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纠结了,一起往前闯吧
2022/12/9 12:32:23 明叔杂谈

    

     1)一些读者告诉我,防疫政策调整后,“心情很复杂”。

     说实话,我自己也是如此。我是一个“数据派”,我一直认为,“真实、有效的数据不会撒谎”。如果能继续坚持“动态清零”,那当然是最好的。国外的数据反复表明,放开后一定会有一定比例的脆弱人群死亡,一定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医疗挤兑。

     但是,如果大家把我的每篇文章都看了,就知道我的立场不在于支持或者不支持某项具体的防疫政策,而是如何让防疫更加科学、更加有效,真正让防疫带来的经济和社会代价最低。

     我从11月初就提出,有必要从底线思维出发,如果当时的防疫政策难以为继,我们该怎么办(《关于疫情的一些不成熟思考》))。

     在11月下旬,乌鲁木齐大火点燃了很多人对严格的封控政策的不满,那种席卷全网的情绪,上一次还是在疫情初期李文亮医生去世时才有过。与此同时,全国多地出现暴力反对严格封控措施的情况。网络舆论也特别割裂,有关疫情的争论,已经到了让“好朋友反目成仇”的地步。

     我在11月27日提出,要警惕防疫共识被撕裂后可能产生的巨大潜在风险,包括冲击中国社会大局稳定等。我在防疫政策上的态度一直很明确,如果能坚持“动态清零”,就应该坚持,但如果到了难以为继、继续坚持“动态清零”的代价超过防疫所能带来的好处时,也就是到了政策必须调整的时候。而且,我很早就提出,不能过度消耗社会资源,密接、无症状和轻症都可以居家隔离(《防疫共识被撕裂,警惕巨大潜在风险》)。

     这是我最后一次就这个问题进行解释,不喜欢的人,你取关,我拉黑,各自欢喜。

     2)在我的读者里,也明显分为了两派。一派仍然觉得,现在放弃“动态清零”太可惜了,或者至少可以等到元旦、春节之后再放开,避开人员流动的高峰期;另外一派则觉得越早放开越好。还有很多人觉得,虽然支持放开,但一下子步子迈得这么大,还是有点不适应,甚至是担心。接下来,我把跟读者分享的一些观点也在这里写出来,供大家参考。

     3)关于为什么调整防疫政策,其实,我自己写过,专家也解释过,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综合考虑病毒毒性减弱,以及防疫和稳经济、保民生的综合需求之后,做出的决定。防疫是为了人民,而奥密克戎的传染性实在是太大了,要真正“清零”,必须实施大范围、长时间的“静默”,而这带来的代价,又是绝大多数人不能接受的,也是中国社会不能承受的。请大家相信,中国的任何一项决策,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斟酌之后做出的。放开也是在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之后决定的,网络舆论发挥了一些作用,但远远到不了网络舆论绑架决策的程度。至于说为什么不能等到元旦或者春节后再放开,主要还是因为疫情带来的社会割裂、对立、对抗太明显了,每延长一天,都会带来新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既然反复评估后,早晚要放开,那就趁着全社会越来越多的人期待放开的时候放开,这也是顺应民意。

     4)很多人觉得,在短短几天时间,从“严防死守”,到现在似乎有点“不管”了,很不适应,也很担心,我们是不是还要坚持“人民至上”?实际上,我反复说过,奥密克戎最大的危害就是相对于脆弱人群来说的,以及短时间内大量人员感染可能造成医疗挤兑,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奥密克戎确实就是一个“感冒”。因此,既然决定放开,最关键的就是要保护好脆弱人群,同时,做好一定的医疗资源储备,防止医疗挤兑。这个时候,再严格隔离,或者进行流调,意义都不太大。放开其实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尽量削峰,让一定时间内的感染人数不要太多,从而避免医疗挤兑,但这种方式带来的后果则是疫情持续的时间可能会更长;另一种方式是,不削峰,甚至促使高峰早点到来,这样疫情就可以早点过去,但这样做的风险就是,可能造成医疗挤兑。很多时候,决策都是反复权衡,两害相权取其轻,没有完美的选择。

     5)如果大家觉得放开的步伐迈得太快了,不适应,那就换一种思维方式,既然我们反反复复说,对于绝大多数健康人群来说,奥密克戎就是“感冒”,那我们就真的把它当成“感冒”来处理就好了。

     6)从“动态清零”,到保护脆弱人群,这是中国防疫政策的一个重大转变。国家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很多事情,包括大幅增加ICU床位等。2021年底,中国有ICU床位13万张,人均拥有量明显低于发达国家。此后,国家卫健委提出,增加ICU病床,使之达到总病床数的20%。同时,国家卫健委最近还提出了各种优化疫情期间发热、新冠、其他疾病的诊疗方式,并提出了按照人口的15%-20%,准备中药和抗原检测试剂盒。参考其他国家医护人员会在第一波高峰期“折损”20%左右的数据,在一线医护人员之外,另外按照20%-30%的比例,准备后备医护力量。大家最近几天都在关注政策调整,可能没太关注国家卫健委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这些措施综合在一起,就是在准备迎接感染高峰期的到来,要尽可能确保危重病人可以得到及时救治,要尽最大可能减少病死数。

     7)关于感染奥密克戎后,到底严重不严重,我看张文宏和钟南山都讲了。张文宏认为,99.5%的人感染之后,都不用去医院。钟南山说,99%的人感染后,7-10天都可以康复。这个比例,跟流感已经非常接近了,所以大家不用紧张。另外,张伯礼也说,考虑到奥密克戎的特性,建议把新冠从传染病甲类管理,回归到乙类管理。今后,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看待新冠就把它当成普通的“感冒”就好了。

     8)我的读者群里,有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感染,但症状都不太严重。我推荐大家看一下“西西弗评论”最新的文章,他讲述了一家人感染后的情况,基本结论就是,每个人症状都不太一样,有轻有重,另外,抗原测试明显不太准。大家可以参考一下。(《聊聊阳了之后的亲身经历吧》)

     9)我个人的建议是,接下来,除非有必要,一般情况下,不要测核酸,也不要测抗原,意义不大,而且不准确率很高。大家看一下,如果出现了“感冒”症状,那就默认是感染了新冠,做好居家隔离,好好休息,该吃药吃药,等到全家都没有症状了,这个时候可以测一下抗原,如果阴性,该出门就出门。实际上,对于健康人群来说,早点感染甚至有早点感染的好处,至少接下来3-6个月有比较好的免疫保护,就不用太担心了。

     10)从全社会的角度来说,既然我们一起走到了这一步,那就继续往前闯吧。最关键的一点是,不能因为现在防疫政策调整了,就否定了此前几年防疫的努力。中国有14亿人,医疗资源又这么不足,如果没有前几年的努力,中国老百姓一定会大面积死亡。但是,我们也知道,严格的防疫,并非没有代价,很多人的学习、工作、生活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甚至很多人的人生都被改变了,这也是事实。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任何一项政策,都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让所有人受益,只能是算总账,尽量让绝大多数人受益。同时,对于利益受损的人,也要多一分同理心,多一些实实在在的支持。还是那句话,只有我们继续坚持往前闯,才能早日彻底走出疫情的阴霾。

     P.S. 至于说“恨国党”、“公知”,还有“境内外敌对势力”,我对他们已经不抱任何希望了。中国做什么事,他们都能说风凉话,都能找到攻击、嘲讽、指责的理由。我还是那句话,“听拉拉蛄叫,难道还不种庄稼了吗?”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明叔杂谈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