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听了50遍《说好不哭》,终于找到了周杰伦歌曲洗脑的原因
2019/9/17 17:03:59中国科普博览 中国科普博览

    

     昨夜,你有没有加入杰粉的狂欢?

     昨晚十一点,周杰伦的新歌《说好不哭》准时上线。叮!杰伦的奶茶新歌已为您送达~

    

     周杰伦,方文山,阿信,这豪华阵容谁能扛得住啊!连QQ音乐都瘫痪了,注定是一个不眠夜。

    

     睡觉?有听周杰伦新歌重要吗?

     这群曾经半夜3点起床偷菜,和蔡徐坤粉丝大战了三百回合的杰粉们不把《说好不哭》单曲循环上好几个月的话是不可能的。

     杰伦出品,耳虫预定。

     Part.1

     耳虫的解剖:洗脑歌写作指南

     一首歌成为耳虫,本身有什么特点吗?

     2010年到2013年间,英国杜伦大学的Jakubowski博士曾发起一项3000人参与的研究,试图从入侵他们的耳虫中,找到这些歌曲共同点。辅以其它研究,总结大致如下:

     1、音符持续时间较长,不是太细太密,让人记不住、跟不上。

     2、音高间距较小,音符在乐谱上不会“上蹿下跳”。

     3、旋律线较平常,不是太奇怪。最常见的是,第一句音符走向上升,第二句下降,像“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那样。

     4、速度(一分钟多少拍)较快。

     5、重复乐句较多。

    

     (Lady Gaga的歌曲《Bad Romance》常在欧美研究中排名脑虫前列。图片来源:《Bad Romance》MV视频截图。)

     当然,你也许不会相信“耳虫定律”,因为周杰伦的歌本身就好听到颤抖啊!美妙音乐在不经意间透过你的耳膜,激起一股电流纵贯你的脊髓而后又在全身漾开,带来一阵情不自禁的舒爽的颤栗。

     不过览览在这里要给你破个冷水,听歌到颤栗可能不是因为周公举的音乐好听到炸裂,而是因为你的耳机漏电哦~

    

     (图片来源:Freepik.com)

     开个玩笑。

     科学家证实,由美妙音乐引起的快感本身并无特殊,其他刺激同样也可以引起快感——例如金钱奖励,换个不太准确的说法就是,人通过听音乐感受捡到钱的快感。

     Part.2

     颤栗是对刺激的本能反应

     能让人颤栗的刺激有许多种,最凸显本能的当属寒冷。受到寒冷刺激的时候,骨骼肌颤栗(就是寒颤)产热能帮助维持体温,立毛肌收缩(起鸡皮疙瘩)在产热的同时会让动物毛发直竖,在体表形成空气层以利于保温。面对危险时的恐惧也会引起立毛肌收缩,毛发直竖可以让动物体型看起来更大,从而有吓退潜在敌人的可能,比如下图这只炸毛的喵星人:

    

     受到惊吓的猫(图片来源:CRAZY WORLD CHANNEL)

     虽然人类体表已经没有多少毛发覆盖,而且也不靠立毛来显得更强大,但是鸡皮疙瘩还是作为动物的本能被保留下来,在比如密集恐惧症患者看到虫群的时候会发挥一下作用。

    

     鸡皮疙瘩(图片来源:Freepik.com)

     Part.3

     颤栗与愉悦感受是难分彼此的

     然而,你可不要觉得颤栗就是对不良刺激的本能反应。一些令人愉悦的刺激也会使人颤栗,例如爱抚、宏伟壮丽的景象和今天我们的主题——音乐等等。科学家对一些我们欣赏音乐时获得的感受进行了“本能”和“抽象”程度的评估,颤栗处于中间位置(下图)。也就是说,颤栗同时具有本能反应和抽象感受两种属性。

    

     一些音乐所引起的感受的评估

     (图片来源于参考文献,有改动)

     与颤栗同时出现的一些生理学反应,例如心率变化和皮肤电导率变化此时与主观的愉悦感觉联系起来;大脑情绪和奖赏系统的神经活跃度也会增强,特别是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前脑岛(anterior insula)和内侧前额叶皮质(medial prefrontal cortex)。

     Part.4

     研究对音乐的享受程度,比听上去还要复杂

     虽然上面提到的那些情绪和奖赏系统每个人的大脑里都有一份,却不是人人都可以感受到音乐带来的同等程度的快感。针对这种个体差异,科学家们研究了与音乐相关的能力、熟悉程度、参与程度以及个体的性格特点和体验的开放程度等,却发现这些方面都与对音乐的享受程度相关,却没有一个可以对个体差异做到完美预测。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科学家们首先在听音乐的志愿者中调查了上图中列出的15项感受,结果发现,颤栗是其中最能够预测对音乐反应的个体差异的一项指标。

     美妙音乐引发的战栗可不像普通寒颤那样,抖一下说一句“好冷”就完了;当人们受到音乐的触动而情不自禁出现颤栗的时候,会伴随着显著的心跳加速和皮肤导电反应的上升,而后两者恰恰是愉悦感受的生理指标。有了这两项生理指标,科学家就能把“愉悦”这一项感受量化比较,而不仅仅依赖于实验参加者的主观评估。

     下图的实验用心搏间期来表示心跳速率。在减去静息状态的数值之后,心搏间期的数字越小表示心跳越快。由图可知,听音乐会产生颤栗的人群,听到心仪的音乐时心跳加快的程度会更高,而在颤栗出现的时刻基本上达到了整个试验期间的最大值。

    

     心仪的音乐让有颤栗实验者的心跳明显加速

     (图片来源于参考文献,有改动)

     简单来讲,就是说,音乐让人颤栗的时候,就是人们感觉到极致愉悦的时候。当然无颤栗组的实验者们也报告了他们对于音乐的享受,但是通过对心跳的监测,我们还是能看出有两组实验者对于音乐的明显不同的感受。

     Part.5

     听音乐会颤栗的人的大脑怎么和别人不同?

     既然功能不同,一个非常自然的想法就是看看大脑中执行功能的结构。经过分析,无颤栗和有颤栗两组实验者大脑扫描图像,科学家还真的发现,听音乐有颤栗的实验者们的听觉联想区域和情绪奖赏处理区域之间有更强的脑白质连通性。下图显示的是更加直观的结果:

    

     图7有颤栗组实验者的听觉联想区域和情绪奖赏处理区域之间的脑白质纤维束体积更大(图片来源于参考文献,有改动)

     上图左边的大脑结构图显示了科学家研究的部分,即后颞上回(听觉联想区域所在位置)和前脑岛、内侧前额叶皮质(情绪奖赏处理区域所在位置)。如果不是神经科学的专家估计很难看懂,我们将其理解为大脑中管理听觉和愉悦感部分之间的连接就可以。上图右边的柱状图就统计了不同实验者中这部分连接的强弱程度,结果显示,有颤栗组的实验者在大脑结构层面上拥有更强的听觉和愉悦感之间的连接。

     怎么样,经过枯燥的理论洗礼,听歌颤栗的小伙伴有没有觉得很自豪?那么再来跟览览听一遍《说好不哭》颤栗一下吧~

    

     (图片来源:Freepik.com)

     参考文献:

     Sachs ME et al, Brain connectivity reflects human aesthetic responses to music. Soc Cogn Affect Neurosci. 2016 Jun;11(6):884-91.

     (本文中标明来源的图片均已获得授权)

     本文综合整理自科普中国 《听音乐起鸡皮疙瘩?你可能天赋异禀》及《救命!高考时脑子里循环放歌怎么办》

     作者:铲屎官训练营 夏至及银河路16号团队

     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普博览“公众号(kepubolan),转载请注明公众号出处

    

    

    

    

    

    

     转载注明出处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授权、合作、投稿事宜,联系webmaster@kepu.net.cn

     中国科普博览是中科院科普云平台,由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主办,依托中科院高端科学资源,致力于传播前沿科学知识,提供趣味科教服务。

    

    点这里告诉我你在看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国科普博览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