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爬世界的呆萌笨和小清新(上篇)
2015/10/13 16:59:13 中国科普博览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蔡波 朱弼成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早在3.7亿万年前它们就已经出现在这个美丽的星球上了,如今它们的家族成员达到17570多种,它们是脊椎动物中从水里完美走向陆地的佼佼者。它们有的长着光滑修长的身体,有的披着漂亮迷人的外衣——千姿百态,无处不在。它们有的能飞檐走壁,有的能轻功水上漂——上天遁地,无所不能。它们就是神奇的两栖爬行动物!本篇,我们精选了5种国内具有代表性的两栖动物,讲述它们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神奇故事。

     从水到陆的两栖动物

     在生物漫长的演化历史上,两栖动物是脊椎动物中从水生到陆生的过渡类群。它们开始具有各种适应陆地生活的器官和系统,比如:有防止体内水分蒸发富有粘液腺的皮肤系统,有能在陆地上用四肢等结构支撑身体的骨骼系统,有联结骨骼完成各种运动的肌肉系统,有变态后能呼吸空气中氧气的呼吸系统,有能在空气中感知声音和气味的神经系统。

     但两栖动物的生活和繁殖仍然摆脱不了水环境,如幼体或蝌蚪用鳃在水中呼吸氧气,而成体对潮湿环境的依赖性很强,迁移能力有限,导致它们的分布范围和存活能力受到极大限制。现生的两栖动物是分为三个目,包括蚓螈目、有尾目和无尾目,目前全球两栖动物有7300多种,我国有400多种。

     世界上最大的两栖动物

     世界上最大的两栖动物是什么?答案是——大鲵。成年大鲵全长1米以上,大个头的体重相当于一名成年男子。目前活着的最大的大鲵应该是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内的“笨笨”,它全长1.8m,体重约65公斤。

     大鲵是中国特有物种,长相奇特,酷似婴儿,四肢肥短,很像婴儿的手臂,特别是它如婴儿啼哭的叫声,让它有了一个响亮的昵称——“娃娃鱼”。

     大鲵貌似笨拙,但是对待天敌却有非常独特的方法。当遇到敌害,除了躲避之外,它们还会利用牙齿和强健的咬肌、粗壮的四肢以及尾巴进行主动防卫;如果情况紧急没有逃脱的机会,它们会逆呕,将胃内容物吐出吓跑敌人;当被敌人咬住不能脱身时,它们还会从皮肤孔分泌出粘稠的白色毒汁,迫使敌人松口。

     大鲵是3亿年前与恐龙同一时代生存并延续下来的珍稀物种,是生物界中的“活化石”。目前,大鲵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极度濒危(CR),在CITES中也被提升到了附录I,比大熊猫还珍稀。

    

     图一:大鲵亚成体(蔡波拍摄)

     两栖动物中的“四不像”

     有这样一种动物,有人说它像普通的大蚯蚓,有人说它像钩盲蛇,也有人说它像脆蛇蜥,还有人说它像七鳃鳗,其实都不是,它就是两栖动物中的“四不像”——版纳鱼螈。

     版纳鱼螈是我国无足目两栖类的唯一代表,它们体形似蚯蚓,头颈区分不明显,四肢退化消失,因此又被称为“两头蛇”或“芋苗蛇”。

     版纳鱼螈没有四肢,靠身体的环褶收缩来控制进退。由于长期适应穴居生活,版纳鱼螈眼睛退化,仅可见点状残迹,所以它们的视力不太好。它们喜欢在水边用头拱成四通八达的隧道,然后在里面筑巢,白天就躲在潮湿的洞内休息,晚上才出来觅食。

     版纳鱼螈在4-5月开始繁殖,产卵后,雌螈不会马上离开,而是悉心照顾卵粒,将身体卷在卵团周围,一来可以保护卵,二来保证卵团能够在潮湿的条件下孵化——真是位伟大的母亲啊!目前,版纳鱼螈的生存境况也岌岌可危。

    

     图二:版纳鱼螈(蔡波拍摄)

     会长胡子的蛙

     大家都知道男人会长胡子,但你知道青蛙也会长胡子吗?由于在繁殖季节雄蛙会在上颌边缘长出十几枚黑色角质刺,很像胡子,峨眉髭蟾又被称为“胡子蛙”或“角怪”。

     研究表明,这种角质刺只在繁殖季节的雄性上颌存在,在雄性争夺雌性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雄性用这种刺来打斗,打赢的一方才能拥有与雌性交配的权利。

     不同于绝大部分蛙类,雄性峨眉髭蟾反而比雌蟾大。它们的眼睛上半是蓝绿色,下半呈深棕色,非常独特。峨眉髭蟾的蝌蚪发育非常缓慢,变态期长达三年左右,至少要越过两个冬天才能完成变态,长成成体则需要4~5年。

     峨眉髭蟾是我国特有的濒危两栖动物之一,分布十分狭窄。峨眉髭蟾的保护现状让人堪忧:由于过量采集、栖息地破坏和人为因素的干扰其种群数量持续减少。早在2005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IUCN Red List)就已将其列为濒危(EN)等级,如今这一珍稀物种在其模式产地四川峨眉山已濒于绝灭。

    

     图三:雄性峨眉髭蟾(史静耸拍摄)

     青蛙中的音乐家和建筑师

     仙琴蛙是杰出的“音乐家”和优秀的“建筑师”。仙琴蛙有一对咽侧下外声囊,鸣叫时能发出“咚-咚-咚-咚-咚”的类似五声音阶的声音,有时低沉雄浑,有时清脆响亮,悦耳似琴音,给后人留下了“仙姑弹琴”的佳话。

     它们有时候唱一声,有时候唱三声,有时候唱五声,随着音节数的增多,音调也会增高,由开始的平调到最后的高调,中间还有一个过渡调。不同的组合使仙琴蛙的歌声极富变化,路过的人都会忍不住驻足聆听。

     此外,到了繁殖季节雄蛙还会在水塘边建“房屋”来招妻育儿。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很难相信它们能建造出如此精致的“房屋”:巢穴大致呈半球形或球形,中间部分很宽敞,四周的墙壁十分光滑,整体结构很牢固。雄蛙还会在洞内鸣叫,洞穴的作用很像乐器中的葫芦丝的葫芦部位,洞穴的深浅和入口的大小各不相同,也让“洞主”的歌声更加丰富多变、婉转多情。难怪雌蛙会对“有房”的雄蛙情有独钟。

    

     图四:仙琴蛙(崔建国拍摄)

    

     图五:仙琴蛙的巢穴(崔建国拍摄)

     会诈降装死的蛙

     俗言道:“人在江湖飘,哪有不挨刀!”大自然处处充满陷阱和杀戮,不会个一招半式,很难存活下来。斑腿泛树蛙“诈降装死”的技能让人叹为观止,“瞒天过海”只怕早已练得炉火纯青——我只想说它们“太有才了”!

     如果不幸被捕食者“盯”住,一时无法逃脱,斑腿泛树蛙会马上把身体缩成一团,耷拉着脑袋,双手高举抱头,眼睛紧闭,很像一名被警察抓到的犯人。从动作到表情,没有一丝漏洞,逼真的让你一愣一愣的。

     然而这个看似非常无辜的动作具有很强的欺骗性,趁捕食者“开溜”的时候,斑腿泛树蛙会抓住机会夺路而逃,好一招“诈降”——这是需要有多大的勇气和智慧啊!还是验证了那句古话:“兵不厌诈”。

    

     图六:斑腿泛树蛙(朱弼成拍摄)

    

     “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国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科普中国”。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国科普博览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