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需要建设性的舆论监督,不需要“网红”发起的舆论审判
2022/8/20 10:17:49 明叔杂谈
一个真正的记者与一个超级“网红”的区别在哪里?一个有良知的记者,在他的职业生涯里,通过明察暗访,收集证据,建立严密的逻辑链,去关注社会中大多数人还没有关注的重大敏感问题,最终通过揭露腐败分子和腐败行为,倒逼一个领域内工作的改善,让中国变得更好,利国利民。很多记者,严守新闻职业道德,不管做了多么重大的报道,但从不借此包装自己,真正做到了“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一个“网红”会做什么?他没有能力,也没有意愿去做深入调查,去建立严密的逻辑链,他会把社会上广为流传的真真假假的信息,拼凑在一起,用最能刺激大众情绪、最能收割流量的方式,去制造热点、爆点,然后让自己出名,让自己和自己身后的人得利。至于他说的是不是事实,他根本不在乎,因为事实和逻辑是为真相服务的,真相是为国家和社会进步服务的,而“网红”只要流量,只要打赏,只要平台给的“激励”,他要的是个人名利双收。“网红”不怕争议,反而天天在网上制造争议,因为争议会让他越来越红。
同样是“批评”,一个有良知的记者和一个做“流量生意”的网红最大的区别在于,有良知的记者,能够通过自己的深入报道,用事实和证据说话,把副部级官员送进监狱,这叫“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而一个“网红”,他可以煽动善良的人们,去攻击一个人、一家企业,但却提供不了任何有意义的信息增量,根本无法让国家有关部门去立案、调查。“网红”最擅长的是发起舆论审判,今天要搞倒这个人,明天要搞臭那个人,但并不会为这个国家创造太多的价值。而且,一个聪明的“网红”,往往对舆论场有着无比敏锐的嗅觉,打谁、捧谁,他心里清楚得很,所以他要做的就是“落井下石”“墙倒众人推”,这样既安全,又能沽名钓誉,稳赚不赔。
如果一个“网红”,三分宣扬“正能量”,七分搞“低级红、高级黑”的东西,他就具有了更大的欺骗性,对国家、对社会的最终伤害就越大。
我一直坚信,头顶三尺有神明,多行不义必自毙。
人到中年,我们必须接受,坏人会在一时一地大行其道,但是,朗朗乾坤之下,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如果我们坚信自己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那就把剩下的全部交给时间。
我们老家有句话:“雪地埋人,久后自明。”
今天,重发一条老文,兼谈新时代的舆论监督,有删节。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
为这样的新华社记者、为这样的新华社点赞
原创 明叔杂谈 明叔杂谈 2021-01-28 13:22
![](/asp/image.asp?m=0&w=gh_6196cbeda5ad&u=https%3a%2f%2fmmbiz.qpic.cn/mmbiz_jpg/o5EFqbBC3BPPEwweC3WZiat1x3JkpHFHskf4hIaeiarYzTaHnD6rD2k2IxciaD5iaQRkiavRDmpo4ibYxKSNopkZbaXw/640?wx_fmt=jpeg)
王文志,公开身份是《经济参考报》首席记者。《经济参考报》是新华社社办报刊,报头是由邓小平同志当年亲自题写的。我自己跟《经济参考报》的同事有过很多交往,曾经也在该报写过专栏文章。
我跟王文志没有直接交往,但多年来,对其为人、写稿钦佩有加。
我列举几个例子,大家就有感知了:
——2013年和2014年,王文志多次举报华润集团董事长宋林(副部级)涉嫌贪腐。到2017年6月1日,宋林因贪污、受贿案,获刑14年,并处罚金人民币400万元。
——2015年,王文志公开实名举报“中彩在线”的贺文隐瞒监管部门,利用职权向自己暗中输送20亿元的利益。2016年,贺文及其妻子被带走调查。
——2020年,王文志报道青海祁连山非法采矿,涉事企业负责人被控制,青海省副省长文国栋主动投案。
一个记者,在短短几年中,能干下这些“大事”,其背后调查、采访、写作的艰辛,其面临内外部种种压力之大、挑战之多,外人难以想象。
但据我所知,这些都只是王文志从事舆论监督报道的“冰山一角”。通过这些代表性事件可以看到,王文志不惧权势,敢于发出正义的声音。更为重要的是,王文志调查、采访、成稿极其扎实和严谨,舆论监督报道所到之处,基本都有明确的“实锤”。
……………
在中国,做舆论监督报道,实际上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我作为一个“局外人”,从王文志、李金红的报道,以及《经济参考报》和新华社上下对记者本人及其报道的支持,看到了一些不一样的迹象。这种迹象的背后,是新华社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党和国家负责、对事情的本质负责、对人民群众负责。
关于中央媒体从事舆论监督,近年来存在一些误区:
第一,有些人认为,舆论监督会影响党和国家的正面形象,与倡导正能量的报道方向与原则不一致;
第二,少数人不愿意“得罪人”,甚至在经济和现实利益面前,搞“有偿新闻”和“有偿不闻”,最后导致中央媒体的地方机构“地方媒体化”,与地方政府的关系从监督和协调并存,转变为只有协调、没有监督,这不仅有损中央媒体的声誉,也有违中央对这些媒体机构的定位;
第三,有些人认为,对于问题,只需要通过内部报道反馈就可以了,不需要通过公开报道来“炒作”。
我认为,上述三个观点都有失偏颇。
首先,在新闻战线,我们必须坚持正能量、主旋律的基调不变。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央媒体不能关注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阴暗面。恰恰相反,对假丑恶的揭露,实际上有利于提高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和公信力,实际上有利于推动各种现实问题和矛盾的化解。这从各方面来说,都是一件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客观、理性、扎实的舆论监督,也是一种正能量,因为它会让人民群众看到党和政府直面问题、解决问题的诚意和自信,也会让人民群众更加拥护党和政府的各项政策。
其次,中央媒体在中国国家治理体系中有着非常特殊的定位,以新华社来说,多年以来一直流行一个说法,那就是要做党和国家的“耳目喉舌”。这就意味着,新华社不仅要传递主流声音、唱响主旋律和正能量,也要做到“耳聪目明”,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再利用中央媒体的影响力,推动全社会关注这些问题,最终解决这些问题。
最后,内部报道和公开报道并不矛盾。通过内部报道,可以让有关方面充分了解事实真相,为党和国家的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但公开报道对于回应人民群众的关切、凝聚全社会对于某些问题的关注和解决,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网络媒体发达的今天,公开报道的重要性有增无减,对于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现实问题、增进人民群众与党和政府之间的理解与信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新时代搞好舆论监督报道,必须坚持两个原则;
第一,坚持大局观。记者和媒体都要认识到,舆论监督从本质上来说,不是为了“沽名钓誉”,而是要为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其出发点是为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中国的方方面面变得更好。所以,舆论监督不能走煽动公众情绪的路数,更不能因为舆论监督,激化人民群众与党和政府之间的矛盾。舆论监督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建设性的原则,其根本目的是帮助党和政府完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增进人民群众与党和政府之间的信任与理解。
第二,坚持实事求是。舆论监督,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也常常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记者的调查一定要深入,采访一定要周全,成稿一定要慎重,落笔成文,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符号,都要能经受得起事实与逻辑的考验。只有坚持实事求是,不冲动、不冒进,平实、理性、客观的舆论监督报道,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希望有关方面,对新华社这样的中央级媒体在舆论监督报道方面,多一些指导,多一些信任,多一些包容,因为大家的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让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好,让人民群众与党和政府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好。
对于所有被监督的对象,也要有一种大局观,存在问题并不可怕,一味护短、不能有错就改,才是真正可怕的东西。对于任何一个实事求是的人来说,通过舆论监督发现自身问题,然后去不断改进,这是一件好事,所以古人才说“闻过则喜”。
今天的中国,总体上政通人和。从官方到民间,对国家的前途充满信心。但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问题、没有短板,“矛盾是永恒存在的”。户枢不蠹、流水不腐,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舆论监督有利于全社会自我更新和进化,从而保持“不腐”、“不蠹”的状态,这跟华为所说的“避免熵增”其实是一个道理。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明叔杂谈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