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不养孩子,这些“父母”居然……
2022/11/28 7:00:00 科学大院

    

     正文共3232字,预计阅读时间约为8分钟

     也可点击本篇推文音频,用耳朵聆听知识~

     “布谷,布谷”……清明前后,田间地头总会传来这样的鸟鸣声,在农民眼中,这是布谷鸟催促自己赶紧投入劳动,播种谷物了。

    

     常见的布谷鸟

     图片来源:Veer图库

     在中国传统观念里,布谷鸟,也就是杜鹃的形象并不差,是一种催促老百姓们忙于农事的“好鸟”,甚至在一些文学作品中,杜鹃的啼叫还被引申出“不如归去”的含义,被文人骚客们用于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

     但在自然界中,不少杜鹃物种的形象并不那么光彩,至少在自己的鸟类同伴眼中,杜鹃可不是什么好东西。

     只管生,不管养的雌杜鹃

     《本草纲目》中有过这样的记载:“鸤鸠不能为巢,居他巢生子”,其中的“鸤鸠”指的就是杜鹃,整句话的意思就是杜鹃不会自己筑巢,而是将卵产在其他鸟类的巢穴中。此外,在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也对杜鹃的这种行为进行了记录。

     在自然界中,这种行为被称为“巢寄生”,指的是某些鸟类会将自己的卵产在其他种类的鸟的巢中,由其他鸟代为孵化或抚养雏鸟的行为,诸如响蜜鴷科、拟鹂科、鸭科、文鸟科中某些种类的鸟,以及杜鹃科的绝大部分鸟类便通过这种行为繁衍后代。

    

     营巢寄生的鸟类在寄主的巢中产卵

     图片来源:wikipedia

     科学家们提出过不少假说来解释杜鹃的巢寄生行为,比如现代观鸟之父吉尔伯特·怀特曾怀疑过杜鹃是否因为自己嗉囊的位置过低,孵卵时会不舒服,才将卵产到其他鸟类的巢穴中。但随后的比较解剖实验表明,杜鹃的嗉囊位置与寄主鸟类并无区别

     那么杜鹃的巢寄生行为又该如何解释呢?

     许多鸟类奉行一夫一妻制,在繁殖周期内生活在一起,并且雌雄双方共同担负筑巢、孵化和喂养雏鸟的职责。但杜鹃并不是这样,杜鹃的雌鸟和雄鸟在交配完成后就会分开,雄鸟并不会负责营巢育雏,而雌鸟自己又没法负担这么重的任务,那就只能将重担“托付”给其他鸟了

    

     芦苇莺正在喂食巢中杜鹃雏鸟

     图片来源:wikipedia

     此外,人们还推测,雌性杜鹃将自己的卵分散产在多个寄主的巢中,可以避免遇到危险时,所有鸟卵都遭到破坏,从而提高后代的成活率;同时亲鸟也会从筑巢、育雏中解放出来,更好地生存和繁衍。

     不过,话说回来,杜鹃一家子是快活了,但对于寄主来说,就是有苦难言了。

     除了动作快,雌性杜鹃还有许多小花招

     作为“只管生,不管养”的典型,每到繁殖季节,雌杜鹃都要上演多场迅雷不及掩耳的“间谍”活动。具体而言,当雌杜鹃发现了寄主鸟类的巢穴之后,就会开始“守株待兔”,等待寄主外出,并在寄主短暂离巢的间隙,快速地溜进寄主的巢穴中,以非常快的速度产下自己的卵,然后赶紧离开。更有甚者,一些杜鹃甚至还会将寄主的卵偷走,并偷偷吃掉,堪称“损鸟利己”的典范。

     虽说“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但是单纯只有速度还是不够的,杜鹃还掌握了许多欺骗寄主的小花招。

     科学家们发现,在普通杜鹃(Cuculus canorus)的一些种群中,存在仅限于雌性的羽毛颜色的多态性,一些雌性个体看起来雀鹰(Accipiter nisus)和红隼(Falco tinnunculus),他们认为这种多态性可能会妨碍寄主识别雌性杜鹃,从而让它们有机可乘。

    

     杜鹃(上)的腹部有类似雀鹰的条纹

     图片来源:wikipedia

     不仅如此,相关研究还发现,雌性普通杜鹃在苇莺的巢里产卵后会模仿雀鹰的鸣叫声来分散苇莺的注意力,苇莺在听到叫声后,会做出警戒反应,将注意力从鸟巢和鸟蛋转移到自身的安危上,雌性杜鹃就会趁此机会,完成自己的产卵大计。

     除了雌性杜鹃的“伪装”,雄性杜鹃也会给雌性打配合,根据记载,雄性大斑凤头鹃 (Clamator glandarius)会引诱寄主离开巢穴,这使得雌性杜鹃可以在产卵时避免被寄主攻击。

    

     大斑凤头鹃

     图片来源:wikipedia

     对于杜鹃来说,成功在寄主的巢穴中产卵只是繁育后代的第一步,在入巢产卵后,怎么让寄主接受自己的卵,则是另一件十分重要的事儿。

     研究表明,杜鹃的寄主通常会排斥外来的卵,为了让寄主安心地替自己养育子女,一些杜鹃会模仿寄主卵的颜色和形状,使得寄主没办法发现自己的巢穴中多了别人家的孩子,比如普通杜鹃就会在寄主的巢穴中产下和寄主很相似的卵。不仅如此,普通杜鹃的卵的形态还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生变化,从而迷惑不同的寄主。

     大家能分辨出来下图中哪个是杜鹃的卵吗?

    

     三者中最右侧偏白色的是杜鹃的卵

     图片来源:science

     当然,并不是所有杜鹃都会通过这种方式来欺骗寄主,还有一些杜鹃另辟蹊径,它们倾向于让自己的鸟卵看起来显得不那么起眼。比如一种叫做Cuculus lucidus的杜鹃就会在寄主的巢穴中产下深褐色的卵,相比于寄主那白色的卵,褐色的杜鹃卵在昏暗的巢穴中显然更不起眼。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

     除了模仿和伪装,一些杜鹃索性选择摆烂,它们不在意寄主是否发现自己的卵,而是选择产下外壳坚固的卵,这让寄主很难破坏或者排斥这些卵。当寄主无法舍弃自己的卵和巢穴时,被迫接受孵化杜鹃的卵也就成为了顺理成章的事儿。

     只能说,杜鹃在不想为后代负责这件事上,真是挖空了心思啊!

     上梁不正下梁歪,杜鹃雏鸟也有自己的诡计

     雌性杜鹃除了在卵的形态和强度上下了功夫之外,它们的卵在很多时候还会比寄主的卵更快地孵化出来。当杜鹃雏鸟啄破蛋壳,从卵中孵化而出,这场巢寄生大戏的下半场便拉开了帷幕。

     就像它们的亲生父母一样,杜鹃的雏鸟也不是什么善茬,这些刚刚孵化的雏鸟用它们的实际行动告诉大家什么是“鸟之初,性本恶”。

     最先孵化的杜鹃雏鸟在还没睁开眼睛的时候,就已经学会了排除异己。如果杜鹃雏鸟孵化时,寄主的鸟蛋还没有孵化,那这些蛋大概率再也不会有机会孵化了,因为杜鹃雏鸟会用翅膀和后背将没有孵化的鸟蛋顶出鸟巢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

     如果此时寄主的后代已经孵化,一些杜鹃物种的雏鸟甚至会仗着自己的块头比较大,直接将寄主的雏鸟也推出巢穴,自己独享“养父母”的所有关爱和照顾。

     但杜鹃雏鸟排除异己的行为也会带来其他问题。一般而言,如果巢中只剩下一只幼鸟,亲鸟很多时候会觉得自己是一个失败的父母,把其他孩子都养死了,就会对自己的努力大失所望,连带着它们带回巢穴的食物也会减少。杜鹃的雏鸟为了获得足够的食物甚至还会模仿寄主雏鸟发出乞食的声音,让养父母误以为巢中还有多只雏鸟在鸣叫,从而带回更多的食物

     在很多时候,普通杜鹃的个头会比自己的养父母大上不少,所以大家有时候会看到一个很违和的情景:一只小个头的鸟类在给一只比自己大很多的雏鸟喂食。这时雏鸟其实已经具备了一些飞行能力,可以离巢,但它们并不打算这样做,一些强壮的杜鹃雏鸟甚至还会啄咬自己的养父母,驱赶它们去为自己寻觅食物

    

     红尾鸲和比自己大许多的杜鹃雏鸟

     图片来源:Veer图库

     看到这,大家或许会认为杜鹃父母的行为十分不负责,但对杜鹃来说,“居他巢生子”很多时候也是一种无奈。成年杜鹃其实并不擅长捕获适合雏鸟进食的昆虫,它们借巢生子或许是为了自己的后代可以得到更好的照顾

     或许,给自己的后代找一个靠谱的养父母也是一种杜鹃父母对孩子的庇护吧……

     参考文献:

     [1] Honza, M., ?icha, V., Procházka, P., & Le?alová, R. (2006). Host nest defense against a color-dimorphic brood parasite: great reed warblers (Acrocephalus arundinaceus) versus common cuckoos (Cuculus canorus). Journal of Ornithology, 147(4), 629-637.

     [2] Davies, N. B. (2011). Cuckoo adaptations: trickery and tuning. Journal of Zoology, 284(1), 1-14.

     [3] Anderson, M. G., Moskát, C., Bán, M., Grim, T., Cassey, P., & Hauber, M. E. (2009). Egg eviction imposes a recoverable cost of virulence in chicks of a brood parasite. PLoS One, 4(11), e7725.

     作者:EVEE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版权说明: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形式的媒体转载和摘编,并且严禁转载至微信以外的平台!

     文章首发于科学大院,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科学大院立场。转载请联系cas@cnic.cn

    

     推荐阅读

     为了孩子的房子,它盯上了你家种的花>>

     剧本都不敢这么写,鸦哥却敢这么演>>

     几根枝条搭个窝,有谁比它会摆烂?>>

     我们驯化了猫,还是猫驯化了我们?>>

     科学大院是中科院官方科普微平台,由中科院科学传播局主办、中国科普博览团队运营,致力于最新科研成果的深度解读、社会热点事件的科学发声。

     转载授权、合作、投稿事宜请联系cas@cnic.cn

     大院er拍了拍你:不要忘记

     点亮这里的 在看噢~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科学大院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