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疫,让我们一起直面这10个敏感问题
2022/10/13 13:37:22 明叔杂谈

    

     这几天,《人民日报》接连发表作者为“仲音”的评论文章,就中国抗疫政策导向发出了最明确的声音:

     “躺平”不可取,“躺赢”不可能

     “动态清零”可持续而且必须坚持

     增强对当前疫情防控政策的信心和耐心

     当前,国内部分地区疫情有所反复,而且,在疫情进入第三个年头后,大家很容易产生疲惫、烦躁、焦虑和逆反心理。

     一些人认为,坚持“动态清零”,加上有些地方层层加码,产生了很多“次生灾害”,因此,“动态清零”成本太大,不可持续。

     还有一些人觉得,目前坚持“动态清零”,是为了迎接二十大,在这次重要的会议结束后,中国的抗疫政策将出现大的调整。

     《人民日报》的三篇评论文章,在近期有些混乱的舆论场中,发出了权威、明确的声音,有利于中国社会继续团结一致、齐心抗疫。

     但也有很多人觉得,如果有更多科学依据来证明“动态清零”的正确性,效果会更好;如果能更好地解决层层加码问题,会让“动态清零”政策得到更多人的支持。

     我曾经写过多篇有关中国抗疫政策的文章,我的核心观点就是,“综合来看,中国实施‘动态清零’政策,依然是全世界成本最低、收益最大的防疫政策”。

     也许中国的抗疫政策,就某个个体、某个企业、某个行业来说,不一定是最优解,但放在中国全社会的角度,“动态清零”依然是全局最优解。

     这个结论与一些人的“直觉”和实际体验并不一致,今天,我就再次从事实和逻辑出发,就中国抗疫政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给出自己分析。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1)“大家都在说,奥密克戎变异毒株相较于之前的新冠病毒,致病性已经大大减弱,为什么中国还要花这么大的力气搞‘动态清零’”?

     奥密克戎的传染性极强,但致病性大大降低,这是事实。

     但是,一种病毒、一种传染病,给社会带来的危害程度,不仅要看其个体的死亡率,更要看人群总体死亡率,而后者跟传染性密切相关。

     奥密克戎的特性就是,个体死亡率很低,绝大多数年轻、健康人群即便被感染,也能较快康复,但对于高龄、有基础疾病等脆弱人群,依然有很大的风险。

     我们以数据说话。

     很多人都在说奥密克戎不可怕,但是,如果你问他,今年迄今为止,美国因为新冠死亡了多少人,他大概率回答不出来。

     我来告诉大家,从2022年年初到9月下旬,美国因为新冠死亡的人数高达22.5万人。

     下图是美国广播公司(ABC)9月22日的报道,该报道明确指出,截至当时,2022年美国因为新冠死亡的人数已经接近22.5万人。

    

     很多人都在说,奥密克戎不过是一个大号的流感,有什么可怕的?

     但是,说这些话的人,知道过去十几年美国每年因为流感死亡多少人吗?

     下图是维基百科统计的从2010年以来,美国每个流感季估计的死亡人数。2017到2018年流感季死亡人数最多,但也只有5.2万人。

     换句话说,今年前9个月不到,美国因为新冠死亡的人数,已经是过去十几年美国最严重流感季死亡人数的4.3倍。

    

     这还是在疫情已经持续了近三年,美国大批老弱病残理论上已经死亡的情况下获得的数据。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没有因为新冠而出现大量死亡病例的国家来说,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均医疗资源远比美国差的国家来说,如果现在就选择跟美国一样“躺平”,从最基本的常识和逻辑出发,中国的死亡率绝对不会低于美国。

     考虑到中国的人口规模是美国的4.2倍,用最粗略的估计也可以算出,按照美国的死亡率计算,如果中国选择“躺平”,今年前九个月,中国因为新冠死亡的人数有可能高达94.5万人。

     我知道,这不是最精确的统计数据,但这至少可以给我们一个直观的感受。

     每一个要求现在取消“动态清零”的人,都可以问问自己,如果今年前九个月,中国因为新冠死亡94.5万人的话,你觉得,哪些老弱病残该死?这里面会不会有你家的老人?如果中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因为新冠死亡94.5万人,国内的民众会作何反应?国内外的“恨国党”、敌对势力,会怎么大做文章?

     正因如此,我才反复说,尽管奥密克戎对于个体的致病性大大降低,但由于其传染性太强了,加上它对高龄、有基础疾病的人仍有很大的风险,所以,如果任由这个病毒肆虐,中国社会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大量死亡病例,这是中国民众不能接受的结果,这也是中国执政党和政府不可接受的结果。

     2)“其他国家都放开了,就只有中国还在坚持,难道其他国家的政府和老百姓都是傻子吗?”

     首先,我们必须搞清楚,即便是美国,也没有彻底“躺平”。美国总统拜登仍然天天做核酸,所有近距离接触拜登的人,也依然要天天做核酸。

     包括美国在内,很多国家和地区,只是大幅放宽了出入境的限制,以及对正常生产、生活的严格限制,但不等于已经取消了所有防疫措施,更没有宣布,疫情已经结束了,一切都可以恢复正常了。

     世界卫生组织也一直在说,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等,这些防疫措施依然应该保持。

     那么,为什么很多国家都已经不再坚持了呢?

     第一,有些国家根本没有能力做到“动态清零”,只能选择“躺平”。要像中国这样做到“动态清零”,必须有一个组织严密、执行力非常强的政府,而且全社会要具备很强的组织和动员能力。放眼全世界,除了中国,几乎没有其他国家可以做到这一点。而且,像美国、英国这样一开始就没有很好地控制住疫情的国家,要想做到“动态清零”,除非全国静默两周、四周,甚至更长的时间,这对于他们来说根本无法想象。

     第二,这些国家的政治体制决定了,他们的政府根本不可能为了科学防疫,就抵挡住那么多人要求放开的呼声。新冠病毒对不同人群带来的风险差别非常大,尤其是到了奥密克戎流行阶段,往往就是“年轻人在歌唱、老年人在死亡”。年轻人选票多、投票意愿强烈、意见表达充分,这是任何一个西方国家都无法抵御的一种政治压力。只有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才可以说,中国抗疫,“一个都不能少”。

     如果因为其他国家做不到、做不好,我们就对自己做得到、做得好的地方表示怀疑,这是一种极度缺乏自信的表现。

     美国人穷兵黩武,我们难道也要学习它吗?

     美国将大麻合法化,毒品泛滥,枪支泛滥……我们也要学习它吗?

     判断一个政策是否合理,还是要从政策本身的科学性及其产生的实际效果出发,而不是随便用一句“别人都放开了,为什么中国还要坚持”来硬拗。

     大家还要记住一点,防疫政策没有回头路,如果中国在条件不成熟的时候选择贸然放开,一旦出现大规模疫情,情况将不可逆转、不可收拾。

     选择“躺平”之后,就再也没有后悔药可吃了。

     3)“新冠病毒不可能消亡,人类必须学会跟病毒共存?”

     新冠病毒经过变异,逃脱人体免疫的能力实在是太强了。

     实事求是地讲,现在要彻底消灭病毒,几乎不可能。尤其是世界上还有这么多国家病毒在肆虐,对于中国来说,外防输入的压力实在是太大了。

     但是,中国从来也没有说要彻底消灭新冠病毒,所谓的“动态清零”,并不是说不允许病毒存在、不允许疫情发生,而是说要通过常态化防控,尽可能让将零星出现的病例尽早控制住,从而守住不爆发大规模疫情的底线。

     4)“疫情已经三年了,这么防下去,到底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

     新冠疫情已经持续了三年,确实让每个人都感到很疲惫,也很焦虑。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疫情早点结束,但是,终结疫情的途径只有三个:

     第一,病毒变异之后,致病性继续减弱,最后造成的全社会死亡率不高于流感太多,这个时候就可以彻底放开了;

     第二,可以大规模生产、价格不贵且可以口服的特效药问世。目前国内外针对新冠治疗的药物有不少,但都不符合这几个条件,要么价格太贵,要么生产不容易,要么没有办法做到让患者可以在家中自行口服。当人类研制出类似磷酸奥司他韦针对甲流、乙流的那种特效口服药之后,我们就可以彻底放开了;

     第三,国内外研制出更高效的单价或者多价新冠疫苗,不仅可以减轻感染后的症状,还可以真正让接种人群避免被感染。

     目前看,这三个条件都不太具备,所以,我们不能产生一种虚假的希望。

     现在最关键的问题是:“如果疫情制造了一种新常态,我们每一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企业、每一个组织、每一个单位,该如何在这种新常态下继续工作、生活,或者保持正常运转?”

     关键还是要做好常态化防控,尽可能早地发现感染者,切断感染链条,避免出现大规模社区传播。通过早检测、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尽量不要走到静默、封城那一步。因为到了那个时候,无论如何,防疫的成本都不会低。

     反之,只要不出现大规模疫情,即便是全国范围内小规模疫情无法根除,但对于大多数地区、大多数人来说,可以正常上学、工作、就医、外出就餐、聚会、区域内旅游、看电影、逛商场、逛公园……这就已经很不错了。

     还是那句话,疫情已经制造了一种新常态,我们必须学会在这种新常态下工作、生活。

     5)二十大后,疫情防控会不会放松?

     从常识出发,中国目前实施的“动态清零”政策,是基于科学做出的,并不是基于某个重大节点做出的。

     因此,放松管控的条件应该是基于科学得出,而不是看某个节点。

     6)“中国坚持‘动态清零’,是不是就是为了要证明中国制度的优越性?”

     肯定不是。

     “动态清零”是有很大的代价的,各方面都已经面临了很大的压力。如果真的有一种办法,可以安全地放开,那党和政府何乐而不为呢?

     现在不能放开,是从科学的角度讲真的不能放开,放开就要面临大规模死亡的局面。

     中国抗疫,从来都不是为了什么“面子工程”,更不是为了要向外国人证明什么。中国制度的优越性是在为最广大人民服务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不是靠作秀作出来的,也没有必要刻意去向外国人去证明这一点。

     用“动态清零”这么大的代价,去证明中国制度的优越性,这样的想象缺乏事实依据,非常荒谬。

     7)“中国坚持‘动态清零’,是不是因为防疫政策被‘防疫经济’的受益者绑架了?”

     答案还是:肯定不是。

     中国是一个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现阶段没有任何一个利益集团可以绑架中国的重大决策,那些核酸检测机构等,更没有能力来左右中国的防疫政策。

     还是那句话,中国的防疫政策是基于科学做出的,而不是基于维护某些人的个人利益做出的。

     8)“我不反对‘动态清零’,但我反对层层加码。”

     这句话肯定是对的,但是,什么叫“层层加码”?

     很多人对此没有共识。举个例子,我一个同学开公司,有几个员工出差期间在高速服务区上厕所,后来发现一个阳性病例也到过这个服务区。当地防疫人员要求我同学公司的这几个员工必须集中隔离,跟这些员工住在一起的人,需要居家隔离。

     这个到底属不属于“层层加码”?

     现在奥密克戎传染性很强,在北京就出现过一个感染者三次使用公测,最后导致近40人感染的情况。所以,看起来,对于可能与确诊患者使用了同一公厕的人进行隔离是有必要的。

     我8月下旬从武汉东西湖区回来,我回来后当地出现了感染者,防疫人员要求我居家隔离7天,我当时很不理解,因为我的北京健康宝是正常的,返京后的连续几次核酸结果也是正常的,而且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我跟武汉东西湖区的感染者有时空交集。

     对于这样的情况,就需要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了。

     要解决层层加码这个问题,只有一个办法:各地的防疫政策必须听防疫专家的,不能听外行人的。而且,防疫专家要多发声、多写文章、多接受采访、多答疑,要真正告诉大家,什么是科学防疫,什么是层层加码。然后,如果出现层层加码,要在民众投诉和反馈后及时予以纠正。换句话说,我们各地的防疫标准一定要统一,要具有可操作性,要让防疫人员和民众同时了解,并尽可能达成共识。

     只有这样,才能让全社会在最大范围内接受和理解现行的防疫政策。

     9)“防疫造成的经济损失怎么办?”

     有人说,现在全国那么多地方常态化做核酸,一年要花多少钱?很多地方财政已经入不敷出了,还要花这么多钱做核酸,值得吗?

     这个问题并不复杂,关键是,如果不做核酸,疫情防得住吗?如果防不住,疫情扩散,最后造成的成本和代价是多少?是不是要远远高于做核酸的成本?

     还是以美国为例,先不谈美国已经因为新冠死亡了约106万人,因为人的生命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先说说“长新冠”导致的经济损失吧。

     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卡特勒的一项研究显示,估计约有350万美国人因“长新冠”失业,造成的五年薪资损失约为1万亿美元,相当于每年约2000亿美元。

     其他类似的研究还有很多,“躺平”绝对不是没有代价的,可能比“动态清零”的代价还要大很多。

     10)“疫情持续,中国全社会到底该如何共渡难关?”

     这几天,有很多朋友给我留言,反馈他们在疫情当中面临的困难。

     我相信,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是支持“动态清零”的,但是,疫情给他们带来的冲击和损失也是显而易见的。

     要想“动态清零”可持续,我们必须想办法给那些受到疫情冲击的个人、企业和群体以足够的扶持、帮助和理解。

     有一个朋友告诉我,她是一个生活在某直辖市的三岁孩子的妈妈,她本人在大学工作,她先生在附近一个省会城市做公务员。疫情期间,她不能离开当地,否则回来就要隔离,因为校园防疫规定非常严格,而她的先生更是长期以来被单位明确要求不要离市。他们两口子本来乘坐高铁一个小时就能见面,现在完全互相隔绝。孩子出生后,见到父亲的时间非常少。

     她跟我说这些的时候,没有抱怨,没有指责,还反复说,跟那些在疫情中生意做不下去、失业、没有工资的人相比,她的困难算不上什么,她只是觉得疫情一直这么持续下去,真的“好难”。

     我相信,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我上面提到的那个同学,他公司四个技术人员被隔离(7+3),一个月工资损失四万多,他可以承受,但现有的订单没法做了,至少损失十几万,他也觉得“很难”。

     我们都是生活在真实世界中的人,我们都是普通人,对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当然都能感同身受。

     从科学、常识和逻辑出发,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肯定都是支持“动态防疫”的。

     接下来,要真正让“动态防疫”可持续,要想办法让防疫政策更精准、更科学、更细致、更人性化。

     每个人因为受疫情冲击的程度不一样,每一个人面临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挑战不一样,当疫情制造了一种新常态后,我们该怎么发挥我们这个社会自古以来就有的守望相助、共克时艰的精神,彼此帮助,共渡这个难关?

     在坚持“动态清零”的前提下,每一个地区、每一个城市、每一个社区、每一家企业、每一个单位、每一个组织,如何在不造成疫情扩散风险的情况下,让我们的政策、规定、要求和服务更加细致、更加人性化?让防疫措施对每一个个体的影响真的可以做到最小化?

     这是接下来有关部门、专家和媒体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明叔杂谈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