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居然是你身体里的抗癌能手(下): 三个实验验证“永生DNA链假说”
2022/8/15 7:00:00 科学大院

正文共3428字,预计阅读时间约为7分钟
也可点击本篇推文音频,用耳朵聆听知识~
之前我们介绍了“永生DNA链假说”,这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减少癌症发生率的方法,可以说保护着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免得癌症。
在科学探索的历程中,哪些实验验证了这个假说?
非随机才是常态
为了证明干细胞能够保留永生的DNA链,Cairns与Christopher Potten (1940-2012)合作,用3H胸腺嘧啶标记小鼠小肠干细胞形成时的DNA,4周后观察这些具有放射性的DNA分布情况。结果发现,随着细胞分裂次数的增加,具有放射性的DNA由于随机分配而不断“稀释”,导致放射性强度降低。
但是在隐窝(crepts,小肠绒毛之间的凹陷处)深处,从底部往上算起第4位上的细胞放射性强度很高,与DNA刚被标记时相当。这里正好是小肠干细胞所在的位置,所以很可能是小肠干细胞在一直保留被标记的DNA链。用同样的方法, Cairns与Potten 在舌头味蕾基部(也是干细胞所在的位置)发现了少数保留放射性DNA的细胞。这些结果也都支持了永生DNA链的假说。

小肠隐窝纵切片示意图,从下往上数第四个细胞即为小肠干细胞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4
其他科学家对动物、植物、真菌进行了多次观测,并证实了Cairns的观察结果。在这些研究中,细胞都能长时间保留标记的DNA链,因而被称之为“标记保留细胞”(Label retaining cells, LRCs)。它们在数量上远少于组织中的其他细胞,而这正是干细胞在各种组织中数量的特点,其位置也符合用其它方法发现的干细胞的位置,与Cairns关于干细胞能够选择性地保留永生的DNA链的理论相符。这些实验说明DNA链的非随机分配是一个在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但是这些结果还不能证明这些细胞就是干细胞。如果在被标记之后有少数细胞出于某种原因不再分裂,这些细胞也能够长期保留被标记的DNA链。而干细胞的任务是替补老化和受损的体细胞,是必须进行分裂的,如果能够证明这些保留标记DNA链的细胞也在不断分裂,那就可以为这些细胞是干细胞的结论提供更有说服力的证据。
双标记法证明标记保留细胞确实在分裂
2002年,为了证明小肠绒毛中标记保留细胞确实在分裂,除了用3H胸腺嘧啶标记DNA链外,Potten还用BrdU(溴代脱氧尿苷)标记以含3H的DNA链(爷爷辈的)为模板合成的DNA链(父亲辈的)。在BrdU标记后的第一天,90%以上的小肠绒毛隐窝第4位的细胞都被3H和BrdU同时标记,说明这些细胞在被3H标记后进行过细胞分裂(这样BrdU才能组入新合成的DNA链)。
在往后的日子中,第4位的细胞一直保留3H标记,而BrdU的信号却逐渐下降,到第8天时信号强度只余下3%。如果第4位的细胞不分裂,3H和BrdU的信号都应该一道被保留,而如果细胞分裂时DNA的分配是随机的,3H的信号和BrdU的信号都应该同时被稀释而不断降低。实际观察结果说明,这些细胞在不断地进行不对称分裂。继续作为干细胞的子细胞保留了被3H标记的、辈分较高的DNA链,而被BrdU标记的父亲辈DNA链则被分配到要进行分化的子细胞中去,在其后的对称分裂中逐渐被稀释。这是对小肠干细胞进行不对称分裂,选择性地保留DNA链原件最强有力的证据。
此后,科学家们进行了更多次双标记法标记细胞的实验,均表明动物组织中那少数保留DNA链原件的细胞确实在不断地进行分裂,进一步支持了这些细胞是干细胞的想法。

用BrdU标记的人体心脏细胞DNA链所观测到的DNA随机分离(A)与非随机分离(B)现象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5
不过这些实验还没有完全证明保留DNA链原件的细胞真的具有干细胞的特征,而继承辈分低的DNA链的细胞真的是要进行分化的细胞。随着干细胞研究的进展,这个问题也被解决了。
保留DNA链原件的细胞具有干细胞的特征
2007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Thomas Rando用氯代脱氧尿苷(CIdU)和碘代脱氧尿苷(IdU)来标记小鼠的肌肉干细胞。干细胞原本的DNA是爷爷辈的,不进行标记;其第一轮分裂时形成的DNA为父亲辈的,用CIdU标记;第二轮分裂时的DNA为儿子辈的,用IdU标记。标记后的细胞被分开为单个细胞培养,让细胞完成第二轮分裂。
为了更好地追踪细胞第二轮分裂的情形,Rando在培养基中加入了细胞松弛素(cytochalasin D)。细胞松弛素不影响细胞核的分裂,但能使分裂形成的两个子细胞不会完全分开,而是形成细胞对,这样就可以确保这两个细胞是来自同一个干细胞。染色结果表明,所有的子细胞都含有IdU的染色,但是CIdU染色只集中在其中的一个子细胞中。由于CIdU标记的是父亲辈的DNA链,不显示CIdU染色的细胞应该就是爷爷辈的DNA链。那么是哪一个子细胞仍然保留干细胞的特性,哪一个子细胞会进行细胞分化呢?
在这里,Rando利用“肌间线蛋白”(Desmin)来区分两个子细胞。由于要分化为肌肉细胞的那个子细胞会表达肌间线蛋白,而继续保留为干细胞的那个子细胞不会表达肌间线蛋白,看看肌间线蛋白在哪个子细胞中表达,就可以知道哪一个是干细胞,哪一个是要分化的细胞了。
实验结果表明,继承CIdU标记的子细胞表达肌间线蛋白,而不继承CIdU的“子”细胞不表达Desmin,这就清楚地表明继承爷爷辈DNA链的子细胞继续为干细胞,而继承父亲辈DNA链的子细胞是要进行分化的细胞。
与这一实验差不多同时期,其他科学家又进行了多次类似实验,结果均表明动物组织中的确存在少数不断进行分裂,而又能保留DNA链原件的细胞,而且这些细胞还表达干细胞的标记物,或者不表达要分化细胞的标记物(如上述实验中的肌间线蛋白),证明这些细胞确实是干细胞。Cairns在1975年提出的干细胞保留永生DNA链的理论,也得到了充分的证明。

毛囊干细胞DNA随机分离(左)和非随机分离(右),其中DAPI、CyA、Lgr5等均为蛋白质类型,它们都是证明细胞处于不断分裂中的标记物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6
干细胞是如何保留DNA原件的?
在真核细胞中,DNA被复制时误差率极低,每个碱基对改变的几率大约只有亿分之一,因此新合成的DNA链在序列上与原件的相同程度超过99.999999%。例如小鼠有两份DNA,每份DNA有大约25亿碱基对,每次细胞分裂造成的序列变化不过几十个碱基对。小鼠的每份DNA被分为20条,每条序列的改变就平均只有几个碱基对,小鼠的干细胞是很难从这么小的差别来判断DNA的辈分的。此外,在新合成的DNA链中,序列改变的位置和情形还是随机的,细胞根本无法预测序列的改变位置和情形,也就无法根据这少量序列的差别来识别DNA原件。
不过,细胞可以通过表观遗传修饰来分辨其中DNA的辈分。真核细胞中的DNA并不是仅有碱基对,而是和组蛋白(histones)结合,组成“染色质”(chromatid)。组蛋白聚合成许多小球,DNA缠绕于其上。细胞分裂时,染色质高度浓缩,才成为在显微镜下容易看到的“染色体”(chromosome)。所以我们在前面谈到的细胞分裂时DNA的分配,其实是分裂期染色体的分配,分配的不仅是DNA,还有与之结合的组蛋白及其修饰状态。

DNA的结构,图中小球即为组蛋白,缠绕在组蛋白上的线状物为碱基对,二者平时如同图片右下角一样,为“散装”毛团状,只是到了细胞分裂时才会聚合在一起形成我们印象中的短棒状“X”形染色体
图片来源:wikipedia
组蛋白的修饰方式有多种,包括乙酰化、甲基化和磷酸化。简而言之,就是在组蛋白的氨基酸侧链上加上不同的基团,比如乙酰化是加上乙酰基(CH3CHO-)、甲基化是加上甲基(-CH3)、磷酸化是加上磷酸根等等。不同的基团,其功效不同,让DNA启动、停止,或是合成不同的蛋白质——也就是说,这些修饰不改变DNA的序列,却影响基因的表达状况,这就是“表观遗传修饰” (epigenetic modifications)。
不同辈分的DNA表观遗传修饰的状况不同,就可以成为细胞识别辈分的机制。这有些像人身上穿的衣服。模板DNA和新合成的DNA就像双胞胎兄弟,彼此极为相似。如果它们再穿同样的衣服(组蛋白),他们之间的差别就极小,几乎无法辨别。但是如果在双胞胎兄弟穿的衣服上做出改变,例如配戴上不同的徽章,就容易区分他们了。组蛋白的修饰就相当于是在衣服上佩戴各种徽章,细胞也就可以识别它们了。
要选择性地分配DNA(染色体),除了要区分染色体的差别,还要区分纺锤体中的两个中心粒。这样辈分高的DNA才“知道”与哪个中心粒相连,从而进入特定的子细胞。实际的情形也的确如此:细胞分裂时,每个子细胞只接收1个中心粒,在下一次细胞分裂前,这个中心粒进行复制,形成两个中心粒,所以两个中心粒的辈分不同,它们所结合蛋白质(例如Ninein和Cenexin)的情形也不同,这样不同的中心粒就可以和不同辈分的染色体相互识别,并分别进入命运不同的子细胞中。
Cairns当初提出永生DNA链的理论时,考虑的主要是DNA序列改变与癌症发生率之间的关系,但是随后的科学研究结果表明,干细胞选择性保留的,并不只是DNA序列的“原始文件”,还包括与高辈分DNA链相联系的组蛋白的表观遗传修饰。它们共同决定了子细胞是继续保持为干细胞还是分化为体细胞。
结语
我们的身体每天要进行大约2万亿次细胞分裂。尽管有这么多次的细胞分裂,但是多数人在一生中并不会得癌症,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干细胞有保留DNA原件的本事。
当然这个机制也不能保证我们完全不得癌症。干细胞除了进行不对称分裂,有时也会进行对称分裂,即两个子细胞都是干细胞,以便在需要时增加干细胞的数量,或者在干细胞受损的情况下恢复干细胞的数量。在对称分裂过程中,低辈份的、带有序列变化的DNA链就会被保留在一部分干细胞中,因此不是所有的干细胞都能够永远保留DNA的原件。
而且除了细胞分裂导致的DNA序列变化,身体内部(例如活性氧)和外部(例如紫外线和环境污染)的因素也能够破坏DNA,造成干细胞DNA的序列变化,这是一部分人仍然会得癌症的原因。
但是干细胞保留DNA原件的机制,仍然在保护着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免得癌症,我们也应该感谢生物演化过程创造出来的这个奇迹。
参考文献:
[1] Cairns J,Mutation selection and the natural history of cancer. Nature 1975;255:197–200.
[2] Rando TA, The Immortal Strand Hypothesis: Segreg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Cell 2007;129:1239-1243.
[3] Lark KG, Consigli RA, Minocha HC,Segregation of sister chromatids in mammalian cells. Science 1966;154:1202–1205.
[4] Lark KG, Discovering non-random segregation of sister chromatids: the na?ve treatment of a premature discovery. Frontiers in Oncology 2012;2: 211.
[5] Potten CS, Hume WJ, Reid P,Cairns, J, The segregation of DNA in epithelial stem cells. Cell 1978;15:899-906.
[6] Merok JR, Lansita JA, Tunstead JR, Sherley JL, Cosegregation of chromosomes containing immortal DNA strands in cells that cycle with asymmetric stem cell kinetics. Cancer Research 2002;62:6791–6795.
[7] Conboy MJ, Karasov AO, Rando TA, High incidence of non-random template strand segregation and asymmetric fate determination in dividing stem cells and their progeny. PLoS Biology 2007; 5(5):e102.
[8] Lansdorp PM, Falconer E, Jiang Tao J, et al, Epigenetic differences between sister chromatids? Ann N Y Acad Sci, 2012;1266: 1–6.
[9] Cairns J, Somatic stem cells and the kinetics of mutagenesis and carcinogenesis.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02;99(16): 10567–10570.
[10] Xie J, Wooten M, Tran V et al, Histone H3 threonine phosphorylation regulates asymmetric histone inheritance in the Drosophila male germline. Cell 2015;163:920–933.
[11] Tollis M, Boddy A M, Maley C C. Peto’s Paradox: how has evolution solved the problem of cancer prevention?[J]. BMC biology, 2017, 15(1): 1-5.
[12] Rando T A. The immortal strand hypothesis: segregation and reconstruction[J]. Cell, 2007, 129(7): 1239-1243.
[13] Xing M, Zhang F, Liao H, et al. Replication stress induces ATR/CHK1-dependent nonrandom segregation of damaged chromosomes[J]. Molecular cell, 2020, 78(4): 714-724. e5.
[14] Potten C S, Owen G, Booth D. Intestinal stem cells protect their genome by selective segregation of template DNA strands[J]. Journal of cell science, 2002, 115(11): 2381-2388.
[15] Sundararaman B, Avitabile D, Konstandin M H, et al. Asymmetric chromatid segregation in cardiac progenitor cells is enhanced by Pim-1 kinase[J]. Circulation research, 2012, 110(9): 1169-1173.
[16] Huh Y H, King J, Cohen J, et al. SACK-expanded hair follicle stem cells display asymmetric nuclear Lgr5 expression with non-random sister chromatid segregation[J]. Scientific reports, 2011, 1(1): 1-9.

版权说明: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形式的媒体转载和摘编,并且严禁转载至微信以外的平台!
文章首发于科学大院,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科学大院立场。转载请联系cas@cnic.cn

推荐阅读
让细胞“返老还童”的新型“魔法药水” >>
博士生的养虫日常 >>
小麦也会得“癌症”?>>
肿瘤疫苗有多努力?>>
科学大院是中科院官方科普微平台,由中科院科学传播局主办、中国科普博览团队运营,致力于最新科研成果的深度解读、社会热点事件的科学发声。
转载授权、合作、投稿事宜请联系cas@cnic.cn
大院er拍了拍你:不要忘记
点亮这里的 赞和 在看噢~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科学大院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