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6,韩国宝藏综艺:治愈自己的最好方法,是做这3件小事
2022/3/17 看见心理

知乎上,接近600万人浏览过这个问题:为什么越长大越难有发自内心的快乐?
原来很多人都在这一点上有共鸣——
小时候的快乐简单易得,却令人满足:
和好朋友分享小秘密的同盟感;
喜欢的男孩子看了自己一眼,就幸福得睡不着;
……
长大后再让我们回想快乐,好像就只能联想到一个个欲望满足的瞬间:涨工资、吃大餐、买衣服、赢游戏……
而且,它不再禁得起回味,转瞬即逝。余下的时间里,生活似乎只剩下麻木和空虚。
我们好像正在逐渐流失快乐的能力。
为了探讨幸福的更多可能,韩国诞生了一档慢综艺《林中小屋》。
节目组邀请了2位实验者远离城市,住进森林里的小木屋。
没想到,远离单一的欲望满足式快感后,快乐又开始变得纯粹鲜活。
一起来看看,林中小屋里的幸福魔力,从何而来。

别让快感,赶走幸福
实验对象A,是演员朴信惠。
刚入住小屋时,她带了好几个大箱子,塞满了菜、零食和衣服。

可没想到,第一个实验就是:除了必需品外,剩下的都要上交。
它的出发点是:
一般每人大约持有10000件左右的物品,这之中,实际有被使用的,据称只有20%。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带着那根本都不用的8000件生活呢?
接到任务的信惠哭笑不得:我全都需要,我真的全都需要。

但为了完成实验,她只好忍痛割舍了一些暂时吃不完的食物,穿不着的衣服。
尽管如此,留下的行李依然不少。
综艺里的这个小片段,也像是现实的一个缩影:
即便早已超出需要,我们仍然会不断添置物品,却难以舍弃一些“总觉得日后有一天会用到”的东西。
为什么会这样呢?利兹贝克特大学心理学讲师Steve Taylor认为:
我们对各式各样物品的渴望,有时候不是因为自己真的需要,而是为了安抚内心潜藏的不满。
因为买东西带来的短暂快感,能让我们体验到拥有更多物品带来的自我膨胀。
有时,对食物的过度追求也是如此。
节目的第2个实验就是,只用一道菜配一碗饭。
我们现在不是吃得太多了吗?
只以一种小菜来用餐,会如何呢?不是会更集中于食物的味道、香味,还有口感吗?
也许只有那一种就足够了呢。

实验对象A做了一碗萝卜牛肉汤,还特地放了平时不加的青阳辣椒。
吃完后的她笑着说,萝卜的爽脆和饭黏黏的感觉,口感很好。一道菜也很完美。

和物欲类似,我们想吃更多,也许是因为无法抚慰内心的不快,只好从食欲中获得快乐。
这时,负面情绪就会被掩盖压抑,难以被真正疏解。
BBC纪录片《完美的饮食》里就有这样一个实验:
2组肥胖者参与实验,第一组因为情绪化进食变胖,第二组是因为基因/激素原因变胖。
研究人员安排他们参与一场高压驾驶技术测验。
他们提前告诉考官:无论参与者开得如何,都要表现得很严肃。
结果发现,经过这样一场压力考试后,第一组参与者比第二组显著吃得更多。
经典动漫《千与千寻》中的无脸男,也是如此:
他闯入汤屋,大吃大喝,从体型正常的鬼怪吃撑成一只体型庞大的怪物。
看到曾开门让他进来躲雨的千寻时,他痛苦地喊着:好孤独,好孤独。

也就是说,过度的物欲和食欲下,是我们无意识忽视的消极情绪。
所以,建议你试试:
下次欲望升起时,试试听听它背后藏着什么样的感受:空虚、悲伤、无力还是其他?
并想想,自己可以做些什么才能真正安抚内心的饥饿。
因为欲望是无穷无尽的,屈服于它,永远不会带来真正的幸福。

全然投入,体会满足
你上一次为自己亲手制作一些东西,是什么时候呢?
这是小屋的其中一个幸福实验。
因为没有现成的衣柜,所以信惠决定动手做一个衣帽架。
她跑去森林里,找了几根形状合适的树枝。
接着,用锯齿哼哧哼哧地砍掉多余的枝干,再用砂纸打磨掉树皮碎屑。

做好后,她马上把树枝衣架比划着放到房间里合适的位置,并挂上衣帽、毛巾。
满意地欣赏了好一会儿后,她十分自豪地在镜头前嘚瑟。

接受采访时,她满足地说:

现代社会的便利,可以轻松满足我们的生存和娱乐需求:
饿了叫个外卖,无聊了有刷不完的短视频,缺什么动动手指头就好……
看似舒适,却让我们变成了温水青蛙,失去了创造力和投入带来的幸福感。
这可以用积极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的观点来理解。
他认为,快乐是分等级的。
被动的享受只能带来感官和情绪上的愉悦,且会让我们抑郁:
如果我的人生充满了这种容易获得的愉悦,不需要我面对挑战,不需要我发挥优势,我会怎么样?
我永远不知道自己有什么优势、潜能,永远不知道该如何面对挑战,而这种生活注定会导致抑郁。
全然投入才能带来深层次的满意,驱散抑郁:
因为我们付出努力和才能时,更容易产生“没有情绪,没有意识”的心流体验。
事后回忆整个过程时,幸福和满意就会萦绕心头。
打坐、下棋、跳舞、工作等都可以让我们进入心流状态,因为它们都有下面这些共性:
具有挑战性且需要技术
注意力集中
目标明确
有即时反馈
深深的投入
控制感
忘我
时间停止
这时,我们能够和当下的人和事完全连接在一起,而不是沉溺于自我感觉。
社会学教授希斯赞特米哈伊做过的一个心流研究就证实了这点。
他追踪了250名高心流和250名低心流的青少年,结果发现:
低心流的青少年,大多数习惯于在大卖场闲逛,也经常看电视;
高心流的孩子都有自己的爱好,他们会打球,也会花很多时间做功课。
而且,在幸福测验上,高心流的青少年得分整体也更好。
所以,平时可以多做那些需要付出努力,但能让你完全沉浸的事情,如做一顿饭、写一篇读书笔记、打羽毛球等。
生活得越投入,你就越幸福。

回忆快乐,享受幸福
记忆中让你感到幸福的食物是什么呢?
食物不仅仅能果腹,它也会唤起我们的回忆:当时所在的地方、一起吃饭的人、那时的心情……
所以,节目组安排了这样一个小实验:
做一顿回忆中的让你感到幸福的食物,饱餐一顿吧~
信惠想起了妈妈小时候做过的土豆大酱汤:

于是,她将煮锅里加水,放入切成小块的土豆、大酱,接着加入洋葱和蘑菇。
等汤咕噜咕噜沸腾后,再添上酱油、辣椒面、葱花。
这样,一碗简单的大酱汤就做好了。
她说:

这也正是实验的初衷:让那些曾经和快乐、亲密联系在一起的食物,重新激起内心的美好。
除此之外,小屋里还有类似的实验:说出你的5种小确幸。如,正好停在面前的电梯、下班后刚好拿到快递、慵懒的午后……
信惠提到的瞬间,多数与家人朋友相关:
和爸爸、妈妈、哥哥一起打保龄球,去钓鱼;
小区有一个根据地,常和朋友一起在那边喝啤酒边吃意面;
摸到小猫咪身上柔软的毛,等它用脸来蹭你;
……
边说边比划的她,脸上的笑容也不自觉浮现出来。

研究也发现:
回味那些积极的瞬间,可以让我们变得更幸福。
而且,一个乐观、快乐的回忆滤镜也能帮助我们减少焦虑、缓解抑郁。
具体可以怎么做呢?
积极心理学家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建议我们制作自己的积极情绪档案袋。
她把积极情绪分成喜悦、感激、宁静、好奇、希望、自豪、有趣、激励、敬佩、爱这10类。
我们可以把相关的照片、信件、句子、物品、声音等分门别类放入档案袋里。
可能对有些人来说,这个方法听起来麻烦,还有些幼稚。
但是在那些自我怀疑、焦虑孤独的低谷期,回忆里温暖治愈的文字、声音、照片能在你落入黑暗深渊时稳稳地接住你。
想想在等待面试时的紧张时刻:
如果能翻开自豪档案袋,看看曾经的成果、他人的认可,内心也会瞬间注入能量,变得自信。
你可以不用着急把档案袋做完,而是把它当成一天中的小确幸瞬间。
每次往里头加东西或者想用回忆充电时,都可以细细回味,让那份快乐穿越时空重新环绕着你。
……
肠胃空空带来不适时,我们知道肚子饿了,就会吃饭。
可不快乐时,我们却不敢直面心灵饥饿,随意用一些治标不治本的吃喝玩乐糊弄过去。
但逐渐,心灵饥饿制造出来的空洞会越来越大,只有更大强度的快感才能短暂安抚。
想要重新培养快乐的能力,我们需要学会倾听内心,多做让自己满意的小事。
你可以试着从《林中小屋》和文章中的小事做起:
更简单:觉察被欲望控制的时刻,试着只买自己刚刚好需要的东西;
更投入:寻找能激发心流体验的小事,如做一道新鲜菜、学一门新乐器;
更快乐:制作自己的积极情绪档案袋,让那些快乐随时随地陪伴自己;
……
归根结底,与自己、他人和世界连接,并从中看见自己的价值,才是幸福的终极来源。

作者:苏小菲 / 编辑:昱轩、陈沉沉
本文为公众号【看见心理】(ID:kanjianxinli1)原创。治愈,始于看见。在这里,看见你的心理与生活,看见你内在生长的力量。
往期推荐
▽▽▽一个人内心强大的4个标志杨笠和15位男性的相亲故事:为什么爱情这么难?
豆瓣9.1分台剧:什么样的爸爸,能养出不缺爱的女孩?
点击卡片,关注 「看见心理」看见你内在生长的力量▽▽▽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看见心理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