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F专访| 解焱:让城市成为保护区的坚强后盾
2016/6/13 16:58:58 中国科普博览

     出品:中国科普博览 SELF格致论道讲坛

    

     解焱 中科院动物所副研究员 保护地友好体系发起人

     自然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它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欣喜,是“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新奇,是“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探寻……在大自然里,人与野生动物互相依存、休戚与共,这也是大自然美之所在。为了追求这样的美,解焱一直为此而不断努力。

     来自地球另一端的启发

     解焱出生在四川大凉山的少数民族地区,在眉山农村长大。小时候,每天上学都沿着小河和农田行走,乡村里优美的自然风光,一花一树、一鸟一鱼,都有着无穷的朝气和生机,这一切让解焱的内心深处充满了对大自然的依恋和热爱。在她的眼中,自然是神秘的,吸引着她去探索,野外是自由的,可以让人任意驰骋。

     一次偶然的机遇,她读到了《我和黑猩猩》这本书。书里讲述了野生动物学者珍妮?古道尔在非洲观察黑猩猩的故事。古道尔凭着一腔热血,二十岁出头就来到肯尼亚研究自然与生物,度过了三十八年的野外生涯。她奔走于世界各地,呼吁人们保护野生动物、保护地球的环境。

     也许是被古道尔的故事所打动,又也许是将古道尔作为自己的榜样,解焱开始热衷于研究野生动物和野外考察。因此考大学时,她的十多个志愿中,除了一个是应用数学之外,全部都是生物学。最终,她如愿以偿地进入南京大学的生物系动物学专业学习。

     经过系统的学习,大学毕业后解焱顺利地进入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工作,成为野生动物保护研究人员,逐渐开始接触和了解生物多样性保护这一领域。

     2005年7月,解焱开始担任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中国项目主任,领导WCS开展对西部地区藏羚羊、马可?波罗羊、东北虎、扬子鳄和斑鳖的保护工作,同时还从事华南地区减少野生动物消费和控制野生动物贸易的有关工作。二十年以来,她一直在尽其所能地保护野生动物。

     立法斗士

     解焱除了参与野生动物保护和研究工作外,她还积极投身于反对不科学的中国自然保护领域最高法立法的战役中。

     我国自然保护地相关的立法,在十年间经历了《自然保护区法》、《保护地法》、《自然保护区域法》、《自然遗产保护法》名称和内容的变化。易稿多次、数度更名之后的《自然遗产保护法》,由于覆盖的保护范围过于狭窄,保护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都非常薄弱,不能有效地保护我国的自然保护地,多次遭到法律、生物保护界学者们的“炮轰”,这其中就包括解焱。

     2012年2月5日晚上,解焱向自己熟悉的媒体记者发去了邮件,希望推迟可能在全国人大会议上被投票通过的《自然遗产保护法》审议。幸运的是,她的意见通过当年两会的20多位全国政协委员作为提案提交给了全国政协,该法案的审议也如其希望地顺延。

     两会落下帷幕,但她的战争却远没有停歇,因为她需要为立法草案提供科学的信息。2012年4月,她呼吁专家联名成立“自然保护立法研究组”,以组织形式推进科学有效的自然保护地立法研究工作。同行们的响应很积极,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林业大学、贵州大学、厦门大学、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以及多个国际保护组织的近100位生态、法律、政策研究、管理和公民社会建设等领域的专家都参与其中。

     对这次参与立法的行为,解焱自己戏称是“以卵击石、螳臂当车”,即便如此,她也丝毫没有退缩。这位看上去温婉娴静、文质彬彬的柔弱女子,做起事情来却是雷厉风行。

     从保护区到保护地友好体系

     “我以为我会像珍妮?古道尔一样一辈子在野外从事研究工作。”解焱说。但是,在从事近二十年的保护工作后,解焱逐渐开始有了新的想法,“过去二十年从事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我觉得始终没有解决保护工作的可持续机制问题。”

     在从事东北虎、扬子鳄等野生动物的保护过程中,解焱经常和同事们一起到野外清理农民安放的捕捉动物的器具,也经常到保护区引导当地居民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但是收效甚微。

     “我们每年都组织去东北虎保护区清理套子,往往是前脚刚清理完,农民后脚就又安放上去。其实最根本的原因是,保护区不但没有给当地居民带来经济效益,还一定程度上伤害了他们的利益,比如有时候老虎咬死当地居民放养的牛羊。”

     除了这个问题以外,保护工作的经费来源也是一个大问题。“我们过去依靠申请国家项目经费来维持保护工作的开展,但这些经费也是逐年减少的。”

     如何获得保护工作的可持续经费支持?如何让保护区居民心甘情愿地支持甚至参与保护工作?解焱和她的同事们有过深入的思考。

     2012年,解焱开始在东北虎保护区的珲春地区发起一次尝试。这个地方是每年上十万只候鸟的停留栖息地,他们在农民种植的稻田里休息觅食,所以当地粮食的污染程度对大雁的生存繁殖有着直接的关系。

     “当时,我们与当地的农民合作,承包了几十亩地,开始种植不施加除草剂等农药化肥的大雁米。”非常幸运的是,大雁米的尝试获得了成功,在试验的第二年就获得了较好的收益。

     “我们相信,大雁能吃的米就是非常健康的米。”实际上,这种大米也得到了公众的认可,大雁米对外发售,获得的经济收益也补贴了当地的保护工作者和农民,这大大促进了当地居民参与种植大雁米的积极性。

     这次尝试,让解焱看到了希望,她和她的团队根据这次尝试总结出了一种模式,起名叫“保护地友好体系”。为了使这种体系更加成熟和完善,她邀请全国200多位各行各业的专家参与讨论,设计框架、寻找试点,帮助农民种地,和当地的NG0一同组织,进行产品策划、品牌建设,从管理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和大型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合作,让保护地友好体系发挥真正有效的作用。

     如今,保护地友好体系已经在在云南,四川,贵州,海南,山东等全国15个地区推广开来。解焱仍不满足于此,她希望能发动更多的城市居民参与到保护地体系里来,于是开始尝试在大城市建立连接保护地与城市的驿站,通过驿站向城市居民宣传和培训动物保护的知识、理念、推广保护地的产品等。“通过驿站,你不用放弃工作,放弃高薪,也不用非常辛苦地天天在野外做跑,也能参与保护工作。”

     事业的蒸蒸日上,使解焱有种紧迫感,时时要考虑下一步的工作计划,“我想将现在的保护地友好体系建设成永久性的体系,未来可以涉及成千上万的保护地——从中国到全球的保护地。”

     这不仅是解焱一个人的心愿,也应该是所有人共同努力的方向——在享受大自然的同时,成为自然保护地的坚强后盾。

     相关阅读:

     解焱:野生动物健康,我们才会健康

     本文为SELF格致论道讲坛人物专访。SELF讲坛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和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联合主办的公益讲坛,每月一期。SELF是 Science, Education, Life, Future的缩写,提倡以"格物致知"的精神探讨科技、教育、生活、未来的发展,尝试打破过去纯粹以“知识传播”为主的科普形式,专注于思想的传播,力图从思想的源头上促进公众参与科学的积极性,打造具有中国科学院特色的、融合创新、科学与人文关怀并存的公益演讲品牌。

     登陆“SELF格致论道”官方网站获取更多信息(http://self.org.cn/)。更多合作与SELF工作组self@cnic.cn联系。

     欢迎大家向博览君推荐文章哦!~

     “转载文章”、“意见反馈”或“合作事宜”请发邮件给mobile@cnic.cn!

     请扫码关注中国科普博览微信号

     (ID:kepubolan)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国科普博览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