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疫情的一些不成熟思考
2022/11/6 19:34:28 明叔杂谈

1)最近,网络上关于防疫政策的讨论非常多,清零与放开的争论非常激烈,甚至可以说是疫情爆发以来争论最激烈的时候,大家的意见也非常割裂。
2)实事求是地说,当前防疫政策的出发点是好的,并且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功。它在很多国家因为疫情出现大面积人员病亡的情况下,将中国的新冠死亡病例一直控制在相对非常低的水平。它也使中国在较快控制住疫情后,经济和民众生活较快复苏,避免了其他国家那种因为疫情出现严重经济衰退的局面。这一点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容抹杀的。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随着新冠病毒变异毒株对个体的致病性越来越低、传染性越来越强,当一些地方“层层加码、过度防疫”屡禁不止,疫情久拖不止时,当前防疫政策面临的挑战和压力也是空前的,而且后续可能会更大。
3)要把当前防疫政策落实好,关键在于“科学防疫、精准防疫、有效防疫”。只有努力将防疫措施对经济和民众生活带来的影响降至最低时,这一政策才会得到民众的支持,才可持续。否则,后续积累的矛盾和问题会不断增多,最坏的局面可能是,一系列恶性事件反复冲击民众与各地政府之间的信任,甚至是冲击中国社会的大局稳定。由于各地官员认识水平参差不齐、工作能力有好有坏,加上各地民众本身对防疫政策的理解和支持也不一样,近期全国较大面积出现的“层层加码、过度防疫”问题,已经构成了对当前防疫政策的最大考验。
4)在继续坚持当前防疫政策的同时,是否有必要从底线思维出发,做一些极端的假设,并尽早考虑对策?比如,如果民众对防疫措施的不理解、不支持不断累积,我们该怎么办?如果“层层加码、过度防疫”问题一直解决不好,引发较为严重的社会对立,甚至是冲突,我们该怎么办?如果零星的疫情反复爆发,防疫措施的经济和社会成本大到不可承受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
5)现阶段无论是选择继续严格防疫,还是适当放开,都有很大的成本。关键是,无论我们最终选择哪种防疫政策,都要努力避免社会撕裂,并尽可能形成一定的社会共识。只有这样,全社会才能形成一种较好的“共担成本、共克时艰”的心理基础。
6)现在呼吁放开的人,尤其要了解放开的成本,并且要真正思考,如果放开的代价摆在我们的面前,我们是否可以坦然接受?
7)放开的成本到底有多大?我们可以就病毒造成的死亡病例,做一个粗略的估算。过去大半年,美国每日新增死亡病例的七天均值基本保持在400到500人之间。换句话说,即便是奥密克戎的致病性较低,美国延续当前的防疫政策,每年也会因为新冠死亡14.6万到18.3万人。
尽管等比例放大是一个非常粗糙,也不是很科学的做法,但它依然多少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参考。
中国的人口是美国的4.2倍,不考虑其他各种复杂的因素,包括人均医疗资源的差异、病毒传播范围的差异等,等比例放大后,中国如果采用美国的防疫措施,即便到了疫情比较稳定的时候,每天的死亡病例也将高达1800人到2100人,这其中主要是高龄、有基础疾病或免疫力较差的人群。中国每年因为新冠死亡的人数将在65.7万到76.7万人之间。从其他国家和地区看,放开初期,死亡病例会偏高。对于中国来说,在放开初期,单日死亡病例有可能超过5000,甚至是1万。如果疫情以这种烈度持续一年半到三年,中国总死亡病例将会在98.6万到230万之间。
我反复说明,上述估计非常粗糙,非常期待有关专家可以就这些极端情况做一些更科学、更准确的预估,便于大家理解放开后的成本和代价到底是什么。
对于这样的人员死亡代价,那些呼吁放开的人,是否能够接受?一个基本常识是,我们不能一边呼吁放开,一边连放开后的代价这个基本问题都没有概念。
8)现阶段,有两件工作非常重要,当然有关方面也可能已经在做了。第一,要继续加强对病毒本身的研究,特别是要搞清楚它对不同人群的威胁程度,以及传染性。这是建立各种预测模型、提前准备对策的基础。第二,要对其他国家和地区放开后的疫情发展趋势加强研究,特别是要多参考香港、台湾的情况。感染数在无症状感染者不断增加、不进行全员核酸的情况下,意义已经不大,但死亡数据依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特别是病毒对于不同人群带来的死亡风险数据,非常有参考价值。
9)从底线思维出发,疫情之下,有三个行业必须进行充分的压力测试:一是医疗行业,无论如何都要避免医疗资源挤兑,确保医疗体系始终可以正常运转,确保危重病人可以得到及时救治;二是制造业,要避免高感染人数造成停工、停产,不能让疫情对中国经济带来致命打击;三是教育行业,这直接影响千家万户的感受。
10)如果能把“科学防疫、精准防疫、有效防疫”落到实处,让防疫对经济和民众生活带来的成本处在较低水平,当前的防疫政策就是可以持续的,也是综合成本最低的;而如果一直无法解决“层层加码、过度防疫”的问题,同时疫情又久拖不止,导致防疫的综合成本不断变大,特别是如果导致民众与政府之间的对立不断增加,最终影响到社会稳定的话,中国的防疫就会面临非常大的挑战。
P.S. 疫情就是和平年代的战争,没有零成本的选择,只能努力争取最低成本的选择。防疫的根本出发点还是在于,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获得的来之不易的发展势头,保证中国社会的长治久安。这是防疫的“国之大者”,它有可能会逼着我们去想那些不敢想象的极端场景、去做那些非常艰难的决定。
不管怎样,还是希望疫情早点过去,希望中国社会早日恢复正常,希望每个人都健康、平安,希望中国社会在经过疫情之后会变得更有韧性、更好。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明叔杂谈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