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啦!除了吃饺子,还有什么?
2019/11/8 17:25:10 中国科普博览

    

     “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第19个节气,也是冬天的第一个节气,意味着冬天终于来了。2016年,二十四节气被正式评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览览今天带大家了解一下二十四节气和立冬的习俗!

     Part.1

     二十四节气是怎么来的

     二十四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它产生于古人生息的黄河流域,是传统农业社会的产物。二十四节气早在汉代即已完备定型,但它的雏形可以远推到春秋战国时期。从最初的一年春秋两分法到春夏秋冬四时,再到四立(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二分(春分和秋分)和二至(夏至和冬至)的八节,然后才确定下沿袭至今的二十四节气。

     后来,人们又将每个节气分出三个候,推演出七十二候。二十四节气及与之相关的谚语、歌谣等知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中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参照意义。

     我们知道,地球每年绕着太阳公转一圈,但人们却以自己所在的地球为参照,假设是太阳运行一周,称之为太阳的“视运行”,并称太阳视运行轨道为黄道。黄道与赤道平面相交于春分点和秋分点,以太阳垂直照射赤道时的春分为零度起点,太阳每运行15°所经历的时日为一个节气,二十四节气即具体指太阳在黄道上的24个位置点。

     地球绕太阳运行的周期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合365.2422天),即一个回归年。公历的平年定为365日,余下的0.2422 日每四年累计约一天,故于第四年的2月末加1天,当年为366日,这一年称为闰年。按照每四年一个闰年计算,平均每年又要多算出0.0078天,这样经过四百年就会多算出大约3天来。因此每四百年中要减少三个闰年。

     所以公历规定:年份是整百数时,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不是400的倍数的,即使是4的倍数也不是闰年。不同年份的长度有所不同对二十四节气的交节日期会有影响,立冬的交节日期在公历11月7—8日之间,此时太阳的直射点到达黄经225°。

    

     图片来源网络

     Part.2

     24节气到底准不准?

     24节气不仅在天文上做了精准的角度划分,还加入了其它信息。比如雨水、小暑、寒露、霜降、大雪,这是气象信息;而惊蛰、清明、谷雨、小满、芒种,这是物候信息。

     这让24节气的准确性,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

     24节气原产于黄河流域,以这一纬度带的温带季风气候特征为基础。但我国幅员辽阔,气候资源多样,在中原以外的大片区域,如新疆内蒙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云贵两广和东南沿海的亚热带季风气候、西藏的高原山地气候、海南和云南广西南部的热带季风气候,肯定是无法套用到24节气中的。

    

     比如立春,意为春季开始,在每年的2月3-5日。

     从气候学角度来说,把冬季后5天滑动平均气温值≥10℃的第一天,作为春季开始。

     从这个标准来说,黑龙江一般在5月初入春,华北平原一般在4月,江浙一般在3月上旬,福建更早,要是在青藏高原北部,全年无春都有可能,跟立春节气差十万八千里。

     即使只考虑黄河流域,每年的气候差异也很大。就说北京,在2002年,3月9日就入春了;但在2009年,4月2日才入春,前后可以差二十多天,显然跟立春节气也对不上。

    

     再比如大暑,意为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在每年的7月22-24日。

     大暑时,如果出现降雨,那高温天气可能得到缓解;大暑之后,如果副热带高压来袭,天气晴朗、阳光暴晒,可能比大暑时候还热。

     所以大暑也未必是最热的时候。

     同理,立秋是秋季开始、立冬是冬季开始、大寒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雨水是降雨开始、白露是天气转凉等等,当具体到某个地区、某一年份时,也都是不准的。

     你也许要说了:我去,你可真无聊,要这么对应当然不准了!人家24节气只是说个大概嘛!

    

     说得太对了!

     如果只是说个大概的话,那至少在黄河流域,24节气还是能够反映出天气变化趋势的。

     Part.3

     立冬是冬天的开始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9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立冬,十月节……冬,终也,万物收藏也。”即是说立冬日处于农历十月前后,立冬时节,万物呈收缩、收藏状态。这里的万物,除了指处于春夏耕耘、秋冬收藏时序中的农作物,也适用于顺应天时而身体内敛的人与动物,高纬度的北方地区即将有动物开始冬眠,人也进入“猫冬”季节。

     李白的《立冬》诗写道:“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形象地描述了诗人笔冻意懒不愿写作,而更愿意近炉取暖温酒喝的心态与行为。

     自立冬开始的三候依次为:初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黄河流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陆续进入了天寒地冻阶段,天地间呈现出肃杀的初冬之象,与春夏之际欣欣向荣的斑斓景象迥然不同。三候的“雉入大水为蜃”,一种解释是古人以为蜃为大蛤,立冬后,海边出现多彩的大蛤,而此时,之前常见的漂亮的野鸡之类没有了,于是有了雉变成大蛤的说法。这一时节,北方虽有冰冻,但还只是开始,远未达到冰冻三尺之寒。

    

     图片来源网络

     Part.4

     立冬的生产、祭祀习俗

     截至霜降,北方大部分地区田间地头的农活基本结束了,东北地区还有“霜降腌白菜,立冬不使牛”的谚语,这是说到了立冬时节,秋收、秋种等农活基本结束,辛劳数月的耕牛终于可以享受冬闲生活了。但牛闲人不能全闲,还要做些农事收尾工作,民间有这样的描述:立冬地冻白天消,羊只牲畜圈修牢,培田整地修渠道,农田建设掀高潮。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尚处于“立冬种麦正当时”之际,自然还有不少农活需要接着忙碌。

     生产习俗之外,立冬节气还有一些祭祀等传统习俗。与春夏秋三个季节一样,逢季节转换的“立”日,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以顺应天时。《礼记·月令》载:“立冬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迎冬归来,还赏赐群臣冬衣,并抚恤孤寡。民间也习惯于立冬前后备好冬衣防御接下来的冬寒。

    

     图片来源网络

     Part.5

     立冬饮食习俗各不同

     在饮食习俗上,民间有“立冬补冬,补嘴空”的说法。各地进补的方式有所不同。

     对于“好吃不过饺子”的北方人来说,立冬吃饺子是惯享的福惠。南方一些地区则多以鸡鸭鱼肉为大补。诸多补品中,羊肉当是温补的上乘首选,立冬日的羊肉饺子、羊汤和羊肉火锅等都是最多最常见的节令食品。江南地区还有“立冬吃一鸡,滋补一冬春”的习俗”。浙江桐乡一带立冬吃鸡曾经是很讲究的事情。早年间,在以吃得上肉为家境殷实象征的年代,最好的过节享受是一人分得一整只鸡,家境略差一点的人家也会想办法合家吃上一只鸡。立冬日所吃的鸡做法上另有讲究:整只鸡不分解,烧制的柴草也与平时不同,要将稻草捆扎成一束一束的,共扎七束。把一锅鸡烧熟时,要用完这七束稻柴。俗语说,吃了这样特制的进补食品,一冬春全家人都身强力更壮。江苏苏州地区立冬日则会吃咸肉菜饭,将咸肉和青菜稍作处理,与米饭一锅出,趁热吃是极好的驱寒养生食物。

     有些地区还有立冬日开始取水酿酒的习俗。到立冬时节,天冷水凛,水中细菌杂质减少,称之“冬水”。冬水的水质好,加上温度低,是酿酒发酵的理想条件。浙江绍兴地区盛产黄酒,依俗,自立冬日起家家取水酿制,到春节前后酒成,广用于祭祖、亲朋分享、自家品茗等场合,这些黄酒俗称“冬酿”;丽水地区则把立冬日开始酿制的黄酒,称为“十月缸”,同样是在春节期间享用。

    

     图片来源网络

     所以啊,趁着立冬,大家伙儿赶紧多补补,毕竟再过几天就是双十一了,人家取暖有对象,你只能靠一身肉啊。

    

     本文综合整理自科普中国 《立冬啦!除了吃饺子,还有什么?》

     《恭喜24节气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科学还是文化?》

     作者:《知识就是力量》微平台 杨秀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李汀

     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普博览“公众号(kepubolan),转载请注明公众号出处

    

    

    

    

    

    

     转载注明出处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授权、合作、投稿事宜,联系webmaster@kepu.net.cn

     中国科普博览是中科院科普云平台,由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主办,依托中科院高端科学资源,致力于传播前沿科学知识,提供趣味科教服务。

    

    点这里告诉我你在看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国科普博览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