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不要溺爱你的父母。
2021/12/13 20:30:00 看见心理

    

    

     每个成年人走向独立时,都有非常重要的一课: 与父母分离,尤其是心理上的分离。 这意味着我们有了自己独特的想法和做法,不再符合父母的期待。

     甚至让父母感到失望和难过。

     前几天,有个朋友向我寻求帮助:

     她从事互联网行业,虽然要加班熬夜受苦受累,但也收获许多。可父母总苦口婆心劝她考公务员考事业编。 “我不想按照父母的期待去生活,但我很爱他们,不想他们痛苦,该怎么办?” 面对这个冲突,我坚定地支持她做自己。 这样做,除了有助于她独立,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 如果真的爱父母,请不要剥夺他们痛苦的权利。

    爱父母,不仅是让他们开心

     说到 “爱父母”,或许不少人的第一反应是:让父母开心。 这真的是爱吗? 我先把问题换一下:爱孩子就是要让孩子开心吗? 有没有发现,答案不一定了? 大多数父母都知道,爱孩子并不是一昧地讨好孩子、让 ta 快乐、帮 ta 解决一切困难。 而是也要教会 ta 该如何生活,让 ta 能够成长,自己面对生活的酸甜苦辣。 爱一个人,不是一味对 ta 好,而是关心 ta 的成长。 这不仅对孩子成立,对伴侣和父母也是一样。 而成长的重要一步,是懂得接纳痛苦。 每个人都必然会经历痛苦。 在心理咨询中,如果咨询师看到当事人处于痛苦之中,一般不会马上想方法让 ta 好起来。 因为痛苦能让我们自我探索,激发我们更多潜力。 痛苦是一种权利,是成长的机会。 但往往我们本能认为,“成长” 是孩子、年轻人的事情,却忽视了父母也需要在自己的人生里不断成长。

     30 岁有了孩子,他们是第一次当父母;

     50 岁孩子成家,他们第一次面对亲子分离;

     60 岁有了孙子,他们是第一次当爷爷奶奶.....

     而当我们对待父母一直习惯 “报喜不报忧”,本能的想让父母开心多一些,痛苦少一些。 那就会导致,父母接触不到不愉快的现实信息,成长停滞不前。 报喜不报忧的背后,其实也隐藏着一个信念: 我的父母是脆弱的,他们无法去面对那些不好的现实,也没有成长的能力。 孩子越是坚信这一点,便越会 “宠溺” 父母。 人们常说,过度溺爱孩子会让孩子无法长大。 而我想说,孩子成年后如果过度溺爱父母,也会让父母的内心退行回孩子,无法成长起来去面对现实。 甚至最后,当我们无力再 “包容” 父母,当我们压抑到极点而不得不爆发时,将给父母造成更大的伤害。

    

    允许父母痛苦其实就是在帮助他们成长 允许父母痛苦,便是给彼此成长的重要契机。 这意味着我们要让父母有机会在痛苦和失望的情绪中,做一些停留和思考。 而不是第一反应去安抚他们、去迁就那些不合理的要求。 曾听过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小故事。 一个孩子在成年后决定外出闯荡,临行之际,母亲站在门边说:儿子,妈妈的心好痛,你不要走好不好? 孩子的回答是:妈妈,我决定要走了,你还有什么话想和我说吗? 母亲一再挽留,坦言孩子离开后自己会如何崩溃,痛不欲生。 但孩子耐心听完后,便和妈妈告别,踏上旅途。 看起来有点 “绝情”,但这却是一个不错的做法。 这个孩子并没有因为妈妈的痛苦而改变,放弃自己本该去闯荡的人生。 但同时他也给父母传递了他的爱和善意: 他允许母亲感受痛苦,听她诉说痛苦。 这正是这位妈妈学会面对现实的关键过程。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妈妈也能感受到: 孩子做自己,并不代表他不爱妈妈。 就如同平时大人看到小朋友走路摔倒了。 如果过度关心和主动去扶孩子起来,那么孩子就越难学会自己走路。

     孩子需要体会摔倒时的疼痛,同时思考下一次怎么走才能更稳。 允许父母痛苦,其实也是在告诉父母: 1、你是有能力承受痛苦的;2、这件事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可怕;3、我爱你,和我一定要听从你,是两件事; 一个人成长的关键点,是在痛苦崩溃过后,能发现: 生活还在继续,自己曾经极度纠结的事情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也不再去妄图去掌控那些无法掌控的事情。 而这些,是为人父母,甚至每个成人都要学会的。 早日学会,才能避免与子女更大的冲突,减少日后更多的痛苦和无力。

    

    父母拒绝成长,儿女会永远崩溃下去 若父母此时无法成长,将会造成双方更多的纠缠和折磨。 一个人是什么时候成为父母的? 怀上孩子的那一刻,分娩的那一刻,我们从生理上成为了父母,有了儿女。 但此时,父母并不完全熟练该如何照顾孩子、教育、树立榜样。 我之前遇到一对总是抱怨孩子的夫妻。 两人花了很多时间和心血教育两个儿子,但两个儿子却始终和他们的期望相去甚远。 “我们都教了这么多,怎么他们还是做不好?” 我问他们是怎么教育的,他们说: 平时我们都是千叮万嘱——告诉小儿子学习要努力,不要退步,争取考更高分;

     提醒大儿子要好好工作,不要抱怨,要想办法赚更多的钱......

     我听下来,这对夫妻的惯性思维都是自己想要什么,就向孩子要什么,极少关心孩子内心的想法和感受。 这不是教育,而是要求。 两个儿子时不时会说父母的教育方式有问题,但夫妻俩完全不肯成长,反倒觉得儿子不孝。 而类似拒绝成长的父母,常常会有以下几个特点: 1、拒绝调整预期,只要你做不到,就是你有问题,从来不会审视自己的期望是否合理;2、只愿看孩子符合自己期待的一面,只要一不顺意,就摆脸色,情感上表现出拒绝的态度;3、觉得自己不开心都是他人的责任,别人有照顾自己一切的义务,遇到困难拒绝和子女一起合作想办法。 父母拒绝成长,会导致一个惨烈的关系模式: 父母就像一个大孩子,想要的多,容易闹脾气,还听不得真话;

     而儿女无论多优秀多努力,都无法让父母满意,并最终在一次次要求下,内心走向崩溃。 如果子女无法尽早意识到这一点,而是一直迁就下去,会让父母养成一个坏习惯——情绪绑架。 他们发现,只要大哭大闹,或者讲一些贬低自己的话,儿女就会听话照办。 最终,失控的父母和崩溃的孩子,互相折磨。

    

    父母痛苦之后,有更开阔的人生

     子女拒绝父母,允许他们痛苦。 不但可以促成父母的成长,促成亲子关系更加清爽。 更重要的,是让父母有机会去做自己、活出自己。 中国父母有个特点:喜欢包办孩子的一切,为孩子而活。 而让父母痛苦和失望,能让父母尽早从控制孩子的欲望中抽离,更多地回归到自己的生活。 曾有一个女来访者,从小到大父母始终围着她转,规划好她的生活,也期望她达到各种各样的成就。 她感到窒息,但一想到自己停下来父母会难过,无论再苦再难,她都会强迫自己再坚持一下。 直到后来她终于受不了,和父母大吵一架后,亲子间断联了半年。 这段时间,她强行切断所有父母试图干预她生活的一切尝试。

     平时只是偶尔打电话简单问候,但一发现父母要控制她,她便立马挂断电话。 这半年,对于一家人来讲并不好受。 但一切也在悄悄发生变化。 父母前面二十多年围着女儿转,从未有过自己的兴趣和生活。

     自从无法再干预女儿后,父母二人才有机会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 经历了几个月的痛苦后,他们开始试着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生活上,去跳跳一下广场舞,和朋友出去玩等等。 女儿决绝的反应,让父母多年来终于有机会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也给他们传递出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 不要再管我了,请把你们自己的生活过好。 拒绝父母,是把父母的人生还给他们自己。 不用担心拒绝会给父母带来痛苦,因为痛苦永远无法完全避免。 同时也是所有父母成长所必须经历的。 父母必须面对自己对孩子的期待落空,才会更加懂得怎样的期望是合理的; 必须面对自己和孩子间的争吵或冷战,才会开始思考和孩子采用怎样的沟通方式才是适宜的; 必须面对孩子终有一天会有自己的生活,才会明白为人父母最终还是要把自己的生活过好。 人只有把精力用在经营自己的生活上,才可能获得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而孩子的独立,正是父母重获人生的新契机。 把痛苦还给父母,也把人生和目光还给他们。 如此一来,你能做自己,而父母在忙碌二十多年之后,也终于放下重担,真正去享受他们自己的人生。

    作者:冯嘉和,一个低调的心理咨询师;责编:雨亦,五花鹿。

     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武志红(ID:wzhxlx)。

     往期推荐

     ▽▽▽一个人内心强大的4个标志人是不会变好的,除非他有幸被爱

     豆瓣9.1分台剧:什么样的爸爸,能养出不缺爱的女孩?

     点击卡片,关注 「看见心理」看见你内在生长的力量▽▽▽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看见心理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