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教会我的3件事,成年人才看得懂
2022/3/18 看见心理


Hi,我是看见心理的主笔苏小菲。
这个假期,对于哈迷来说,至少有2件事可做:
前往北京环球影城打卡哈利波特园区;
在《哈利波特:魔法觉醒》手游中,成为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一名巫师。
小时候看哈利波特,最吸引人的是神奇的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和牵动人心的剧情。
长大后重温,才发现其中暗藏了许多成年人才能读懂的内核:
对人性身上闪光品质的颂扬——爱、善良、勇气、忠诚……
对现实世界的无情讽刺——无脑媒体、种族歧视、应试教育……
如今距离原著完结已经14年,当年互相传阅哈利波特的小孩都已经长大了。
但他们依然在知乎豆瓣讨论着当初入坑的原因、人物剧情、以及它带给自己对世界、个人成长的认识与反思。
这足见哈利波特系列深入人心的程度。
今天,就一起来聊聊在这个魔法世界教会我们的3件事。

在当下努力,才能幸福
进入霍格沃茨第一年的某个晚上,哈利无意中发现了藏在城堡一处的厄里斯魔镜(the Mirror of Erised)。
朝里一看,镜子里竟是自己从未真正谋面的家人,包括自己分外想念的爸爸妈妈。
他们冲着自己微笑,但回头一看,身后却一个人也没有——哈利渴望见到的人,只存在于魔镜里。

在镜子前站了许久的他,直到远处传来一些声音,才恢复理智回去睡觉。
第二晚,他又迫不及待地去那面镜子前与家人相见,还带上了自己的朋友罗恩。
可当罗恩站在镜子前,他看到的不是哈利的家人,而是一个更闪耀的自己——不仅变大了,还成为了男生学生会主席,举着学院杯。
在哈利跑来见家人的第三晚,背后突然传来了校长邓布利多的声音:“你又来了,哈利?”
他劝导哈利,不要再沉湎于虚幻的梦想,忘记现实的生活:
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可以把厄里斯魔镜当成普通的镜子使用,也就是说,他在镜子里看见的就是他自己的模样。
它使我们看到的只是我们内心深处最迫切、最强烈的渴望。
你从未见过你的家人,所以就看见他们站在你的周围。
罗恩韦斯莱一直在他的几个哥哥面前相形见绌,所以他看见自己独自站着,是他们中间最出色的。
然而,这面镜子既不能教给我们知识,也不能告诉我们实情。
人们在它面前虚度时日,为他们所看见的东西而痴迷,甚至被逼得发疯,因为他们不知道镜子里的一切是否真实,是否可能实现。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多人就一直站在厄里斯魔镜前——一直追逐一些已经失去的东西,或者力所不能及的东西。

我们因为过于关注过去而后悔、怨恨、悲伤:
如果我当初考研的时候,再努力一点点,是不是现在就上岸了?
如果谈恋爱的时候,不认为“别人对自己好”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是不是现在已经结婚了?
……
也总因过于关注未来而焦虑、紧张、烦恼:
总担心自己毕不了业,找不到工作,后果会很严重;
几乎时刻担心自己的财务状况,害怕因为没有足够的钱过不好生活;
……
哈利也是如此,他太渴望和家人相聚了,白天也无心吃饭,只盼望着夜晚赶快来到。
可一旦我们的注意力只停留在虚幻的过去和未来,痛苦也就随之产生。
要想从痛苦中解脱出来,我们需要全然地接纳当下——
过去的选择已经无法改变,后悔也不再有益处,只会徒增烦恼。不如试试去思考,那份选择里,是否也有积极的一面?
对于无法完全控制的未来,此刻有应该马上去做的事吗?如果没有,那不如试着放下焦虑。
因为这些痛苦,都会阻碍我们全力以赴的过程。
一个感恩当下的人,才是最现实的人,也是真正掌握了幸福秘诀的人。
他依然有渴望达成的目标,只是不再执着于结果,也不再因那些对改善现实没有益处的情绪与想法而痛苦。
所以,每当为过去或者未来而烦忧时,记得提醒自己:别再照厄里斯魔镜啦!


真正决定我们是谁的,是我们的选择
进入霍格沃茨的第二年,哈利在和年轻时的伏地魔(杀死哈利父母的大魔头)对峙时,意外发现自己和他竟然有一些奇特的相似之处,如:
他和伏地魔一样会说蛇佬腔,还曾经在动物园里和蛇对话;
当初他进入霍格沃茨时,要不是哈利拒绝,分院帽差点也要把他分到伏地魔当年所在的学院——斯莱特林。

这困扰了哈利好长一段时间,他担心自己会变成坏巫师,但校长邓布利多这样和他解释:
哈利,表现我们真正的自我,是我们自己的选择,这比我们所具有的能力更重要。
也就是说,哈利主动选择了不去斯莱特林,就把他和伏地魔完全区分开来了。
正如哈利用“会蛇语”,“差点要被分去斯莱特林学院”这样的特点给自己贴上坏人的标签,可能很多人也会习惯性用各种标签来自我否定:
把“工作业绩暂时不好”定义成自己能力差,把“和一个新认识的朋友不知道聊什么”定义成不擅长沟通……
但越批判自己,就越容易把自己束缚在标签里。
因为这些暗示会在工作、和人交流时持续地影响我们,进而让自己陷入自我谴责的恶性循环:
你看看你,就是这么没用,什么都做不好!有谁愿意接受和喜欢这样的你?
知乎上也有网友表示:
我从初三到现在高二,一直被『注意力不集中』『成绩差』『爱讲话』等标签贴着,其实初三之前自己是个很优秀的女孩子,但就因为这些标签限制我到现在,痛不欲生。
对此,法国哲学家萨特曾提出“存在先于本质”。
它是指,每个人都是先在这个世界存在,然后才在行动中逐渐获得自己的本质——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不仅如此,人还是自由的,无法被定义的。因为一旦我们意识到自己的本质,就又可以行动起来改变自己,超越那个定义和本质。
所以,当我们给自己贴上标签、否定自己的那一刻,也同时拥有了越过那个标签的可能性。
就像哈利,他一直努力践行着爱与勇气:
挽救要被无辜处刑的怪兽巴克比克、被陷害的教父布莱克;
四处搜集并毁灭伏地魔的7个魂器(伏地魔灵魂的藏身之处),甚至慷慨赴死;
……
这一系列的选择和行动,就彻底超越了他对自己本质好坏的不确定。
所以,当我们又开始自我谴责时,别忘了:人是无法被定义的,我们永远可以在行动中做更好的自己。


真正重要的,是爱
当哈利还是一个婴儿时,他曾经逃脱过伏地魔的阿瓦达索命。
自此以后,魔法世界里没有谁不知道这个大难不死的男孩。
但绝大多数人也并不清楚,为什么杀了那么多人的伏地魔却对哈利束手无策。
后来,哈利才从校长邓布利多的口中得知:
伏地魔试图杀害自己前,先杀死了哈利的妈妈莉莉。
而莉莉的死在某种未知魔法的力量下,形成了一道符咒,最终救下了哈利。
不仅如此,伏地魔的灵魂也跟着分裂了,有一部分就附着在哈利身上。
这也正是哈利在成年后,寻找伏地魔赴死的原因。因为要毁掉伏地魔,自己就必须死。
那个至关重要的时刻里,哈利携带的复活石召唤出了那些很爱他却已经死去的人的魂魄:爸爸妈妈、教父布莱克……

他们的爱让哈利拥有了勇气与力量,也最终让哈利逃过了伏地魔的杀戮咒。
这个世界里,爱是超越魔法的力量,但伏地魔永远不懂,所以他最终败了。
我想,哈利波特系列的核心精神,也正在于此。
对于每个人来说,爱都是至关重要的存在。因为我们都知道,爱与被爱是一种多么美妙的体验。
但现实生活中,爱常常被忽略。
要么是,生活中似乎总有操心不完的比爱重要得多的事:工作赚钱、自我提升……
又或者,因为在爱上受过太多挫折,不愿意再相信爱的存在,不敢再付出真心。
但是爱给我们的滋养,几乎没有替代品。正如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沈奕斐,在她的《社会学爱情思维课》中提到的爱的2大作用:
1. 发现自我和自我价值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确定自我是否真正存在,所以常常把“我存在吗”变成“有人爱我吗”。
当有人爱我时,自我不仅被看到了,我们还能够感受到,自己是足够好的。
2. 建立和他人的连接,激发对生活的热情
心理学家弗洛姆提到:
人的最深切的需要就是克服分离,从而使他从孤独的囚牢中解脱出来。
圆满的回答在于达到人际的协调,在于我与另一个人融为一体,在于爱。
和他人真正连接在一起时,我们也会因为这份爱,更有动力地一起探索大千世界。
正如哈利,即便重要的人相继离世,但他们一直都留在他的心里默默支撑着他,给他对抗黑魔头的勇气与力量。
所以,当我们对生活失去动力时,不妨主动和那些关心我们的人聊聊。
这份爱意与连接,会让内心再次变得充盈有力。

……
哈利波特在霍格沃茨学到的,除了魔法,还有如何与世界相处的姿态:
在现实生活中全力以赴、在选择与行动中成为自己、在爱与被爱里收获勇气与力量……
不仅如此,哈利一边长大,也一边认识到了现实生活的残酷性:
重要的人一个个相继离开,自己终究不得不孤独地迎接生活设下的挑战。
但是,带着成长过程中一次次穿越艰险所收获到的经验与能力,伴随着身边的亲人朋友在自己心里种下的爱与善良,他也走向了成熟,能够靠自己立于天地间。
我想,这也是这个小男孩的成熟之路之所以被全世界那么多人喜爱的原因——我们都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攀登人生之峰的影子。
相信这一份共鸣,会陪伴每一个哈迷,很久很久。

作者:苏小菲 / 编辑:昱轩、寒冰
本文为公众号【看见心理】(ID:kanjianxinli1)原创。治愈,始于看见。在这里,看见你的心理与生活,看见你内在生长的力量。
往期推荐
▽▽▽一个人内心强大的4个标志杨笠和15位男性的相亲故事:为什么爱情这么难?
豆瓣9.1分台剧:什么样的爸爸,能养出不缺爱的女孩?
点击卡片,关注 「看见心理」看见你内在生长的力量▽▽▽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看见心理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