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情绪稳定的人,很难获得爱?
2021/12/20 20:30:00 看见心理


大家好,我是看见心理的编辑苏小菲。
事情发生时,我们总习惯去着急解决问题,却常常忘了问自己一句:
“我的感受是什么?”
为什么这句话如此重要?看完文章你就知道。
我的朋友小A,在关系中总是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有一次,她问我: “你说,人在恋爱的时候,真的会有一种心动、联结的亲密感吗?” “嗯,那是自然的。”我回答道。 “可是,我从来都没有体验过这种感觉。”小A一脸木然和困惑。 听到她这样子说,我其实并不诧异。 大部分朋友看来,小A是一个非常理性的人,情绪稳定,遇事沉着冷静,很少在人前表露情感。 也因此她时常给人一种疏离的感觉,无法与他人建立真正亲密的、流动的关系。 对此,小A自己也觉得不解和挫败。 不是说理性一点比较好吗?但为什么别人都觉得我冰冷、难接触?为什么我很少体验到你们说的亲密呢? 的确,通常我们很容易理解「理性」的好处;但却很少意识到,「过度理智化」可能带来的伤害。


从小A身上,我明显感受到“过度理性”导致的膈应。 这些年,随着事业趋向稳定,她开始向往婚姻和家庭,并积极地与男性交往。 她分析着,如果再不结婚生子,可能会错过最佳的婚育年龄。 去年,小A看上了一位挺优秀的男性,对方也屡屡向她表达好感。 她很高兴,迫不及待地拉着我们分享关于对方的种种——有房有车,是大企业的高管。 总体分析下来,他是一个不错的结婚对象。 “可是,我们更想知道你对他的感觉。”我们非常关切地问她。 小A想了一下,有点不耐烦地说:“我没什么特别的感觉啊,大家相互匹配就好了呀。” 她围绕着对方的外在成就,花了很多时间做各种分析和评估,却始终没有提及她自己的任何感受。 仿佛她陈述的是一件物品的属性,而不是一段关系中的情感。 后来,她与那位男性确认了关系。 可差不多一年以后,小A却意外地发现原来对方早已有了家室,无法给她婚姻的承诺。 姐妹们知道这件事以后,担心小A会难过,纷纷跑过来安慰她。 没想到小A却异常地冷静。 面对背叛,她好像没有受伤,没有愤怒,甚至不需要他人的关心和安抚。 只是理性客观地对把整个事件从头到尾回顾了一遍,分析各种利弊,最后得到结论: “这个男人不值得托付,不再跟他继续纠缠就是了。” 这一年的感情说收就收,只留下一个理性的判断。 而这似乎已经成了小A在关系中的惯性模式。 一方面,她向往婚姻和家庭,也渴望能真正在恋爱中体验心动、联结的亲密感。 另一方面,她又总是回避自己内在的情感与感受,时常给人一种“我早就把这个事情想明白了”的感觉。 她一遍又一遍用理性思维对关系中的人事物做分析,企图找到一种“正确”的解决方案。 但结果却是,她不仅没能进入正常的亲密关系,反而在关系中越来越疏离。


那么,这种「过度理智化」,是怎么形成的呢? 正常来说,当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如果TA的情绪情感能被养育者抱持与接纳。 当TA悲伤的时候,能够得到养育者温柔的安慰;
当TA欢喜的时候,也能得到养育者同频的回应。 那么,TA也便能很自然地流露情感,并坦然接纳自己的各种情绪。 但如果,一个孩子天然的情绪情感不被看见、不被允许,甚至还被养育者嫌弃或训斥。 那么,TA便很难去接纳自己的真实情感,甚至还有可能被随之而来的愤怒与恐惧所淹没。 为了不让自己陷入无助、无望的境地,有的孩子会发展出「理智化」来进行自我保护。 小A更像是这一种情况。 她的爸爸是个强悍的人,性格坚韧,很能吃苦耐劳。 在他的观念里,软弱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也因此,他特别讨厌别人哭泣。 小时候,小A常常经历“只要一流泪,就会被爸爸训斥”的情境。 一开始,她感到很害怕,忍不住放声大哭,或者躲进妈妈的怀抱。但结果往往会招致更严重的训斥与惩罚,令她更加恐惧。 后来她逐渐发现一个规律: 哭没用,反而会带来惩罚,只能忍着不哭。 同时她努力适应爸爸的「生存之道」,压抑和否定自己的感受。 每一次有什么事情发生,都会下意识用理性去思考,避免感受带来的焦虑、恐惧、冲击和困扰。 随着慢慢长大,这个模式也泛化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她习惯用理智、逻辑去分析各种问题,寻求有效有解决方案。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帮助她更高效地处理各项事务,获得学习和工作上的成就。 但如果,一个人持续忽视或隔离自己的情绪情感,变得「过度理智化」,便会很容易出现问题。


过度理性之下,人可能会陷入一种自欺欺人的境地: “只要把事情分析清楚、思考明白,问题就解决了,伤害也就不存在了。” 就像小A在关系中的状态一样。 如果为了掩盖伤害,她彻底把感性从自己身上分割出去,并用理性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 这时,TA的「自我保护」就变成了「自我限制」。 当受到伤害的时候,她感受不到疼痛与悲伤,所以觉察不到整个事件对她的影响,也很难自我捍卫; 当朋友难过的时候,她也感受不到对方的情绪,觉察不到对方所受的伤害,难以建立亲密的关系。 就像影片《心灵捕手》里作为天才的主角威尔。

由于小时候受到过养父的虐待,为了自我保护,他一直回避这段不愉快的创伤,也拒绝打开内心的情感。 他怀揣着对外界的敌意,蜷缩在内心灰暗的角落里,理性地审视着自己与他人。 在咨询室里,他用书本里的心理学知识,攻击并“打败”了一个又一个心理咨询师,迫使对方落荒而逃。 表面上他赢了。 但实际上,他厚实的防御却推开了那些真心爱他、想帮助他的人,也拒绝了情感联结的机会。 当心爱的女朋友向他流露真情时,他习惯性地否认自己的情感,并用理性和现实去质疑对方,然后仓促逃离。 后来在湖边,心理学家肖恩意味深长地对他说: “看着你,我并没有看到聪明与自信;相反,我看到了一个被吓傻了的狂妄孩子。
我无法通过任何书籍认识你,了解你;除非你愿意谈你自己,谈你真正的感受。
但你不想那么做,对吗?因为你害怕被自己说出来的话吓倒。” 从这个维度来讲,一个「过度理智化」的人,往往对自己的内在情感充满了恐惧,TA怕一敞开,得到的不是接纳,而是更大的伤害、惩罚和虐待。 所以TA才会用头脑中的理性,去隔断内心的感受。 也因此,TA无法面对自己的情感,无法建立亲密关系,也无法确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有类似的行为。 每当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我们第一反应往往都是:
它为什么会发生?
它会带来什么影响?
我该如何去应对?…… 但却很少有人会回过头来问自己一句: “我的感受是什么?” 理性,的确方便我们在认知层面做判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问题。 而感性,则是我们的内心在情感层面与事物的联结。 只有诚实地感知自己内在的情绪情感,我们才能完整地体验到整个事件对于自己的意义,做出更加符合内心的选择,并且与人建立更深的联结。 正如《心灵捕手》的后半部分。 威尔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存在“依恋障碍”,由于害怕被遗弃,所以“主动”选择了跟女友分手。 同时他也知道自己应该尝试挽留这段关系,因为他们深爱着彼此。 但这一切,仅仅是他理性层面的认知,无法解决他内心真正的困境。 当他鼓起勇气拨通女友电话的时候,他所能说出口的,也只是关于现实工作的一些打算。 可面对女友最直接、最真切的那句“我爱你”,他却始终不敢正视,也不敢回应。 而最终让威尔真正克服障碍,走出困境的,是在某一次与肖恩突破性的谈话之后。 在咨询室里,威尔轻描淡写地谈及自己小时候的受虐经历。 他依旧很理性,没有流露出太多情绪情感。 当时,肖恩盯着他的眼睛,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同一句话: 
“孩子,这不是你的错。”威尔:“是的,我知道。”
“看着我的眼睛,这不是你的错。”威尔:“我知道。”
“不,你不知道。这不是你的错。”威尔:“你别整我。”
“这不是你的错。”威尔:“……” 整个过程,威尔由一开始的躲闪、尴尬和不耐烦,到后来的愤怒抗议,再到最后潸然泪下,抱着肖恩崩溃大哭。 那一刻,他才彻底放下「理智化」的防御,去触碰自己内心最脆弱、最敏感的那部分情感。 与此同时,他也才真正从认知层面,到身体层面,再到情感层面,全然接受了“不是我的错”。 当他不再回避过去的疼痛与创伤,不再隔离自内心真实情感的时候,他也终于成为了一个有血有肉、真实完整的人。 影片的最后,他放弃了待遇丰厚的工作机会,驾着一辆破旧的小车,驶向了女友所在的城市。 未来依旧充满未知,而他已经无所畏惧。

……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里所说的一句话: “正是忧虑和恐惧,才能揭示人的真实存在,才能让人有自我选择的自由,与光明和快乐相联系。” 在此,我也邀请你: 在高效、理性地处理各项大小事务的同时,也给自己情绪情感保留一丝空间,静静地觉察它们的存在。 允许自己去体验情感,去表达情感,与人联结。 生活的意义,在于体验与感受; 而生命的意义,在于存在与联结。

作者:天雅,一个默默无闻的心理学爱好者;责编:五花鹿。
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武志红(ID:wzhxlx)。
往期推荐
▽▽▽一个人内心强大的4个标志人是不会变好的,除非他有幸被爱
豆瓣9.1分台剧:什么样的爸爸,能养出不缺爱的女孩?
点击卡片,关注 「看见心理」看见你内在生长的力量▽▽▽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看见心理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