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也会得“癌症”?这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重大难题
2022/7/29 7:00:00 科学大院

    

     正文共3131字,预计阅读时间约为4分钟

     也可点击本篇推文音频,用耳朵聆听知识~

     自2018年以来,中国科协每年都要征集评选重大科技问题难题。在今年的30个难题中,我们发现了小麦的身影:

    

     很多人也许并不知道小麦茎基腐病,更不知道,它又被称为“小麦癌症”,呈逐年快速加重趋势,已成为我国小麦生产中主要病害之一,对粮食生产安全构成重大威胁。

     这究竟是一种什么病?又为什么难以根治呢?

     镰刀菌,小麦的噩梦

     小麦茎基腐病,又叫做冠腐病、旱地脚腐病或者镰刀根腐病,主要是由镰刀菌引起的一种土传小麦病害,有小麦“癌症”之称。该病最早于1940年在澳大利亚首次被发现,后来在全世界传播。截至目前,小麦茎基腐病在世界各地的小麦产区,都引起了严重的小麦病害。

    

     小麦茎基腐病

     图片来源:济南市农业农村局

     虽说小麦茎基腐病是由镰刀菌引起的,但是能引起该病害的镰刀菌却不止一种,如假禾谷镰刀菌、禾谷镰刀菌和黄色镰刀菌等镰刀菌都能够引起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不过,由于各地区的环境不同,小麦茎基腐病的病原菌组成也存在差异,其中黄色镰刀菌多发生于温度较低、降水充分的的地区,而假禾谷镰刀菌和禾谷镰刀菌则是温带、亚热带半干旱地区小麦茎基腐病的主要病原菌。

     引起小麦茎基腐病的病原菌生存能力十分强悍,它们在面对寒冷冬天等不良环境时,会寻找土壤或植物残体等作为“掩体”,然后以菌丝体或孢子的形式躲藏在“掩体”中。在这种情况下,病原菌可以在不良环境中存活3年之久。待到环境适宜时,病原菌的菌丝体或者孢子便会在土壤表面萌发,然后从小麦的根部和胚芽鞘侵入,进入冠下节间和叶鞘,并通过气孔穿透进入茎表皮组织。

     随着小麦的不断生长,病原菌逐渐聚集,当病原菌在小麦茎部定殖后,便会阻塞小麦的维管组织。而维管组织贯穿整个小麦植株,是小麦主要的输导组织,承担着植株体内长距离运输功能,专门运输水分、溶于水中的无机盐和有机养分,直接影响光合产物向籽粒的转移。因此,当病原菌侵染了小麦后,将影响小麦正常生长发育,严重时可引起小麦死亡。

     害小麦,还要人命

     小麦茎基腐病的侵染能力极强,在小麦整个生育期内皆可进行侵染。当小麦在萌芽阶段感染了茎基腐病后,首先种子会发生腐烂,胚根受到损伤,小麦无法正常出苗,如果一些小麦幸运地出苗了,但是根部也会产生褐色或者黑色的病斑,严重时将导致根部腐烂以及小麦死亡。

    

     (A)变褐色茎秆;(B)感病植株茎秆内腔;(C)枯白穗;(D)干瘪麦粒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而在分蘖(niè)拔节期,病原菌将从根部侵染到茎基部,茎基部叶鞘逐步变成暗褐色,最后小麦茎基部变为深褐色,并且在节间产生白色或粉红色霉层,同时叶鞘内部充满灰白色菌丝,严重时茎基部腐烂至折断。

     在抽穗灌浆期,小麦茎基部的分蘖节枯死,麦穗出现白穗现象,籽粒秕瘦甚至无籽,而将小麦从田间拔出时,植株的茎基部易折断,植株根部的根毛和主根表皮脱落,根冠部变为黑褐色,造成小麦产量降低。

     此外,小麦茎基腐病除了与人类抢小麦吃外,它还会要人命。假禾谷镰刀菌等病原菌可以产生一些有毒的次生代谢物,如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和玉米赤霉烯酮等,可以存在小麦穗部。这些次生代谢物具有强烈的细胞毒性和抑制人体免疫的性质,人或牲畜一旦食用了含有这些毒素的小麦会导致剧烈的呕吐,严重时会导致死亡。

     如今小麦茎基腐病已经蔓延至全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突尼斯和伊朗等国都普遍发生。该病在经济上影响极大,如澳大利亚小麦产业每年因小麦茎基腐病导致的作物损失的大约为8800万澳元,严重时经济损失高达4.3亿澳元,几乎所有小麦种植区都有茎基腐病的发生,造成普通小麦平均减产25%,硬粒小麦平均减产58%。

     而中国最早于1996年在江苏发现小麦茎基部出现褐色至褐棕色,于是有人将该病俗称为“酱油杆”,随后该病害不断向河南、河北、甘肃、安徽和山东等多个省份扩展蔓延,蔓延速度极快。以山东省为例,该省于2015年发现小麦茎基腐病,不到7年时间,该病已经侵袭了山东省超过1200万亩的小麦面积,遍及15个市123个县区,减产率超过30%。目前。小麦茎基腐病已上升至中国主要的小麦病害之一。

     “小麦杀手”为何难以降服?

     然而,目前由于人类对于小麦茎基腐病的病害循环和机理并不清晰,如今仍然不清楚该病是如何在我国各小麦种植省份疯狂传播的。而且该病还是一种土传病害,受土壤影响,农药进入土壤后很快就被稀释中和了,使用化学农药并不能完全起到防治作用。因此小麦茎基腐病至今仍然无法做到彻底解决,已有多个省份将其列为二类病虫害名录,同时也被国家列入急需迫切解决的农业难题。

    

     图片来源:济南市农业农村局

     此外,小麦茎基腐病除了受病原菌影响导致发病外,还有多个“队友”助攻也导致容易引发该病。如小麦连作、秸秆还田、土壤免耕、氮肥过多、碱性土壤和气候湿润等因素都有利于茎基腐病的发生。

     而且小麦茎基腐病更像是慢性毒药,初期侵染时十分隐秘,在苗期基本没有明显发病症状,需要在拔苗后才能看到,然后在拔节孕穗期症状才逐渐显现,最后灌浆期才呈现“白穗”症状。然而待症状显现后基本已错过最佳防治期,造成小麦严重减产。

     通常来说,要想解决农业病害,筛选培育抗病品种向来是首选方法,然而这种方法在小麦茎基腐病上却表现得不尽人意。绝大部分小麦品种面对小麦茎基腐病的侵袭,基本无抵抗能力。近二十年来,我国科研人员对市面推广的超过800个小麦栽培品种进行了抗病性筛选,然而却只筛得几十个有抗性水平的小麦品种,而这些小麦的抗性水平却只表现出中抗。由此可见,我国抗病品种种质资源的匮乏,也是国内小麦茎基腐病泛滥成灾的主要原因。

     因此综上所述,由于小麦茎基腐病的致病机理难以解析、多因素诱发该病、发病隐秘以及小麦抗病能力不强等因素,导致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治十分困难,抗病之路,仍然任重道远。

     科学防控,打持久战

    

     图片来源:河北省植保总站

     如今小麦茎基腐病犹如刚入世的“麦兽”,口吞万亩麦田,一副咄咄逼“麦”,誓要占领所有小麦种植区的样子,人类苦于不了解它的弱点,只能暂避锋芒,转入战略防御阶段。在这几十年的防御战中,人类也总结了一些可以减少小麦茎基腐病发生的防御战术:

     点击展开

     防御战术

     1、避免秸秆还田,加强土壤翻耕

     小麦感染了茎基腐病后,整株都会带有病原菌,而田间染病秸秆如果未经过腐熟而直接还田,会造成病原菌直接接触土壤表层,使得病原菌数量不断增加,加重茎基腐病的发生。因此需要将秸秆清理出田间,并将土壤进行中耕和深翻,在烈日下暴晒,以减少田间病源菌数量。

     2、改变栽种方式,合理施肥

     根据小麦品种特性适时播种,避免过早播种。同时切忌单子叶作物连作,适时将小麦与油菜、棉花、豆类、烟草和蔬菜等双子叶作物进行轮作。在施肥时减少氮肥使用,适当增施磷钾肥和锌肥,以有效减轻茎基腐病发生程度。

     3、药剂处理种子,从源头提高小麦免疫力

     除了在栽培管理等措施上进行防控,更要从源头抓起,做好种子包衣或拌种技术,可以有效预防小麦茎基腐病,这是小麦病虫害绿色防控的基础。而药剂拌种和种子包衣是最简便有效的防治手段,如苯醚·咯·噻虫悬浮种衣剂、戊唑醇·吡虫啉悬浮种衣剂或吡唑醚·灭菌唑种子处理悬浮剂包衣或拌种处理小麦种子,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该病的发生。

     4、加强返青期施药预防

     小麦返青期的生长作用主要是生根、长叶和分蘖,是决定小麦植株健壮和成穗率高低的关键时期。因此在小麦返青早期可选用含有戊唑醇、氟唑菌酰羟胺、丙环唑和嘧菌酯等成份的药剂喷施小麦茎基部,可进一步控制茎基腐病的危害,同时也能预防小麦返青期纹枯病和白粉病的发生,防治效果更佳。

     结语

     小麦在中国已有5000多年的种植历史,是中国的第二大粮食作物,维护小麦种植安全,关乎我国粮食安全。

     小麦茎基腐病作为一种主要的小麦病害,给中国小麦种植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已迫在眉睫。然而小麦茎基腐病由于多种因素导致防治困难,因此破解该病仍需群策群力,通力合作,方能为中国小麦种植闯出一条希望之路。

     参考文献:

     [1]范学锋. 中国小麦茎基腐病病原菌群体组成及遗传结构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21.

     [2]栾冬冬,贾吉玉,王光州,张俊伶.中国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现状及防治策略[J].麦类作物学报,2022,42(04):512-520.

     [3]李伟东. 小麦茎基腐病菌消长规律及其病害综合防治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21.

     [4]周海峰,杨云,牛亚娟,袁虹霞,李洪连.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动态与防治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14,43(05):114-117.

     [5] http://www.moa.gov.cn/ztzl/ddymdzfhjs/jszd_29063/202202/t20220224_6389608.htm

    

     版权说明: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形式的媒体转载和摘编,并且严禁转载至微信以外的平台!

     文章首发于科学大院,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科学大院立场。转载请联系cas@cnic.cn

    

     推荐阅读

     你在种小麦吗?不,我在进行一场修行 >>

     李家洋院士:如何制造一颗种子?>>

     一个没有感情的“土豆杀手” >>

     玉米保卫战:坚决同“黑粉”划清界限 >>

     科学大院是中科院官方科普微平台,由中科院科学传播局主办、中国科普博览团队运营,致力于最新科研成果的深度解读、社会热点事件的科学发声。

     转载授权、合作、投稿事宜请联系cas@cnic.cn

     大院er拍了拍你:不要忘记

     点亮这里的 在看噢~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科学大院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