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里的人都很优秀,怎样保持心态不崩?
2022/3/18 看见心理

    

    

     同辈压力,越来越大

     Hi,我是看见心理的主笔苏小菲~

     最近的脱口秀大会第4季中,有一句“祝福”火了:

     我是真心希望你好,但你最好不要比我好。

     说这句话的是选手江梓浩,他和王勉是同一时间进公司的好哥们,然而王勉去年夺冠,而他则每年早早就被淘汰。

     那句“祝福”里,与其说是嫉妒,不如说是一种无奈:

     因为人际压力中最让人意难平的,就是“同辈压力”——当年龄相仿、背景相似的人比自己更优秀时,实在是难以保持平常心。

    

     而且,你有没有发现,

     以前同辈之间的比较,只会局限在周围小圈子的闲聊里:

     期末考试,好朋友的名次比自己高10位;

     婶婶家的孩子没考上大学,但邻居家的姐姐考上了本地的985;

     ……

     可在如今这个社交媒体高度发达的时代,同辈压力已经被放大许多倍,而且无孔不入:

     上班间隙,刷个朋友圈。结果看到一个好久没有冒泡的同学,晒出了世界名校耶鲁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打开B站,看到一个播放量近千万的视频,结果竟然是一个才刚22岁的科技up主 何同学 在用英文和苹果CEO蒂姆库克谈笑风生。

     点进主页一看,刚刚毕业的他已经是B站2020的百大up主,拥有超700w粉丝。

     再回头看看自己的22岁,简直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没有任何一技之长。

     即便不停告诉自己“只要和自己比就好了,不要徒增内耗”,但刷到优秀的同龄人时,仍然很难避免焦虑。

     从未有任何一个时代,我们要面临如此多同辈间的比较与冲击:

     朋友的动态,让我们比过去更频繁地暴露在比较的环境里;

     互联网也开始让我们有机会看到,全中国最优秀的人都长什么样。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也更需要知道:同龄人比自己更优秀时,应该如何放平心态?

    

     同辈压力很正常,但要小心这点

     可能有人会很难接受自己的嫉妒心理,觉得自己不应该那么小家子气,整天比来比去的。

     但其实,比较是一种很正常的心理状态。

     有研究显示,我们头脑中形形色色的想法,差不多有10%与互相比较有关。

     你稍加留意就能发现,我们常常情不自禁地就开始揣摩:谁更受欢迎、谁能力更强、谁更有钱......

     心理学家Leon Festinger还提出了社会比较理论:

     生活的很多场景里,并不存在客观标准。所以,我们会通过和周围相近的人比较,来了解自己的社会位置和个人价值。

     而且,比较还能帮助我们自我提高(Self-improving)。

     像脱口秀演员就会研究那些很受观众喜欢的段子到底牛在哪里。这样,才能更好地调整自己稿子的结构、节奏、表演等等。

     还有些人,会通过比较来实现自我提升(Self-enhancement),让自己感觉“我很不错”,如:

     我们与不如自己的人比较时,就会对自己感到满意;

     又或者,与很强的人扯上关系时,我们就会觉得沾光了,“我竟然认识那么厉害的人”。

     但下面这种比较,可能会过度威胁我们的自我评价。

     根据心理学家Tesser的自我评价维护模型:

     如果曾经和自己在同一个圈子、背景相似的人,在我们特别在意的领域取得成就,而自己又没有足够的能力去追赶时,就很容易嫉妒、自卑。

     这种心理,与思想家阿兰·德波顿提到的身份焦虑很相似:

     担忧我们处在无法与社会设定的成功典范保持一致的危险中,从而被夺去尊严和尊重。

     当我们习惯性嫉妒时,只有确保自己跟得上周围人的步伐、能符合世俗的成功期待时,才能真正感到安全。

     你可能会好奇,难道面对他人的成功,我们就找不到方法免受影响、按照自己的节奏努力吗?

     其实,我们之所以会在同龄人取得成就时感到极度糟糕,是因为我们在用有条件的方式衡量自己,评估他人。

     优秀的Ta达到了标准A,所以是有价值的;而自己离标准A还远着呢,自然是一无是处。

     我们真正害怕的,不是同龄人的出色,而是在自身僵化的评价标准下,彻底的自我否定。

    

     同龄人都好优秀,如何放平心态?

     那具体要怎么做呢?这里有2个小方法。

     首先,承认对方的优秀之处,但也认识到对方和我们一样是普通人,有自己的忧愁与烦恼。

     研究人员曾发现,我们在使用Facebook、微信朋友圈这类社交媒体时,会倾向于在动态里美化自己的形象,也更常展示生活里积极的一面。

     所以,这也难怪每次我们刷朋友圈时,看到的几乎都是大家的快乐日常:

     周末又和一大堆朋友去海边冲浪了,真爽啊;

     最近跳到了一家大厂,认识的新同事又美又能干;

     今天过生日,朋友家人总共送了四五个蛋糕,根本吃不过来;

     ... ...

     实际上,生活有顺风顺水的时候,也会有碰到不如意的情况。

     之前有一个朋友就是如此。

     毕业2年左右,他换到了一家大厂工作,从准备到面试总共就只花了半个月时间,薪资也直接翻倍。

     当时听到这个消息时,我低头看看自己的现状,也忍不住十分羡慕、佩服。

     直到后来跟他闲聊才知道,新工作依然有很多困难,上司也很不好相处、每天还要开无用的会导致晚上加班......

     很多时候,我们常常误以为:别人都过得比我好,别人都比我过得轻松,只有我一个人过得这么糟糕、这么挣扎。

     但其实,不完美才是生活的真相。

     其次,练习将人际关系看作伙伴关系。

     《被讨厌的勇气》中,哲人将关系分成竞争关系、伙伴关系。

     处于竞争关系的人,容易将生活看作单一跑道的竞技比赛,有前几名,也有倒数。

     于是,很容易就会产生“A成功拿到互联网大厂offer,B一毕业就嫁给了有钱人,C在一线城市买了房,而自己却是这样”的想法。

     这时,周围的人际关系都蒙上了竞争的色彩。结果是,越比较,越自卑。

     李诞就在《奇葩说》上分享过:

     我一个朋友,有一架私人飞机停在机场上。结果发现,旁边有阿联酋的王子停了2架私人飞机,而且比他的大得多。

     他顿时崩溃了,说:我的飞机跟他的比,简直像一个玩具。

     刘擎教授在一次演讲中这样解读这个小故事:

     如果我们永远要借助别人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生活的意义,就会带来一个麻烦——无论一个人再优秀、再卓越,也永远无法满足,因为我们比较的标准在变。

     但如果我们将他人当成伙伴,就能认识到:人生不是纯粹的竞争,大家都处于自己的时区里。

     就像哲人说的:人人虽不同,但平等。

     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练习建立无条件的自尊:虽然我在某方面依然有不足和进步的空间,但这不影响我是一个有价值的人。

     这时,

     我们不再把同龄人的成功视作自己的失败,而是能发自内心地祝福他们,也能收获更加温暖的人际关系;

     我们也不再需要通过拼命达到他人和外界的标准来获得爱与认同,而是有机会去做真实的自己。

     我很喜欢日剧《我们由奇迹构成》中男主对龟兔赛跑的解读:

    

     人生,不是只有输赢的游戏。

     我们每个人的平凡生活,都有着自己的非凡意义。

     同龄人的果实很鲜亮,真好;

     我们在结自己的果,慢慢来。

     作者:苏小菲 / 编辑:昱轩、寒冰

     本文为公众号【看见心理】(ID:kanjianxinli1)原创。治愈,始于看见。在这里,看见你的心理与生活,看见你内在生长的力量。

     往期推荐

     ▽▽▽深度:回避型依恋自救指南

     “躺平”心理学,建议每个人学一学一个让人焦虑的思维习惯,很多人每天都在做

     点击卡片,关注 「看见心理」看见你内在生长的力量▽▽▽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看见心理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