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食者喜——来尝尝吗?世界上最硬的菜
2022/11/2 17:00:00 中国科普博览

    

     肉石,顾名思意,类肉之石,即形状、构造、颜色都很像肉类食物的石头,肉石以猪肉石为主,是具有“皮、膘、肉、骨、毛”五大要素的观赏石。古语有言“民以食为天”,对于美食中国人有着刻在骨子里的热爱,与天生近乎狂热的基因,世界的舌尖有且只能是中国,这个自信,不仅源于八大菜系,更是源于我们对美食的忠诚, 对生活的热忱,以至于这种精神甚至延续到了石头上,这些只能用于画饼充饥的类肉之石堪称“世界上最硬的菜”。

     根据是否有人为处理,肉石分为天然肉石与工艺肉石两类,天然肉石,即具有天然形色的肉形石。工艺肉石,即以肉石为基底,人为参与切割、打磨、成型的肉石,肉石经切割、打磨后,有弧形、方形、椭圆形、不规则形,形似方块肉、肘子、蹄膀、肉圆等,有的还可加工成香肠、猪脚等外形。[1]

    

     肋排

     石种:肉石

     产地:广西柳州

     规格:33cm×8cm×18cm

    

     猪蹄

     石种:肉石

     产地:广西柳州

     规格:15cm×6cm×12cm[2]

     肉石大多色泽莹润细腻,硬度高,以此模拟出肉类脂肪的质感,拥有此类质感的石种多与火山岩浆地质作用相关,因此肉石多属火成岩、变质岩、沉积岩、硅质岩,是由地下岩浆在运动过程中与其他矿物质接触色化而形成的,成分多以二氧化硅为主。

     单从成分上考虑,大自然中能满足成为肉石的石头并不少。但是地表出产的天然肉石却少之又少,"肉石"之所以珍贵,不仅在于其与产生机理与频繁的地质活动有关,更是因为岩浆形成肉石纹理并最终成为象形石的几率微乎其微,而“神形兼备”的精品肉石更是凤毛麟角。精品肉石“皮要焦黄,毛孔依见,膘要肥厚,肉色要鲜,肥肉乳白、瘦肉殷红,层次分明,比例适宜”,使人“看之垂涎,赏之有味”,天然精品肉石在自然界十分罕见,因而十分珍贵。

    

    

     现保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一块以苏东坡名字命名的“东坡肉”石,为肉石中极品,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院之宝,是台北故宫博物院三大镇店之宝之一,高5.73公分,宽6.6公分,原型是一块天然的玉石,由人工雕刻而成。该石产自内蒙古阿拉善,据考证,此石可能就是戈壁玛瑙石。此奇石是一块天然的石头,色泽纹理全是天然形成,看上去完全是一块栩栩如生的五花肉块,“肉”的肥瘦层次分明、肌理清晰、毛孔宛然,肌理也相当逼真,虽说表皮经过“琥珀烫”方式的轻微染色,但也不失为国宝珍品,它与翠玉白菜、并称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三宝”。[3]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东坡肉”石

     我国出产肉石的产地不少,内蒙古、河北、山东、浙江、江西、广西、安徽等地都曾产出肉石。其原岩有两类:一是硅质岩类(戈壁玛瑙石、浙江黄蜡石、广西大化石、新疆金丝玉石等),以内蒙古戈壁苏尼特肉石(古生代硅质及玛瑙石)为代表;二是钙质岩类〔西藏大理岩、广西柳州彩霞石(泥盆纪彩色大理石),以西藏那曲地区三叠纪大理岩为代表。两种肉石中,以硅质岩类肉石质量为好。

     台北故宫收藏的“东坡肉”石正是产自内蒙古阿拉善的戈壁玛瑙石,玛瑙是玛瑙石的简称,它是一种隐晶质硅质岩石,其主要化学成分为二氧化硅(SiO2),通常占到97. 5% 左右[4],还伴有其他矿物,天然玛瑙具有层次分明的特征纹带结构,在“东坡肉”石上我们也可以看到其层层叠叠的层理结构,然而这仅仅只是在肉眼观察下,在更精密的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尺度下,玛瑙内部每层节理都清晰可见,有的玛瑙甚至多达200多层。玛瑙质地坚硬,质感细腻类玉,色彩鲜艳多样,造型千姿百态,深受人们喜爱。虽然我们如今还不清楚其特殊纹带构造的成因机制和形成过程.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欣赏它的美。

    

     左图:阿拉善玛瑙 右图:玛瑙结构示意图[5]

     玛瑙上的纹带花纹主要源于玛瑙内部化学组成和微观结构的韵律性变化,这些不同的化学物质与结构有不同的透明度和颜色差异,纹带宽度还与玛瑙形成条件密切相关。实际上,纹带结构被是玛瑙的重要鉴定特征,具有纹带花纹的隐晶质硅质岩石才能称为玛瑙,没有纹带结构、颜色均一的隐晶质硅质岩石则只能称为玉髓。玛瑙主要产于火山岩裂隙和孔洞中,其外形受成岩空间限制。[5]

    

     巴西玛瑙在正交偏光显微镜下显示纤维状玉髓、环带状玉髓、微晶石英和自形晶体石英[5]

    

     自然界中玛瑙在各种岩石中均有出现,但是主要产于火山喷出岩[6],虽然现在对玛瑙的成因有多种解释,但是已有学者根据实验研究提出,玛瑙形成过程中很可能受到火山活动后期低温热液和大气降水的综合影响[7],当下一般认为玛瑙特殊纹带结构源于硅质热液沉淀作用或者硅胶原位结晶作用,尤其是火山玛瑙,其被认为是是岩浆期的产物。[8]

     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地处华北准地台和天山兴蒙华力西地槽两大构造单元。从地质力观点看,受阴山纬向构造、大兴安岭新华夏构造和蒙古弧形构造等主要构造带的综合控制,并有两条古板块缝合线横贯中部和北部。中生代和新生代火山活动频繁,分布总面积达59万余平方公里,火山岩占全区面积的一半,而内蒙玛瑙的产出与基性和中基火山岩关系密切,如玄武岩、安山玄武岩对成矿有利,这为玛瑙矿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地质条件。[9]

    

     内蒙古自治区大地构造分区图[10]

    

     阿拉善地块交通位置图[11]

     内蒙古自治区的阿拉善地区素以出产高质量的戈壁玛瑙闻名,甚至有“玛瑙之乡”的美誉,阿拉善西邻巴丹吉林沙漠,东临狼山山系。阿拉善地块大地构造上位于华北板块、塔里木板块和兴蒙造山带(北邻兴蒙造山带)的接壤部位,是一个构造单元的结合部。作为板块的边缘活动带,阿拉善地区长期以来经历多种构造运动,岩浆活动极为强烈,既有大规模的岩浆侵入,亦有强烈的火山岩浆喷发、溢流,方式多样的岩浆活动,使该区域从巨大的岩基到细小的岩脉发育都很完全,这就造成该区域与岩浆有关的矿产十分丰富。[11]

    

     阿拉善北缘在中亚造山带的位置[12]

    

     阿拉善地区地质构造单元略图[11]

     根据地质学家的分析,在阿拉善地区的侵入岩带就包括:古元古代侵入岩带、新元古代侵入岩带、新元古代超基性-基性岩带、晚古生代火山岩-侵入岩带、中生代侵入岩带。活跃且长期的岩浆活动使阿拉善地区岩浆岩的分布极为广泛,占基岩面积的一半以上,各个时代均有出露,岩石类型繁杂,超基性、基性、中性、酸性岩及其不同类型的过渡性岩石类型均有分布,这为内蒙玛瑙的产出提供了充足的基性和中基火山岩。阿拉善具有特色的玛瑙矿正是在这种条件下慢慢形成的。[13]

    

     阿拉善北缘地质图[10]

    

     阿拉善地区地质略图[14]

     阿拉善地区所产玛瑙,多数由多期次形成,不同期次的物质来源以及不同的生长环境,都导致了玛瑙的结构、颜色及外观的差异。戈壁滩环境中的高温、俱烈的气温变化以及风沙,对阿拉善戈壁玛瑙独特外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作用。[15]

     阿拉善戈壁玛瑙的主要有气孔充填型、裂隙充填型两种。气孔充填型主要产于气孔状玄武岩中,呈椭圆或扁口形,个体普遍较小,以1公斤至20公斤的居多,裂隙充填型多产于致密状玄武岩的裂隙中,少数充填于纹理之间,多呈块状,块体宽几厘米至几米,长十几厘米至十几米不等,很明显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东坡肉”石,应当为裂隙充填型。

     那么“东坡肉”石是如何形成的呢?这个问题可能永远都无法做到精确的回答,但是,我们仍可以做出合适的推论:首先,在长期的岩浆活动中,“东坡肉”石的基底部分逐渐生成,这时候它的结构较为疏松,它静静等待着蜕变的来临;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随着持续的岩浆活动,含硅热液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涌入先前形成的基底中,如同凤凰涅槃的烈火,沿着相对比较疏松的部位进行充填结晶,“东坡肉”石相对致密的结构逐渐形成。

    

     在随后的千万年间,“东坡肉”石忍受着沙漠高原大陆性气候日复一日的俱烈寒暑,狂风沙雨,慢慢裸露于地表,在地表的沉积环境以及外生作用下,它结构相对比较疏松的部分被侵蚀,含铁的矿物质通过淋滤作用侵入,导致了“东坡肉”石部分呈现暗黄色,而这恰恰成为了那抹神奇肉色点睛之笔。[16]

     参考文献:

     [1] 汤家富.观赏石谱--赏石形成解析与鉴评赏赋[M].89.

     [2] 汤家富.观赏石谱--赏石形成解析与鉴评赏赋[M].89.

     [3] 百度百科 猪肉石https://baike.baidu.com/item/

     [4] Flrke O W,Kohler-Herbertz B,Langer K.Water in micro- crystalline quartz of volcanic origin: Agates[J]. Contributions to Min- eralogy and Petrology,80(4) : 324-333.

     [5] 百度百科 玉髓https://baike.baidu.com/item/

     [6] Moxon T and Reed S J B.Agate and chalcedony from igneous and sedimentary hosts aged from 13 to 3 480 Ma: a cathodoluminescence study[J]. Mineralogical Magazine,70(5) :485 -498.

     [7] 陶明,徐海军.玛瑙的结构、水含量和成因机制[J].岩石矿物学杂志. 2016,35(02)

     [8] H.J.Blankenburg,唐月青.火山玛瑙的氧同位素研究的初步结果及其成因解释[J].地质地球化学. 1983,(10)

     [9] 李海负.内蒙古玛瑙地质特征及其利用价值[J].珠宝. 1991,(02).

     [10] 邵积东.内蒙古地质构造单元划分及存在的有关问题[J].西部资源. 2016,(03).

     [11] 艾米尔丁·艾尔肯.阿拉善地块东北缘狼山地区晚古生代—三叠纪构造演化[D]南京大学.

     [12] 尹海权.内蒙古阿拉善地区北部古生代沉积及其大地构造演化特征[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13] 李俊建.内蒙古阿拉善地块区域成矿系统[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14] 吴泰然,何国琦.内蒙古阿拉善地块北缘的构造单元划分及各单元的基本特征[J]地质学报.1993,(02).

     [15] 胡锴帆,杨明星.内蒙古阿拉善奇石的成因类型及市场前景[J].宝石和宝石学杂志. 2006,(01).

     [16] 张勇,陆太进,陈华.阿拉善戈壁玛瑙的显微特征.珠宝与科技——中国珠宝首饰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5)

     来源:石头科普工作室本文已获转载授权,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科普博览立场

    

    

     转载注明出处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授权、合作、投稿事宜,联系webmaster@kepu.net.cn

     中国科普博览是中科院科普云平台,由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主办,依托中科院高端科学资源,致力于传播前沿科学知识,提供趣味科教服务。

    

    点这里告诉我你在看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国科普博览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