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节多少儿女像李冰冰:父亲,我想与您和解
2022/6/20 14:04:05 明叔杂谈

01 李冰冰与父亲的故事
在演艺圈,李冰冰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个演员。不久前看到她的一个视频,说的是她和父母关系的变化。她流着泪说:“我这么孝顺,这么爱你们,对你们这么好,我们怎么就有了距离?”
李冰冰回忆道,她小时候成绩不好,父母更看重学习好的妹妹,认为妹妹将来会有出息。同时,她在学校也被老师嘲笑“一双大眼睛咣啷咣啷不知道在想什么”,因此很自卑,走路不自觉地驼背。

她与父亲关系开始变得亲近是在她15岁考上师范时,她爸爸用一根扁担一头挑着打包的行李,一头挑着斥巨资买的樟木箱子,送她去上学。回忆起这一幕,李冰冰很是感动。
后来,机缘巧合,李冰冰又考上了上海戏剧学院,需要花很多钱。可当时她父母一个月工资才400多元,母亲做心脏手术又花了几万块钱,因此经济非常借据。但李冰冰的父亲非常坚定地说:“必须上,砸锅卖铁也要上!”
李冰冰上大学后很快就成了家里的经济支柱,因为可以接广告赚钱,她不但还清了债务,还给母亲做了另一次心脏手术。后来,她妹妹上大学的所有费用和开支也都是她在负担。
孝顺的李冰冰不仅工作十分卖力,借“笨鸟先飞”为名以命相搏,终于成为了一线演员和国际巨星,获得了众多奖项和业界认可。


为此,她耽误了自己的个人婚姻大事,但却没忘孝顺父母。她带着父母环球旅行,走戛纳红毯,教父亲比心,和父亲海边赛跑,与父亲一起上综艺节目,等等。
但随着年龄的增大,40岁以后,父母开始重点关心她的个人大事,频频催婚。几年过去,李冰冰开始是与小鲜肉谈恋爱,不被父母看好,后来与恋人分手再无绯闻,再后来宣布不结婚不生子家产都继承给两个外甥。

这几年中,李冰冰经历着由于多年拼命造成的健康威胁以及家中对其感情发展施加的压力,开始与父母出现了关系上的隔阂,甚至一度为了避免催婚而过年不回家。她与父亲之间也有了较劲,会争个高低对错。慢慢地,她发现与父母之间变得客气了。
后来上节目,李冰冰写了一篇长文,中间这么写道:

这几年跟父亲的关系总是特别紧张,没有其他原因,只是因为爱!因为太爱他们,太操心他们了。
当他们没有按照我的思路和认知去照顾自己时,我们便能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大吵一架,不欢而散。
最后的结果就是我们之间变得尽量少说话。明明很是相互惦念,却偏要选择互相伤害。
……
我要学会退一步。
之后,在我与父亲的关系中,那层表面的张力似乎没有了,但内心却总觉得好像有些禁区不可触碰。
作者:李冰冰这是我从小最信任最无话不谈最爱的父母亲啊,为什么到了这个年纪,人生最珍贵的时候,咋不能好好相处了呢?人都会有离开的一天,如果那一天来了,我能保证我不会后悔吗?
有什么比让他们快乐还更值得争执的呢?
……
我的一个医生朋友说我,你是我见过最孝顺的女儿,你对他们真是太好了,但是孝顺,孝顺,就是既要孝还要顺,而我却只做到了孝没有顺。
……
愿我们在活着的时候能够真的悟到珍惜。愿我们活着的时候都能好好去爱,爱别人、爱自己、爱自己想爱的。”
作者:李冰冰
李冰冰的视频、文章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现实中,有多少儿女像李冰冰这样,期待与父亲和解,期待有更好的方式相处。

02 我们与父亲的关系
每个人都有父亲,都有一个独特的自己与父亲的故事。即使来自于同一个家庭,兄弟姐妹之间与父亲的故事也不相同。
我相信,每个人心中对于父亲的印象、感受、评价以及相处的方式都不一样。

时代和环境不同,每一代人与父亲的关系又有不同。作为与李冰冰同时代的人,相信她的例子具有典型性。
客观上说,像70后、80后包括之前几代人的父母,相对来说,大部分是不懂得如何去爱孩子的。因为他们年轻的时候为了生计苦苦奔波,很少有人去顾及到孩子的心理成长。
可就连父母们自己都是在艰难、困苦、贫穷以及缺爱的环境中成长,他们的心理一辈子都没人关注和理解,又怎么可能苛求他们有能力去照顾到子女的内心呢?
从心理学的角度,心中缺爱的人是没有办法去爱别人的。同时,内心没被关注过的人是没有意识去关注别人的内心的。除非后来经过了专业学习,懂得了自我成长,有了爱和关怀的能力。
这与我们过去所说的父母对子女那种伟大的、奉献的、无私的养育之爱以及子女对父母的赡养、照顾和养老责任是不同的,今天我们所谈到的爱,是从内在心理和精神层面来说的。也就是说,我们的父母是否能在心理层面和精神上与我们有共同的连结。
传统的父母之爱虽然伟大,子女对父母的责任也理所当然,然而,现实中却不乏伤害与被伤害的例子。
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沟通、连结,彼此无话可说、存在隔阂的情况大有所在;父母与子女闹僵关系、越来越疏离的现象也很多;父母插手子女家庭、搞得关系破裂的也不少;子女过于依赖父母,没法长大,始终像个巨婴的也不乏人在;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边界,相互干涉和纠缠的情况也比比皆是……

一切的一切因为什么?因为我们过去的家庭教育从未关注过人的心理和亲子关系建设的重要性,没有思考过什么是真正的爱,不懂得哪种教养方式才能培养出健康的亲子情和隔代亲,不明白我们信仰的教育方式将对孩子的人生以及以后的亲子关系产生怎样的影响。
所以,在时代和经济的限制下,在心理学和科学育儿尚未普及的情况下,我们的父母与我们,尤其是象征着权力的父亲与我们之间,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性格的问题、观念的问题、习惯的问题、利益的问题、偏爱的问题、边界的问题、大小家庭的问题,相处技巧的问题,等等,都交织在越来越复杂的生活中,成为关系的羁绊。
我们可能会出于传统的意识和朴素的孝顺观念,内心深处保留有对父母的感恩和养育之情,有在现实层面为父母做这做那、表达感情的种种行为,然而在不为外人所知的心中,也有着或深或浅的负面情绪,或者有着对完美父母的强烈渴望。
我们渴求父母给到我们无条件的关爱,可真实的父母并不懂得爱的方式,我们甚至无意识地继承了他们的爱的方式,又在我们的下一代中延续爱与伤害的相互纠结模式。
03 最好的可能:和解
不管怎样,现实已经存在,而父母和我们之间不断发生着变化:我们大了,父母老了;我们强了,父母弱了;我们年富力盛,父母年老体衰,面临疾病和生命的威胁。即使是刚强如铁的父亲,也可能在我们面前变得小心翼翼,注意着态度和措辞。

网友的讨论
所以,父亲节来临,李冰冰的问题也是我们所有子女的问题:面临自己所爱的父母,以及父母与自己的关系的变化,在余生里,我们要如何去做一个真正孝顺的人?
什么是真正的孝,什么是正确的顺?在亲密关系里有句话既适合于夫妻,也适合于父母与子女:赢了道理,输了关系。换而言之,亲密关系里从来没有对错。凡事讲对错,不可能有好的亲密关系。(不讲对错并不等于没有是非观念。)

网友的讨论
如果有了纠结的关系,大抵上需要的是和解。与父母和解,与自己和解。
对于绝大多数正常的人来说,为人子女,与父母再大的怨,都抵不过父母的恩。如果人类生命延续中连这点都做不到,恐怕是要断代了——谁愿意再养育后代呢?
所以,无论是传统的过去,还是追究原生家庭的今天,我们都需要秉持一个原则:对父母始终要持有感恩之心。如果对给了我们生命和辛苦养育了我们十几年的父母都不感恩,还指望我们能有更多的人性吗?我们对自己的父母都不感恩,又怎么指望我们的子女将来对我们有感恩之心?
有人说,父母确实有很多问题,父亲或母亲确实伤害了我。如果已是即成事实,如果想改善与父母的关系,需要明白的一点,他们年纪大了,期待他们改变已经很难,最好的办法就是改变我们自己。
改变方法之一是换位思考。比如对父亲。想想亲爱的父亲已经白发苍苍,想想他为我们遮风挡雨一路支持到现在,想想他也是从一个小孩历经磨难成为了沧桑的老人,想想此生他已经费尽了全力、在最大能力范围内陪伴我们到今天。
然后,和父亲谈谈他的人生,体会他的经历和喜怒哀乐,想想他的性格的形成,将一起联系起来之后试想:如果自己是当年的父亲,会成为怎样的人?会怎么做?会做得会比他更好吗?
当我们设身处地地去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时,就会发现,每个人真的很不容易!并且,每个人的缺点和难以接受之处,都有他产生的客观原因以及合理存在的理由,每个人也有他的痛苦、无奈和局限,更有内心深处未被满足的需求和渴望。
作为骨肉相连的子女如果都无法理解和接纳父母,如果活到一把年纪还总是在对父母提出各种过分期待和不切实际的要求,恐怕和解是很难的。
除了换位思考,子女更要与自己的“内在父母”和解。也就是要放下对理想父母的执念,把对亲密关系的渴求放在自己身上,好好爱自己、欣赏自己,不依赖父母,不与父母相互干涉,对自己的事情负责,充分过好自己的一生。
在清楚边界的基础上,我们尽我们的能力爱父亲,爱父母。
人生短暂不过百年,我们的爱深藏于潜意识,子女最可怕的是把时间放在了恨上、怨上,而忘了“子欲养,亲不待”,最后直到父母真正离开,方才后悔没有尽到应有的孝道。

网友的讨论
很多过来人都表达了失去父亲、母亲后的心理。人也大约只有在失去时才更知道珍惜的可贵。
但愿父母都健在人世的子女们,能够正视亲子关系,通过学习和自我改变,换位思考,加强沟通,好好珍惜,最终能改善亲子关系,为父母打造幸福的晚年,为子女创造健康的榜样,最终,我们自己也能过得更为顺心、满意。

李冰冰早年父亲节的祝福
最后,父亲节,想对父亲说:爸爸,我爱您!您在我心里很了不起!感恩您养育了我!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明叔杂谈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