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态度,落实好动态清零政策
2022/11/7 19:33:19 明叔杂谈

    

     这段时间,全国多地爆发零星的疫情。郑州等地“层层加码”的问题被全国网民关注,也被国家卫健委官员在新闻发布会上点名批评。新疆等西北地区有些小区已经在连续封控两三个月后依然迟迟无法解封,对一线防疫人员和封控区内的民众身心都带来了巨大的考验。

     奥密克戎的高传染性、大量无症状感染者出现等因素,让新冠病毒最新变异毒株在逃脱防疫措施方面变得更加“狡猾”,各地现阶段要做到精准防控所面临的压力和挑战变得更大。一些地方在防疫过程中搞“一刀切、层层加码”,致使民众对当地防疫政策的支持和配合度下降,在防疫背景下产生的社会撕裂和对抗情绪在上升。

     以我所在的北京为例,我一直为这里的防疫成效感到自豪。北京在没有大面积严格“封城、静默和静态管理”的情况下,依然将疫情控制在较低水平,在确保了民众健康和医疗体系正常运转的基础上,保证了民众生活和经济基本正常。今天,如果我们普通人不出京,除了做核酸、扫健康宝等常规动作,基本不太能感受到疫情对普通民众的影响。但是,行走在这座城市的街道里,餐饮场所、电影院等很多高度依赖线下消费和外地客流的服务行业,在疫情之下,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被冲击,甚至出现萎缩,这也是事实。大家一般认为,北京之所以能取得不错的防疫效果,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当地政府各部门较高的治理能力,以及北京采取了比其他地方更为严格的限制跨区域人员流动的措施。

     但是,即便如此,北京的防疫也面临很多挑战。第一,北京的防控措施,相对于其他城市更加严格一些。北京是首都,防疫措施有一些“特殊化”,大家基本也能理解,但这些防疫措施也确实给一些特殊人群带来了很大的挑战。除了京津冀通勤人员之外,还有一些两地分居的人遇到了现实的困难。比如,北京很早就限定,有疫情地区的人,7日内不能进京,我有一个前同事,今年原本要结婚,但他在深圳工作,未婚妻在北京,由于深圳一直存在疫情,他已经大半年没有办法回京了。

     第二,北京健康宝弹窗的问题,最近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有一对80多岁的老夫妻去了湖州,当地几周来没有一例病例,但却遇到健康宝出现弹窗、无法购票返京的问题。老两口都80多岁了,如果真出了什么意外,很容易造成恶性舆情。还有一些人反馈,北京健康宝的弹窗规则似乎不明确,而且缺乏有效的咨询渠道。我自己遇到的一个问题则是,近期乌镇互联网大会即将举行,我本来是要参加的,但孩子学校的通知却是,如果要参加,回京之后,全家都要居家7天。考虑到孩子初中学业很紧张,而且在家上网课比线下上课的效果差很多,再加上一家四五口人闷在家里七天,对身心都是一个考验,我最后决定还是不去了。相信疫情之下,只要有出京需求的人,面临的困难只会比我更多。

     相对来说,北京的疫情一直可控,而且也没有采取极端的封控措施,所以身在北京的我们,受到的影响和限制,远比那些动辄大面积、长时间封控的地方的民众要小。但尽管如此,我身边很多人都感到一旦出京就困难重重,很多人还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焦虑、烦躁情绪。可想而知,其他疫情更严重地区的民众,所面临的困难有多大。

     了解我的朋友都知道,我一直坚定支持动态清零的防疫政策,并为此写了很多文章。我到现在也坚定地认为,动态清零政策在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它帮助中国避免了民众在疫情中大面积死亡的最糟糕情况,也让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在疫情中基本保持了正常运转。放在全世界来看,中国的防疫政策都是最优的,防疫效果都是最好的。

     面对防疫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并不需要放弃动态清零的政策,而是要更好地把动态清零政策落实好。

     中国一开始提出动态清零的政策,就是“尊重科学、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精神的体现。动态清零,不追求绝对的零感染,也不追求绝对没有疫情,而是通过科学、有效的防疫措施,始终将疫情控制在较低水平,不让疫情严重冲击正常的医疗、教育、生产和生活秩序,从而实现了防疫综合成本的最小化。

     今天,我们依然需要坚持动态清零的政策,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根据病毒自身的变异、疫情最新的发展、防疫与民众生活及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动态平衡等,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原则,不断完善防疫政策,继续实现中国式防疫的综合社会成本最小化。

     目前,中国防疫面临的新挑战包括:

     第一,奥密克戎最新的变异毒株传染性超强,大量无症状感染者出现等,让疫情变得更难控制,追求绝对的零感染、无疫情,代价太大;

     第二,从今年暑假开始,疫情在全国多个地方零星出现,即便是我老家所在的湖北省十堰市,今年上半年情况很好,从8月初开始,在从西藏旅游回来的人员中发现感染者后,接下来三个月,一直有零星的病例出现。我看了一下,当前全国存在不同程度疫情的地级以上城市有120多个,中国防疫面临新的考验;

     第三,在防疫过程中,由于各地资源条件不同、干部工作能力不同,导致一些地方反复出现“一刀切、层层加码”的问题,一些地方甚至出现“暴力防疫”“违法防疫”等问题,这对民众生活和企事业单位正常开展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有些地方还出现了席卷全网的恶性舆情事件。我个人担心,过度防疫在影响民众生活和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会损害民众对当地政府部门的信任,会影响民众对动态清零政策的支持,甚至让中国当前的防疫政策变得副作用太大而不可持续。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是要回归防疫政策的“初心”。

     中国做好防疫工作的根本出发点还是在于,要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要维护好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获得的来之不易的发展势头,要保证好中国社会的长治久安。

     出于讨论的目的,我在这里“抛砖引玉”。

     在当前情况下,中国防疫政策的核心目标应该是:

     ——防止疫情大规模失控,击穿医疗体系,从而造成国外那种民众大量死亡的情况;

     ——防止疫情导致民众大规模感染,从而引发民众恐慌、经济衰退、社会混乱。

     要实现上述两个目标,当然如果能做到零感染、无疫情,无疑是最好的。但是,如果我们发现,片面、机械地追求零感染、无疫情,其副作用和代价已经大到影响上述两个抗疫核心目标实现的话,我们就有必要不断对防疫政策进行微调、完善。

     简单来说,在当前条件下,动态清零的最佳做法应该是,避免疫情大规模爆发,而非追求零感染、无疫情。

     核心问题来了,什么才叫“疫情大规模爆发”?

     这需要专家做出更科学、更精准的定义。

     用常识来说,不让疫情大规模爆发,就是不让疫情失控到影响上述两个核心目标的程度。换句话说,只要上述两个目标还可以实现,不管某地有没有病例、有多少病例,我们依然可以认为,当地疫情保持在可以接受的水平。

     有人提出,在常态化防疫条件下,核心是要减缓病毒的传播速度,本质上是控制疫情的烈度,从而实现,在任何一个时间点,任何一个地方不管有多少轻症和无症状感染者,但真正需要救治的危重病人数量相对较少,当地的医疗体系可以承受,同时,当地民众的生活和经济发展也不会因为疫情受到严重影响。

     从这个思维出发,有几件事情需要专业人士尽快考虑。

     第一,为了减慢疫情传播速度,确保医疗体系不被击穿,在现有全员核酸检测体系的基础上各地还需要做什么,例如:

     ——病房、床位严重不足的地区,应加快改进、扩建;

     ——建立分级诊疗体系,把最宝贵的医疗资源留给重症患者,同时明确无症状感染者和轻症患者的隔离、治疗标准及流程;

     ——每个地方建设一定数量的方舱医院床位,用于集中隔离和收治轻症、中症患者及无症状感染者,甚至还要考虑,为了节省公共资源,轻症、中症感染者是否也可以做到以居家隔离为主;

     ——密接、次密接是否可以以居家隔离为主,同时在符合一定条件后可以迅速解除隔离。

     第二,做好各行各业的压力测试,明确各行各业在疫情常态化条件下的运转标准及流程,特别是教育、医疗、重点企业事业单位等。

     很多人觉得,目前这种情况继续下去,疫情结束遥遥无期,因此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但我对未来还是谨慎乐观的:

     第一,病毒在快速变异当中,虽然从科学上来说,病毒依然有变得更糟糕的可能,但更大的可能则是,病毒不断变异,致病性随之降低,传染性有所增加,一旦综合考虑病毒的致病性和传染性,确定新冠病毒带来的社会影响接近甚至低于流感的时候,就是中国社会彻底放开的时候;

     第二,针对新冠变异毒株的新一代疫苗和药物研发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当中,期待能早日取得突破;

     第三,中国的动态清零政策绝对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病毒自身发生变异,疫情出现新的发展趋势,动态清零政策也会随时进行微调、优化。

     我个人的建议是:现阶段,普通民众还是要积极配合防疫政策,尤其是要调整好个人心态;各地在执行防疫政策时,一定要避免“一刀切、层层加码”,要科学防疫,不要“暴力防疫”“违法防疫”;在国家层面,相信会有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期待中国的防疫专家可以基于病毒、疫情和防疫的最新情况,及时做好研究和预判,为更好地落实动态清零政策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如果非要做个预测,我期待,在接下来的半年到一年半的时间内,随着疫情变化,中国的防疫政策也不断优化、完善,最终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综合成本较小、对民众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冲击较小、长期可持续的阶段。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明叔杂谈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