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剩一只眼睛的他拿了两次诺奖
2022/10/5 21:38:00 科学大院

    

     本篇文章正文共2091字

     预计阅读时间约为6分钟

     作者:余艾柯

     原文刊载于《中国科学报》2014年6月20日第12版

     原标题为《化学“泰斗”夏普莱斯的人生意外》

    

     K. Barry Sharpless教授(左)为今年2022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之一

     (图片来源:rsc.org )

     继因“手性催化氧化反应”获得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后,Sharpless教授凭借在点击化学(click chemistry)研究中做出的卓越贡献,再度获得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但在这样一位在化学奖上“梅开二度”的化学泰斗的背后,还隐藏着这样一起化学事故......

     在化学家的圈子里,实验室安全是个永恒的话题。要说最为著名的一个案例,恐怕就是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化学家巴里·夏普莱斯在一次事故中“失去”了自己的一只眼睛。

     1970年,夏普莱斯在麻省理工学院谋得一份助理教授的职位后不久,便在一次实验中发生了这场不幸。

     按照常理,夏普莱斯总是会在自己的工作台上老老实实戴着防护眼镜。然而当他通过实验室的安全考核后,却开始有些掉以轻心:“经验告诉我,不需要对佩戴防护镜太过在意。”

     一天早上,在实验室熬了一宿的夏普莱斯正准备回家,他回到工作台,去掉防护镜,穿上便装外套向门口走去,转而想起要去看看同事们还在忙些什么。

     当他经过一个一年级研究生的工作台时,这名学生正在用火焰封装一段核磁管。夏普莱斯凑上前去,问他进展如何。这小子答说:“还不错,已经封好了。”

     然而,夏普莱斯发现这位同学封核磁管的方法有点怪异,他接通氮气流在大气压下进行密封,还把核磁管浸在液氮里进行冷却。这是夏普莱斯从未看到过的封装技术。

     很遗憾,事后证明这样的方法的确有误。但谁也想不到,它很快就将酿成祸端。

     夏普莱斯驻足在这位研究生的工作台前,他拿起核磁管对着灯光观察。核磁管迅速结霜,并且当他把霜斑清理干净以便更清楚地看到样品时,发现封装的样品量着实太大。突然间,他看到核磁管中的样品液面迅速下降了几英尺。

     尽管夏普莱斯立马意识到核磁管里面被封装进了冷凝的氧气,并且在手温下气化膨胀,但在核磁管爆炸之前,他已经来不及将其迅速挪开。

     玻璃碎片粉碎了夏普莱斯一只眼睛的眼角膜,穿透了视网膜,并且导致眼球被部分刺破。除此之外,他的脸部皮肤也被割伤了。

     在医院里,夏普莱斯的双眼都被包扎起来,在最初的两个星期里他完全不能行动。疼痛本身就已十分要命,但他内心有着更大的恐惧:他被医生警告说,尽管只是小概率事件,但摘除纱布之后潜在的“交叉感染性炎症”有可能导致双目失明。因为眼睛是包裹在眼腔里的,伤眼的组织细胞一旦进入血液,就有可能导致一种免疫反应,进而使得另外一只原本正常的眼睛同时失明。

     幸运的是,尽管夏普莱斯伤眼的视力再也没能恢复,但能够完整保留另外一只眼睛的视力已经让他喜出望外了。

     夏普莱斯后来将这段经历写成一篇短文,在麻省理工学院的讲座中与大家分享。他说这起事故的教训很明显:在实验室里,任何时候都没有借口不认真佩戴好安全防护镜。

     这场意外并没有影响夏普莱斯的化学生涯,尽管一只眼睛已经失明,但他很快就回到了自己钟爱的实验室。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不同于大多数从事基础研究的学者,夏普莱斯一直对实用化学情有独钟。

     在其科学贡献中最广为人知的,是以夏普莱斯的名字命名的三个化学反应:即催化不对称环氧化反应、二羟基化反应和氨羟化反应。

     2001年,凭借在手性催化氧化反应方面的卓越贡献,夏普莱斯和美国科学家威廉·诺尔斯、日本科学家野依良治一起获得该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诺尔斯与野依良分享诺贝尔化学奖一半的奖金,夏普莱斯获得另一半。

     除了埋头化学,夏普莱斯最喜欢做的事情非钓鱼莫属,这也许与他出生在海边不无关系。

     “海洋太奇妙了,什么东西都有可能从海里冒出来,甚至有怪兽哥斯拉也说不定。”海洋引起了夏普莱斯最初的好奇心。小时候,他总是跑去海边拿着小铲子挖出各种生物。

     这让不少人以为夏普莱斯会走上生物学的研究道路。事实上,他高中毕业后成为了一名医学预科生,在老师的建议下才改道走进化学世界。

     在被斯坦福大学录取后,夏普莱斯一直也没有在物理和化学方面下太多功夫,甚至因为考试不及格,一度以为自己不会被允许进实验室干活,而是要回老家当渔夫了。

     多年后,夏普莱斯庆幸自己作出了正确的选择——从事化学研究。这要归功于导师托马斯·斯宾塞为他打开了一扇研究之门。

     1990年,夏普莱斯转至斯克里普斯研究所,并在此提出“点击化学”的研究概念,这一研究思路已跻身当今最引人注目的化学合成理念。

     生活中,这位泰斗级的化学家有些大大咧咧,甚至显得有那么一点笨手笨脚和孩子气。上台演讲时,他总是喜欢选择最近的距离走上讲台,即便这需要他从两张桌子的缝隙中挤过去,也不会选择预留好的通道。

     近些年,夏普莱斯的身影频频出现在中国,致力于推动化学研究的国际合作。中国的年轻科学家们得以近距离领略这位大师的幽默和睿智。

     在一次受邀来华演讲的间隙,工作人员走进休息室,关切地问仰坐在沙发里的夏普莱斯:“教授,要咖啡还是茶?”这位戴着眼镜的老人家一脸严肃答道:“我想来杯冷饮,啤酒啥的。”

     工作人员有些神色慌张、进退两难。夏普莱斯则展颜一笑,双眼透过镜片狡黠地望着对方,那神情仿佛在说,自己不过是想开个玩笑。工作人员心领神会,微笑着告别了这位平易近人的科学“老顽童”。

    

     版权说明: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形式的媒体转载和摘编,并且严禁转载至微信以外的平台!

     文章转载自《中国科学报》,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科学大院立场。

    

     推荐阅读

     催化有多重要?>>科学家还是灭世者?那些原子弹背后的人>>AI化学家会梦见电子云吗?>>给鸟儿戴护目镜?科学家们吃太饱了?>>

     科学大院是中科院官方科普微平台,由中科院科学传播局主办、中国科普博览团队运营,致力于最新科研成果的深度解读、社会热点事件的科学发声。

     转载授权、合作、投稿事宜请联系cas@cnic.cn

     大院er拍了拍你:不要忘记

     点亮这里的 在看噢~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科学大院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