。

     本质上,这种对快乐的拒绝,是一种自我压抑和自我虐待。

    

    

     在过往,我们奉行“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我们有一个错觉:只有吃足够的苦,才能变得坚韧,变得更有力量。

     但一个心里只有苦的人,在遇到一个更大的苦难时,会如何呢?

     他会麻木、找不到活着的意义:人生真的好没意思。

     但生活,本就酸甜苦辣兼具。

     生而为人,我们注定要吃苦,当然也配得上享受快乐。

     并且,唯有舒展地感受过快乐,我们才得以在往后某个痛苦时刻,回味美好。

     从而更加有希望和底气,去跨过那些苦难。

     讲到这,也许有人会问:

     我已经习惯这样对待自己了,怎么办?

     在这里,我想分2种情况来谈谈具体的做法。

     第一种情况:因为父母不敢快乐,所以自己不敢快乐。

     首先,我们要意识到,自己正在重复父母那种模式。

     觉察到这一点后,下一次好事发生时,我们便开始有了2种选择。

     其一:继续像父母那样,压着快乐的欲望,选择吃苦。

     其二:不再承接父母的痛苦,尊重自己快乐的感觉。

     每次当我们感觉到害怕快乐,想压抑快乐的时候,就可以告诉自己:我有两种选择。

     这时候,你可以基于自己的感觉,顺其自然。

     第二种情况:认为只有自己完成各种事情,才有资格快乐,否则就会特别自责、焦虑。

     对于这种情况,有一种比较现实的做法是:

     一边快乐,一边紧张。

     具体就是,不要急着去否认这些感受,而是顺着它们,去寻找“我值得”的信息。

     比如:

     当你买了一件贵的衣服,但又认为自己不配穿时——

     这件衣服是好贵啊,我又浪费钱了。

     但是……它穿起来真的很舒服。

     当你想出去旅游,但又觉得这样太放纵时——

     一下玩好几天,的确太浪费时间。

     但是……辛苦了一个月,放松几天又如何?

     不要害怕两个念头打架?

     当我们多尝试这样的做法:先觉察,再从语言上去为快乐正名。

     如此,我们便从过去的“习惯压抑自己”,到意识到自己“拥有快乐的权利”,再到“开始让快乐的感觉出来”。

     哪怕内心两个声音可能会打打架,闹内讧,但我们知道这是个过程——

     你正在学会尊重自己快乐的感觉。

    

     ……

     我曾经看过一个极具有感染力的视频。

     外国一个小女孩快要生日了,爸爸妈妈给她准备了一书包的礼物。

     礼物并不宝贵,只是一些卡通光碟、迪士尼联名睡衣、各种零食等。

     但小女孩收到后非常兴奋,她把礼物一个个拿出来,一遍遍地问“哇!你怎么知道我想要这个的”;

     妈妈一边拍下她的反应,一边告诉她还有更大的惊喜:想带这些礼物去哪里都可以。

     当小女孩说想去迪士尼公园时,妈妈说:那我们今天就去吧!

     小女孩听到很震惊,真的吗??!

     妈妈说why not!!!

     她激动地扑向妈妈,喜极而泣。

     妈妈没想到孩子会这么开心,也跟着流泪了。

     我非常羡慕这个视频里的小女孩。

     她的父母能无条件允许孩子快乐,而她也拥有放肆快乐的松弛。

     并在,小女孩在这种允许中,还学会了感恩,学会了爱。

     这是一种非常了不起的能力。

     我们在苦的时候,尽心地品尝苦;但在甜的时候,也尽情地快乐吧。

     当想要享受时,就大胆追求;

     当快乐出现时,就沉浸体验。

     人生的本质,是在忍受和享受中来回穿梭,能体验两者,才是活着。

     最后,愿我们都能尽情悲伤,放肆快乐。

    

     作者:张罐子,假想非正常人类;责编 | 陈沉沉

     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武志红(ID:wzhxlx)。?

     ?武志红直播专场?

     什么是世上最难的事?

     最难预料的命运,最难得到的理解,还是,最难看清的自己?人这一生,最重要的不是读懂别人,而是认清自己。

     1月11日(明晚)晚8点与武志红来一场纯干货分享?马上预约直播?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看见心理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