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再好,也别这样聊天
2022/11/2 22:00:00 心理学

    

    

     文 | 吴大大01三毛曾说:

     朋友再亲密,分寸不可差失,自以为熟,结果反生隔离。

     与人交往,亲近固然重要。但,保持一定的社交距离,也必不可少。

     守住自己的边界,尊重对方的边界,恰恰是维系一段长久健康关系的必要条件。

     那么,如何在亲密的同时,又恰如其分的保留边界感呢?

     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就是——

     聊天不逾矩。

     想要久看不厌,相处不累的关系,即便无需“淡如水”,至少也要“管住嘴”。

     因此,关系再好,也千万不要这样聊天。

     02过度抱怨

     前两天在微博看到一个热门话题:“为什么删了最好的朋友?”

     有个高赞回答是:

     感觉自己像个垃圾桶,接收了太多的负能量,撑不住了,太累。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容器”的功能。

     它能承载我们自身的情绪,还能容纳一些他人的委屈抱怨。

     只是,容器的空间是限的。

     适度适量的抱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疏解负面情绪,填补关系的空隙,让彼此产生被需要,被重视的感受。但过度过量的抱怨,却会让人感觉到不适与攻击性。

     正如这句话所说:抱怨是在讲述你不要的东西,而不是你要的东西。

     总是向对方倾倒情绪垃圾,其实是在传达这样的信息:

     你不值得拥有我好的一面;你不值得被我认真对待;

     这种“不配得感”的积累,会消磨一个人的内在自信和力量。

     而且,过度抱怨,也是一种变相控制和索取。

     比如,抱怨方会不自觉地把自己放置于“绝对受害者”的角色当中。

     “你看我这么弱小,可怜,痛苦,别人都对不起我,所以你要爱我,让着我,对我好,为我改变,和我一起谴责伤害我的人。”

     这样的道德绑架,往往会给倾听者带来压力。仿佛不满足对方的需求,自己就是个“坏人”。

     更重要的是,过度抱怨,意味着只关注自己的情绪,没看见对方真实感受。如此一来,彼此自然无法产生深度链接。

     03

     习惯性否定/反驳

     它的具体表现是,无论对方说什么,都要先表达一下否定的态度:“你不对”,“你不能”,“这样不行”......

     哪怕与自己的想法相似相近,也要先辨驳一番,贬低一下。

     总而言之,就是为了否定而否定。

     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我可以,你不可以”,“我行,你不行”,“我对,你不对”的优越感。

     《自卑与超越》中说,每一个看似高人一等的表现背后,其实都藏着自卑。

     习惯性否定他人,有时只是为了找寻心理上的平衡。

     但它却会给关系带来失衡:

     比如,一方的绝对正确,就意味着另一方的绝对错误。

     一次两次被否定,或许会产生困惑、生气、不满的情绪,但是长时间被贬低,很容易让人产生自我怀疑,以及低自尊低价值的负面感受。

     为了躲避这种糟糕的羞耻感,就会下意识的疏远关系。

     再比如,习惯性否定,也意味着防御心理过重,总是害怕别人强过自己,比自己过得好。

     这种竞争心态,更多地是对权利的追求,而不是爱的渴望。

     在关系当中,一旦让敌对、竞争占了上风,那么走向分裂,只是时间问题。

    

     04

     习惯给建议

     这其实是很多人存在的问题。

     比如,当朋友倾诉抱怨时,自己总是忍不给对方些许建议。

     当然,很多时候是出于“为对方考虑”,或是不知道该如何回应。

     于是,“给建议”就成了下意识的反应。

     虽然这种聊天方式很普遍,但它并不可取。为什么?

     第一,即使尽己所能去换位思考,也无法真正做到感同身受。

     就像《杀死一只知更鸟》中说的:你永远不可能真的了解一个人,除非你穿上他的鞋子走来走去。

     所谓的建议,往往是基于自身过往经历的复盘总结。

     要知道,每个人的需求、境遇,性格肯定会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所以,自己的人生经验不一定适用于对方。

     因此,“为了回应给建议”,反而是对关系不够负责的表现。

     第二,倾诉的目的,很多时候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希望得到一些情感支持。

     可以带入一下具体场景。

     比如,当你和朋友吐槽另一半,这也不好,那也不好,哪哪都不好的时候,你希望听到什么?

     劝你离,还是劝你忍?

     解决当下问题的方式,无非就是这两种,但如此“正确”的建议,听起来却让人更堵心,更纠结,更难受了。

     因为现实生活中,做决定并非只需关注对错,还掺杂了太多因素的考量。

     更何况, 你也不是真的“无知”,只是被当下的问题暂时困住,失去了一些安全感和对生活的掌控感罢了。

     你真正需要的,是对方坚定的地说:我一直在,我陪着你,无论你做怎样的决定,我都支持。

     好的关系,更注重感受,而不是对错。

     不随便建议,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恰恰是接纳对方的一种表现。

     05

     附和对方的“自嘲”

     知乎上有一个话题:在人际交往中你悟出过什么道理?

     有人说,别人自嘲的时候,千万别跟着附和,要夸奖。

     深以为然。

     自嘲,其实就是通过自我贬低、自我批判达到某种社交目的的方式。

     有的人是为了自我保护。

     比如那些自尊较低,容易讨好他人的人。

     他们自嘲,是想向对方表示,“我没有威胁,我不会伤害你”,用低姿态换得一点安全感。

     跟着附和,反而会加剧关系的不平等。

     有的人是为了得到肯定。

     他们自嘲,其实是想让对方更加关注自己。

     表面上自我贬低,实则潜台词是:你快反驳我。

     他们并非觉得自己真的不好,只是希望通过他人的夸奖,满足一定的自恋需求。

     因此,别人自嘲可以,但自己可别瞎附和。

     06

     人类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源于缺乏边界感。

     关系再亲密,也要把握好分寸。

     正如蒙克教授所说:

     好的关系是,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对方,也不会强迫对方如同自己一般。

     交往时彼此倾听,认同,尊重对方的独立性。

     无论彼此再亲密,也别忘了这四个字:

     点到为止。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心理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