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中期选举对中美关系有何影响?
2022/11/10 16:48:38 明叔杂谈

    

     两年一次的美国中期选举,一般被认为是对现任总统执政表现的一次“全民公决”。

     本来,由于拜登支持率偏低,美国经济又受到高通胀等因素影响,很多人预计,美国民主党将在这次中期选举中输掉美国国会一院甚至是两院的控制权。

     但是,11月8日的选举结果确实让很多人有些意外。

     共和党预期中的“红潮”并未出现,最终仅可能以微弱优势获得众议院的控制权,而参议院的选举结果仍十分胶着。由于部分关键席次将举行第二轮选举,要到12月份才能决出结果,但无论是共和党还是民主党,输赢都在一两席之间。

     对于共和党来说,这一选举结果无疑是令人失望的。尤其是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支持的共和党候选人表现不佳,势必会进一步加剧共和党内部“建制派”与“特朗普派”之间的矛盾。

     对于民主党来说,这次中期选举过后,可谓是“劫后余生”。要知道,在民主党前总统克林顿、奥巴马第一个任期面临中期选举时,民主党分别丢掉了55个、65个众议院席位,而这一次共和党即便拿下众议院控制权,赢得的席位也不过只有10个左右。现在的民主党,“小输当赢”。

     这次选举还进一步凸显了所谓的“特朗普魔咒”。过去几年,共和党出现了明显的“特朗普化”倾向,主要原因在于,特朗普对共和党支持者有非常强烈的号召力,任何共和党政治人物要通过党内初选,都不敢得罪特朗普,很多人甚至因此直接拜到特朗普门下。而跟特朗普不对付的共和党政客,往往则会在特朗普的鼓动下,在初选中就被击败。这样一来,很多通过共和党初选出来的候选人,本身存在很多问题,他们盲目支持和赞同特朗普的各种极端言论,包括否认2020年美国总统选举结果等,这让他们在面临全体选民时吸引力下降,而且极易受到民主党竞争对手的攻击。

     所谓“特朗普魔咒”就是,越来越多的共和党人,要想通过党内初选,必须得到特朗普的支持,但得到特朗普支持的人,往往又在正式选举中弱点很多,战斗力不强。

     特朗普个人对共和党支持者超强的煽动力,以及共和党内的初选制度,让“特朗普魔咒”成为了共和党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

     对于两年后的2024年美国总统选举,共和党同样面临“特朗普魔咒”。只有特朗普本人,或受到特朗普支持的人,才能赢得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提名,而不管是特朗普本人,还是特朗普支持的人,在大选时,又有可能重演2020年特朗普失败的遭遇。

     特朗普本身具有的强烈争议性,会极大地刺激民主党选民的投票率,并使他们为了反对特朗普而支持任何一个民主党候选人,即便是这个候选人不是他们最满意的人选。

     对于很多中间选民来说同样如此。他们也许并不喜欢美国总统拜登或者其他民主党人选,但为了反对特朗普,他们最后还是会投票给民主党。

     着眼于2024年美国总统选举,特朗普也好,共和党也好,最大的“资产”不是他们自己有多强、有多好,反而是“老迈且执政无能”的拜登。很多选民可能因为对拜登的不满,尤其是对拜登政府在经济、移民和打击犯罪等方面的表现不满,从而支持特朗普或者是其他的共和党候选人。

     这种“矬子里面选将军”的现状,也再次说明了美国政治的没落。

     这一次美国中期选举,共和党内最大的看点是佛罗里达州州长罗恩·德桑蒂斯,他轻松赢得连任,并彻底将佛罗里达州“红化”,而且他自始至终都没有邀请特朗普为自己站台,也没有拜到特朗普门下。对于很多共和党建制派来说,这种更偏向传统共和党风格的政治人物,才是他们赢得总统选举的可行选择。德桑蒂斯如何在2024年共和党内初选中挑战特朗普,以及他是否可以取得成功,值得观察。不过,至少从目前来看,他要在党内初选中击败特朗普,难度实在是太大了。

     在从美国内政的角度,分析完美国此次中期选举后,接下来,我们再看一下,这次美国中期选举,将会对中美关系产生什么影响。

     很多人可能会说,“没有什么影响”。

     这句话大体上没错。

     过去几年来,整个华盛顿的政治气氛已经变得非常糟糕,美国两党之间几乎不能在任何重要问题上达成一致,但他们都非常乐于“反中”,而且都非常担心被政敌指责对于中国过于“软弱”。确实像很多人说的那样,“反中”是美国两党唯一的共识。

     但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有必要对美国这次中期选举之后的对华政策进行一些分析和研判,未雨绸缪总是对的。

     总体来说,从2016年特朗普上台,到2020年拜登获胜,六年来,美国的对华战略已经基本固定下来了。无论是共和党人当总统,还是民主党人当总统,美国都已经将中国视为头号战略竞争对手,甚至是潜在敌人,美国对华战略的核心,就是遏制中国的发展,不让中国超越美国,进而影响美国的霸权。两党之间的差别,仅仅是在遏制中国时具体的方法和路径选择不一样而已。

     但是,如果细看一下,特朗普时期的对华政策,跟拜登时期的对华政策依然有细微的差别。

     在特朗普时期,美国主要是幻想通过贸易战,用一种简单、粗暴的方式打击中国经济,遏制中国发展。

     但在拜登时期,美国对华遏制战略变得更加精细:

     ——在延续特朗普“贸易战”做法的同时,精准打击中国关键产业,阻止中国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之路;

     ——在美国国内推行产业政策,在芯片、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行业,增强美国的竞争力,减少美国的弱点;

     ——在国际社会,鼓动、胁迫欧洲国家、日本、韩国等,一起加入精准打击中国关键产业的努力。

     ——此外,拜登在国际社会还试图组建各种“小圈子”,来对付中国,只是到目前为止,无论是AUKUS,还是QUAD,成效都不明显。

     共和党如果控制美国众议院,对中国的影响有至少如下三个方面,但应该说这些影响主要还都是间接的:

     第一,美国将出现“分裂政府”,华盛顿党争将更加激烈,这让拜登政府面临的掣肘更多,进而分散他集中精力实施遏制中国的战略。但我们也要警惕,拜登如果在内政上进入“跛脚期”,这也有可能刺激他在总统可以完全控制的军事和外交领域更加“积极作为”,把遏制中国当成他后两年执政的主攻方向;

     第二,共和党更倾向于减少对乌克兰的支持,拒绝为乌克兰开“空白支票”,这有可能会限制拜登政府进一步卷入俄乌冲突的努力,但事已至此,美国要想彻底从俄乌冲突中抽身,转而集中精力对付中国也不容易;

     第三,部分共和党成员与美国大企业关系很深,有些共和党“掌权”的州,希望进一步向中国出口能源、农产品等,这客观上为中国分化美国执政集团、遏制美国极端势力让中美脱钩等,提供了一定的有利条件。

     整体来说,美国党争恶化、社会极化、以“特朗普主义”为代表的民粹主义兴起,客观上削弱了美国政治制度在国际社会的吸引力,这也会影响美国的国家形象和国际影响力,从中美博弈的角度来说,这对中国有利。

     从中美博弈的大视角来看,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美国对中国的遏制,主要是经济和军事两手。

     对于中国来说,要打破美国的遏制,关键是要让美国执政集团看到,美国的所有遏制手段对中国都无效,都无法阻止、中断中国的发展进程。只有到那个时候,美国才会“丢掉幻想”,不得不接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

     过去四年多,中国通过扛住贸易战的压力,已经部分动摇了美国执政集团对于成功遏制中国的信心。

     接下来,中国还需要在经济和军事两个方面,彻底打破美国执政集团对成功遏制中国的幻想。

     在经济上,主要是要尽快在芯片、民用航空等产业,以及核心零部件及原材料方面,通过自力更生,实现自主可控。同时,还需要关注美国通过金融行业对中国进行制裁、封锁和打击的风险。另外,需要关注美国对中国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可能发起的打击。

     就眼下来说,美国对中国的遏制不会停止脚步。美国执政集团即便是发现一些遏制中国的措施无效,他们也会立即调整,再换一个角度、用其他的方式,继续遏制中国。

     正因如此,我们要有一个基本的预期:“美国在经济上对中国的遏制、封锁和打击还远远没有结束,中美关系将会以一种缓慢但确定的方式持续恶化。”

     在军事上,中国同样需要不断加强军事现代化建设,通过持续对美军事斗争,展现军事实力和捍卫国家利益的坚定决心。这一次珠海航展,中国有意识展出了很多先进的作战系统、装备和能力,相信既有为了扩大军工产业出口的考虑,也有震慑美国等对手的考虑。不管怎么说,手中有打狗棒,在面对恶狗时才会心不慌。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需要运用好斗争智慧和谋略,在国际社会纵横捭阖,让美国企图建立反华统一战线的企图落空。

     中美博弈是一场持久战,单单一次美国中期选举,确实改变不了中美博弈的基本格局。

     2023年1月,美国新一届国会将开会。到时候,美国国会很可能围绕《台湾政策法》对中国进行新的挑衅,一些共和党国会议员,包括议长等,也有可能前往台湾刷存在感。总而言之,接下来中美围绕台湾的斗争也会更加激烈。

     “小国亡于他人,大国亡于自己。”

     中美都是大国,决定中美博弈的关键因素还是两国各自的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有效性,简单来说,就是中美两国各自发展的态势的对比和竞争。这一点,我们有信心跟美国耗下去。

     等到美国发现运用各种经济和军事手段,都无法遏制中国的时候,当美国发现根本无法有效在国际社会建立反华统一战线的时候,就是美国在中美博弈中变得不自信、犹疑、失望甚至绝望的时候。到了那个时候,我们可以再跟美国好好谈一谈,如何建立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中美关系。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明叔杂谈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