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别期待父母向你道歉。
2022/2/9 20:30:00 看见心理


年前,我们做了一场原生家庭的主题直播,有好多观众在评论区留言:
哎,我也想和父母聊一聊过去,但他们很抗拒。
那么,面对过往的伤害,为什么一些父母无法道歉?
如果父母永远不会认错,他们的孩子会面临什么?
父母伤害了自己,死活不道歉,怎么办?
我的朋友文晓,就面临过这个难题。 她曾是留守儿童,爸妈一年到头也不会给她打电话。 孤独长大的时光里,所有挫折与委屈都只能独自消化。
一次,她鼓足勇气,和妈妈聊起过往的痛苦。 本想得到拥抱与安抚,可妈妈却回避推脱:过去已经过去了,你要向前看。 聊着聊着,反应还愈发激烈:那你想要怎么样?要我死吗?! 听到这话的文晓马上崩溃了,一整晚都没有回家。 她生气又无奈:我只是想要一句 “对不起” 而已,怎么就这么难?

先剥离 “父母”与 “孩子” 的身份,来聊聊「道歉」本身。 在心理学家 Guy Winch 看来:一个人明显做错事却不愿道歉,是在保护内心脆弱的自我。 你可能会觉得奇怪:拒绝道歉时,他们明明那么强势,怎么会脆弱呢? 实际上,他们不过是用看似强大的外表来防御内在的虚弱。 因为这类人,往往很难将「行为」与「人」区分开来。 如果做了坏事,那我就一定是坏人;如果自己错了,那就意味着我无知且愚蠢;……
一旦认错: 他们不是因为 “这件事,我做错了” ,对行为产生适度的内疚感;
而是感知到 “整个我,都错了” ,对自己萌发出强烈的羞耻感。 羞耻,会让一个人体会到自我的分崩离析,就像是心灵发生了地震一般。 正因为此,他们会极力避免道歉,并用 “愤怒、回避、疏离” 等方式让自己重新拥有力量感。 对这类人来说,认错比登天还难。 在权力加持下的情境中就更是如此,如,父母对孩子道歉。 而且,我们的文化讲究 “孝顺” 。 许多父母会期待子女孝敬、顺从自己,认为孩子就得乖巧听话。 要是孩子反过来指责自己做错了,那岂不是有损 “权威” ?所以会拼命否认: “什么时候发生过,我怎么不记得了?”“我把你养大了,已经很了不起了,你还想怎样?”“小孩子就是要骂才管得住,你现在好好的,就是因为我管得严。”……
这一类父母,习惯戴上 “愤怒、疏离、冷漠” 的面具,让自己看起来强大而稳定;
认为流露出 “悲伤、内疚、羞耻” 等情绪,不仅是懦弱的表现,还会让人陷入彻底的失控与危险中。 他们往往很难低头,甚至可能会在内疚、愤怒、委屈间,加重对孩子的指责。 可作为孩子,我们免不了失望难过。这时,该怎么办呢? 

朋友文晓在妈妈拒绝道歉后,就落入了愤怒与受伤的情绪漩涡中,她很生气,也很受伤。
明明你伤害过我,为什么就是不承认?我那么想和你拉近关系,你却粗暴地推开我?你知道我鼓起了多大勇气才能和你聊聊自己吗?……
她多么希望妈妈能拥抱她内心孤独的小女孩。 但客观现实却是,文晓在追求的,很可能是一个得不到的道歉。 因为她越埋怨父母,父母就会越防御。 这也是许多人试图与父母和解时面临的一大困境。 作为孩子,想要解开难题,得先换种方式理解它。 首先需要承认,文晓能向妈妈表达愤怒,是很勇敢的。 然而,她忽视了:愤怒应该是工具,而不是武器。 这是知乎答主 @朵拉陈 提出的一个观点。 什么意思呢? 将愤怒当作武器时,我们就是在 “威胁” 父母:你「必须」为过去带来的伤害认错。 这时,早已成年的我们,依旧被父母的反应所控制。 只要他们不低头,我们就会陷入求而不得的痛苦中: 你就是伤害了我,你凭什么可以不道歉?! 而且,越寄希望于通过父母的道歉来疗愈儿时的伤痛,我们就越可能重复体验到童年的失控与无力: 父母已经自顾不暇,根本帮不了我们。 但如果将愤怒当作工具,父母的反应如何,就不会过度牵制我们: 父母愿意道歉,我们被抚慰,这真是很好;父母不愿意道歉,虽遗憾难过,但也能接受。 因为真正重要的是,能够为过去弱小的自己勇敢发声:你曾经伤害了我,我很生气,我很受伤。 这时,我们就真正分清楚了:原生家庭伤痛里,父母与自己,各自应该承担起来的责任。 正如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总结的: 首先,你不需要为童年的伤痛负责,你的父母才应该为它们负责; 你不需要为 “他们忽视你” 负责。你不需要为 “他们让你觉得自己没人爱” 负责。你不需要为 “他们打骂你” 负责。你不需要为 “他们误解你” 负责。…… 然而,将童年时对自己的责任免除掉,并不意味着同时免除了成年后对自己的全部责任。 例如: 成为一个独立于父母的个体,不要让他们控制自己的生活;找到合适的方式来疗愈童年创伤,比如看心理学书籍、找咨询师等。……
将父母的责任还给父母的同时,也承担起成年人该承担的。 当我们能够为自己这样去做,就能慢慢找回自己的自信与力量。 

分清自己和父母的责任后,我们不会再纠结于 “为什么爸妈不道歉?”,而是能更聚焦在自我疗愈上。 具体可以怎么做呢? 首先,我们还是要释放愤怒。 第一步,允许自己愤怒,而不是压抑内在感受。 当你认识到 “儿时的自己受伤” 是父母的责任时,内心很可能发生一些震荡: 比如,虽然我们会因此愤怒,但也可能会为这份怒气心生愧疚: 父母那一代人,过得太苦了。他们为了生存已经拼尽全力,他们也不想伤害我。我不应该生他们的气。 在此,我想借用苏珊·沃福德的话回应你: 失职的父母造成了伤害,无关乎他们是否故意,他们需要对自己造成的结果负责。 又比如,我们也许会自责: 虽然我知道父母的行为很恶劣,但我内心相信,都是自己不够好,才遭受这样的对待。 我想对你说: 对于小孩来说,如果赖以生存的父母都不可靠,那么世界就会彻底崩溃。 所以,即便受到糟糕的对待,你也会将现状理解成:是自己不好,而不是父母不好。 但你现在长大了,可以保护自己了,是时候把父母该承担的责任,还给他们了。 当我们开始照顾内心的这些震荡,内在的委屈就有机会被看见与抚慰。 第二步,表达愤怒。 生气,并不意味着通过言语或者身体暴力去伤害他人,而是要找到一种健康的发泄方式。 你可以选择适合你的,如: 住得离父母远一些;拒绝他们干涉自己的生活;特别愤怒的时候,可以用力捶打枕头,或者对着他们的照片吼叫。
如果你希望更直接地宣泄,还可以试试这个方法: 想象自己和父母对话。 下面是苏珊在与来访者咨询时,用过的一些话语: “爸、妈,我小时候觉得没人爱我。我感到害怕、孤独,我不明白为什么没有人在乎我。” “我不明白为什么我不能只当一个小孩儿。你们什么时候才能让我轻松一点?你们什么时候能像大人一样?” “我觉得你是个很差劲的父亲。我相信你自己也很痛苦,但你是个大人,我却只是个孩子。你可以努力拯救自己,而不是伤害其他人。” 当我们发泄出怒火,才能卸下心理的重担。 第三步,看见愤怒的意义。 也许你可能会因为对父母生气而内疚,但生气是每个人的权利。 因为愤怒可以帮助我们划定关系里的边界,告诉自己和父母:我能接受什么,我不能接受什么。 这样,我们才能拿回生活的掌控权,感受到自我的力量。

其次,还需要允许悲伤的流动。 回溯过往童年的伤痛时,你可能会发现,在愤怒底下还潜藏着悲伤。 因为我们不仅受伤了,还失去了许多: 失去充满温暖、值得尊敬的父母;失去安全感、爱、信任、快乐…… 为这些 “失去” 哀悼悲伤,不仅十分正常,还有治愈效果。 就像苏珊·沃福德所说: 悲伤是积极的,不是消极的。它会解放你,让你痊愈,让你可以用实际行动解决自己的问题。 那如何让悲伤流淌出来呢? 《原生家庭》中提到的“埋葬” 练习 可以帮到你,你可以为自己念出下面这段话:
我在这里埋葬我对美好家庭的期待。
我在这里埋葬我对父母的希望。 我在这里埋葬我的幻想——我幻想童年时可以改变父母。 我知道自己永远都不可能拥有理想的父母了,我为自己所失去的感到难过。 但是我接受这种失去。希望我的幻想可以在此安息。
随着内心满溢的难过涌出疏解,伤口会愈合成伤疤,我们也拥有了更多心理空间去改善现实。 
……
当我们像一个成年人一样,去疗愈原生家庭的伤痛,就会逐渐认识到: 父母是否改变,父母是否向儿时的自己道歉……都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因为我们已经可以靠自己的力量,完成和解。 即,认清并接纳世界不如想象后,仍然带着对自己的关怀与热情去创造新生活。 和武老师聊起这点时,他也十分认同: 并非和父母关系变好才算和解;真正的和解是,我们能摆脱原生家庭的羁绊,自己越过越好。 最后,想分享给你小说《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中的一句话: 过去是一个幽灵,虚无缥缈,没什么影响力。只有未来才有分量。 愿我们,都能过上想要的日子啊。

作者:苏小菲 责编:陈沉沉
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武志红(ID:wzhxlx)。
?明晚8点+ 抽豪礼+ 无回放?
最近总是孤独?低成就感?无意义?
明晚我们邀请到有15年临床咨询师
【李仑】老师来谈谈:
「教你如何应对人生3大难题」
直播没有回放,必须先预约起来哦!
↓ 点击下方【预约】按钮 ↓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看见心理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