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是怎么开学的?
2022/9/1 10:02:02 明叔杂谈
100岁的杨振宁先生最近公开一次露面,是在《给孩子们的大师讲堂》第100集节目中,为青少年讲述那段他在西南联大求学的经历。
1938年秋,16岁的杨振宁,在西南联合大学开学了。几十年后,他依然清楚地记得,他的学号是“联580”。
当时,距离标志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卢沟桥事变”,只有一年多一点的时间。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继而北平沦陷,然后是华北多地沦陷。
父亲杨武之在清华大学任教,那几年杨振宁身在北平,跟邓稼先是儿时的好友。
在动荡的时局中,杨武之跟着清华大学的师生一路南迁,历经千辛万苦,来到了云南昆明。
在昆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共同组成了中国现代史上最神奇的一所大学——西南联合大学。
西南联大仅仅存在了八年,具体时间是从1937年11月1日到1946年7月31日,但它却称得上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最特殊的一所大学。
有人统计,在这八年里,从西南联大走出去的学生,最后出了174名院士。
人才济济,群星闪耀。
杨振宁在西南联大开学前,经历了人生中一段非常艰难的旅程。
1938年早些时候,他跟随母亲及弟妹一家,从安徽老家出发,经广州、香港和越南河内,历经千辛万苦才抵达昆明,与时任西南联大数学系主任的父亲团聚。
在当年的统一招生考试中,以高二学历参加考试的杨振宁,最终取得第二名的好成绩,被西南联大录取。
当时的杨振宁,只有16岁,是全班年龄最小的学生。
从1938年到1942年,杨振宁在西南联大完成了本科学业,他的本科论文导师是有着“中国物理学之父”之称的吴大猷教授。
本科毕业后,杨振宁考入西南联大研究院理科研究所物理学部读研究生,师从王竹溪教授。
从西南联大毕业后,1945年,杨振宁前往美国留学,后获得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
在接下来的十几年中,杨振宁身在美国,在教学和研究方面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
在1956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共同发表论文,推翻了物理学的中心信息之一——宇称守恒基本粒子和它们的镜像的表现是完全相同的。
在接下来的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因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是华人第一次获得诺贝尔奖。
同时,这也是诺贝尔奖创立以来,研究成果发表后,当事人在最短时间内获奖的例子。
在2000年,人类刚刚进入一个新的千年,这一年,英国《自然》杂志评选了人类在刚刚过去的一个千年里出现的最伟大物理学家,全世界只有20人上榜,杨振宁名列第18位。
杨振宁上榜,有两个特别的含义:第一,他是这个榜单里唯一一个尚在世的物理学家;第二,他是唯一的一个华人。
翻看这个榜单,一个个熟悉的名字映入眼帘,如雷贯耳:牛顿、爱因斯坦、麦克斯韦、薛定谔、波尔、海森堡……
几十年来,在很多场合,杨振宁都会回忆自己在西南联大的那段求学岁月。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杨振宁在西南联大的开学,是他一生学术成就的起点。
就如杨振宁今天在《大师讲堂》对青少年说的:“我一生最重要的三分之二文章是在对称方面,三分之一在统计力学。”而这两领域,把杨振宁“领进门”的,都是他在西南联大的老师,一个是吴大猷,另一个是王竹溪。
稍微对中国近现代史有点了解的人都会对西南联大格外关注,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西南联大都是一种“现象级存在”。
从物质上来说,西南联大校舍简陋,师生生活清苦。更艰难的是,在那段特殊的日子里,师生们一边上课,一边还要躲避时时前来轰炸的日本飞机。
但是,从精神上来说,西南联大又是一个无比“富饶”的地方,那是一个真正的大师云集之所在。
西南联大常委会有三人,就是北大、清华、南开的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
翻看西南联大的教授名单,只能用“群星闪耀、大师辈出”来形容:
中国文学系的教授有朱自清、胡适、闻一多等人;
外国语文学系的教授有叶公超、钱钟书、朱光潜等人;
历史学系的教授有陈寅恪、钱穆、傅斯年等人;
哲学心理学系的教授有汤用彤、冯友兰、金岳霖等人;
在杨振宁所在的物理系,教授除了吴大猷、王竹溪,还有吴有训、叶企孙、周培源等人;……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能有幸在这样的一所大学里开学,简直是一种“享受”。
一批批学生,耳濡目染,在名师的指导之下,成长为高徒。
因此,后来西南联大走出那么多杰出校友,也并不令人奇怪。
除西南联大师生们的学术成就外,他们的家国情怀,同样令人关注。
在那段战火纷飞的特殊岁月里,无论物质条件多么艰苦,所有的西南联大师生都坚持做到了“弦歌不辍”。
在我们这个民族最危难、最看不到希望的日子里,他们始终坚信:“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这是支撑中华民族最终迎来抗战胜利的最宝贵精神力量。
在杨振宁荡气回肠的一生中,中华文化独有的家国情怀总是不断闪现其中。
一般人只知道杨振宁在物理学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但实际上,杨振宁在上世纪70年代促进中美人文交流、推动大批海外华人优秀学者归国报效祖国、振兴中国教育与科研等方面,甚至是在促进在美华人团结、在保钓运动中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杨振宁一直以接受中国文化的熏陶为自豪,他在接受诺贝尔奖时曾说:“我深深察觉到一桩事实:在广义上说,我是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产物……我愿意说我既以我的中国传统为骄傲,同样的,我又专心致于现代科学。”
多年来,杨振宁还推动了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南开大学理论物理研究室和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的成立,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奔走、捐资、筹款,做出了重大贡献。
追根溯源,这一切,都跟杨振宁的家教和他在西南联大所经受的熏陶息息相关。
今天,全中国的中小学孩子们,又一次开学了。
对于所有的家长来说,此时此刻,我们不妨停下脚步,问一问自己:“我们到底希望我们的孩子在开学之后,要学到什么?在他们长大后,希望他们做什么?”
今天的世界,科技革命日新月异,中国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依然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付出艰苦卓越的努力。
特别是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中国急迫地需要在重大基础理论和关键应用方面取得突破,一举解决美国对中国的“卡脖子”压力。
在我看来,今天的孩子们,每一次开学,都要记住,“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永不过时。
除了学习知识,更要不忘初心,今天的中国,要在一个动荡与变革交织的世界里突围,需要一大批既有科学知识,又有爱国情怀的中国人不断努力。
今天的孩子们,已经不用再像杨振宁他们那一代人那样,在极其简陋的教室里上课,但今天的孩子们,也不太容易能一下子高密度地接触到那么多优秀的大师。
幸运的是,我们有互联网,我们有《给孩子们的大师讲堂》这样优质的青少年节目。
对于这个节目,我在之前的文章里已经介绍过了。这是一档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携手腾讯打造的青少年公益项目,邀请科学技术、卫生健康、历史文化、美学艺术、体育运动等各领域的名人名家,来为青少年讲科学故事,谈艺术文化,分享成长经历。
很多家长看到我之前的文章后都很感兴趣,问在哪里可以看到,其实,大家只要在微信、视频号或腾讯视频内搜索“给孩子们的大师讲堂”,就可以看到相关内容。
在这个开学季,我强烈推荐家长和孩子们一起看看《给孩子们的大师讲堂》,就从杨振宁“主讲”的这第100集开始。最新上线的这6集内容,除了杨振宁,还有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希季、电影《让子弹飞》的原著——《夜谭十记》作者马识途、破解中国高铁轨道焊接难题的焊接工程专家潘际銮、“诗译英法第一人”翻译家许渊冲、《呼啸山庄》等文学著作翻译家杨苡几位泰斗的求学故事。
六位百岁泰斗级大师以自己的亲身求学经历和感悟,鼓励孩子们在新的学期树立远大志向,扎实用功,增长知识,开阔眼界。
《给孩子们的大师讲堂》自去年9月1日开播至今,一年时间已经制作和收录了55位名人名家、100集讲堂内容,累计播放量近5000万,成为助力青少年成长的标杆项目。
通过这个节目,孩子们能跟随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了解东方红一号、神舟五号上天的故事,跟随“嫦娥之父”欧阳自远了解月球的秘密;跟随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刘曙光领略大运河、长城、敦煌等传统文化的魅力;跟随女子国际象棋世界冠军谢军领悟棋局背后行为处事的道理,跟随中国武术研究院专家吴彬学习传统武术,了解体育精神…
《大师讲堂》涉及的多领域知识和故事,可以帮助青少年拓宽知识储备,发现自身兴趣,培养学习自主性,为今后成长积蓄不同侧面的力量。这些大师身上的精神,也会潜移默化影响孩子们价值观的养成。
开学意味着一个新学期的开始,也意味着孩子们又长大了一些。
“少年强,则中国强。”
期待所有的孩子,在这个开学季,都能仰望大师、缅怀先烈,在无数先辈的功绩和付出中,发现学习的真正意义,理解读书、做学问的终极价值。
1971年,已经功成名就的杨振宁正计划回国,在回国前一天,他收到了小学同学、西南联大校友邓稼先的一封信,在这封信的结尾处,邓稼先写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当时的杨振宁和邓稼先天各一方,已经阔别了二十多年。
时光荏苒,2003年,杨振宁决定回国定居,全身心投入中国的教育和科研事业。
2022年,100岁的杨振宁再次回忆起邓稼先写给他的那封信。
他说:“稼先,我懂你‘共同途’的意思,我可以很自信地跟你说,我这以后五十年是符合你‘共同途’的嘱望,我相信你也会满意的。”
两个儿时的好友,此时已经天人永隔。
杨振宁说这话时,邓稼先已经去世了36年。
杨振宁还曾经说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摄制《邓稼先传》,他要向导演建议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为背景音乐,“那是我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
“中国男儿,中国男儿,
要将只手撑天空。
长江大河,亚洲之东,峨峨昆仑,
古今多少奇丈夫,
碎首黄尘,燕然勒功,至今热血犹殷红。”
就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开学后刚刚步入初二的儿子跑过来说:“爸,这首歌我知道,我们课本上有!”
这一刻,让我既感动,又欣慰。
杨振宁、邓稼先,以及无数比他们早或比他们晚的中国人,自强不息,到最后都是为了同一个“同途”。
这个“同途”,就是周恩来少年时立下的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个“同途”,也是当下中国人的共同梦想——“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
我希望今天的青少年,也能发奋当下,与他们“同途”共事。
————————————
P.S.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以跟孩子们一起看《给孩子们的大师讲堂》。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明叔杂谈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