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巡礼(四)
2015/10/13 16:59:13 中国科普博览

     诺贝尔获奖者里有类似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这样厉害的师徒关系吗?叶盛为我们带来了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Robert Lefkowitz和Brian Kobilka之间的故事。

     诺奖里厉害的师徒关系

     作者: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叶盛

     在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授给了美国杜克大学的Robert Lefkowitz教授和斯坦福大学的Brian Kobilka教授。可能大多数人并不知道,Lefkowitz与Kobilka应该算是师徒关系,因为后者在前者实验室里做的博后,并且由此进入了令他们二人获奖的GPCR研究领域。

    

     -----以下是可以跳过的GPCR简介-----

     什么是GPCR?全称是G-Protein Coupled Receptor,也就是G蛋白耦联受体。简单说,GPCR是细胞表面的一种蛋白质,它们插在细胞膜上,并不行成通透的孔道,也就是说,不会像通道蛋白或是转运蛋白那样让物质通过细胞膜。但是,GPCR的作用却更为重要,因为它们能够识别细胞外的信号分子(甚至是光子),导致自身的形状(专业说法是构象)发生变化,进而引发细胞内部的一系列反应。形象地说,GPCR是细胞表面的天线,接收着体内体外的众多信号。我们能够看到光线、闻到气味、激动或抑郁、战或逃、让卵子或精子成熟,等等等等的众多生理过程,靠的都是GPCR来传递信号。

     有一个数字能更直观地说明GPCR的重要性:在目前上市销售的西药中,40%以上进入人体后都要靠结合某种GPCR来发挥药效,或是直接激活这个GPCR,或是阻断它接收正常信号的能力。所以这东西是生物学家和药企都在紧盯的热点。

     -----以上是可以跳过的GPCR简介-----

     Lefkowitz在GPCR研究领域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被称为现代GPCR研究之父。最早被发现并鉴定的GPCR其实是我们眼睛中用于感光的视紫红质(rhodopsin),但这个GPCR比较特殊,不感受胞外的化学分子信号,而是感受光线,所以在某种意义上不具代表性。GPCR领域的“模式生物”是β肾上腺素受体,因为正是Lefkowitz发现了β肾上腺素受体,从细胞膜中首先分离了这种GPCR,并建立了一系列处理GPCR的专用方法,这才令β肾上腺素受体成为人们最了解的GPCR之一。

     同样是Lefkowitz的实验室最早鉴定了β肾上腺素受体的基因,而这项工作正是他组里当时的博士后Kobilka完成的。Kobilka本来有医学学位,也就是医学博士,却没有去当一名挣大钱的医生,反而转入了“贫苦”的生物学研究领域。他离开Lefkowitz的实验室自己建组之后,仍旧选择了GPCR为研究对象。然而,这是个极具挑战性的领域,在当时还有着众多的技术困难。Kobilka因为长时间没有重要研究成果,一度招不起学生,雇不起员工,几乎自己独自一人开展实验工作。

     最终,Kobilka挺过来了,并且取得了成功。他与圣地亚哥的Scripps研究所的结构生物学家Raymond Stevens合作,开发了一系列专门用于GPCR结构研究的独特方法,最终成功解出了GPCR的结构。

     此后,Kobilka与Stevens的发展道路有了很大分别。Stevens专注于GPCR的结构解析,不断“开疆拓土”,解析了多个GPCR家族成员的结构,掌握了相关药物研发的关键技术与成果,赚了个盆满钵满,却与2012年的GPCR诺奖无缘。

     与他相反,Kobilka不满足于解析GPCR本身的结构,因为关键的GPCR与细胞内G蛋白的结合方式此时仍是一个迷。最终,通过引入更多新奇的技术手段,Kobilka成功得到了GPCR与G蛋白的复合物结构——这曾经被相当一部分结构生物学家认为是几乎不可能的任务。

     2011年夏天,在苏洲的“冷泉港亚洲会议”上,Kobilka在他的特邀报告上轻描淡写地抛出了GPCR与G蛋白的复合物结构,说这是他组里刚刚获得的成果。当时,我也在台下,简直不敢相信自己就这样见证了一个伟大结构生物学里程碑的确立。翌年,诺奖如期而至。

     有人说,Kobilka从出成果到获诺奖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在越来越谨慎的诺奖评选机制下,几乎是史无前例的。然而,如果从Kobilka成功测序β肾上腺素受体基因序列算起,那已经是30年了;甚至从他的老师Lefowitz鉴定出β肾上腺素受体算起,已经是将近半个世纪了。

     实际上,若论发文章的数量与质量,Stevens肯定在Lefkowitz和Kobilka师徒之上。然而,最终获奖的是师徒两人,而非Stevens,这大概说明了诺奖评选的一个原则:更看重原创性、持续性、系统性的研究。而这三者恰恰是时下我国生物学界乃至整个科学界所欠缺的,因为它们都与我们当下的科研评价体系相悖。

     原创性意味着你做的东西是全新的,没人想到过的,不一定能成功的,说出来不会有人重视的,因此很难能够获得经费支持。试想,如果Kobilka是在中国,那么当他连人都雇不起时,99%的科研单位都会逼他关掉实验室的,GPCR的诺奖肯定与他无缘了,甚至都不一定能在2012年就颁出去。而持续性和系统性则意味着你要专注一个领域二三十年。领域初建时,你或许能风光一时,但随着领域的确立,门槛的降低,其研究难度必然越来越低,发好文章的难度却是越来越高。如果是在中国,Kobilka测序了GPCR基因之后恐怕就去鉴定其他基因了,否则怎么能“持续不断”地发好文章?

     诺奖专题即将结束了,想看更多精彩问答,请点击下方“相关阅读”。

     相关阅读

     诺贝尔奖巡礼

     诺贝尔奖巡礼(二)

     诺贝尔奖巡礼(三)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国科普博览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