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刺”君请走开,美丽的青春不欢迎你
2016/3/24 漯河中医管理

    

     俊美的外表,苗条的身材,阳光的心情,无限的活力。无疑,青春是美好的,是值得所有人留恋和珍惜的。然而,在享受美好青春的同时,有个“小调皮”却不断地骚扰着人们,让俊男美女们苦恼不堪。这个“小调皮”名叫粉刺,西医又名痤疮。今天,就让我们跟着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何英主任一起来学习下如何对付粉刺这个“小调皮”。

    

     粉刺是一种颜面、胸背等处毛囊与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特点是皮损丘疹如刺,可挤出白色碎米粉样汁。本病在《诸病源候论.面疮候》中就有论述。《医宗金鉴.肺风粉刺》的论述较为全面:“此证由肺经血热所成。每发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出白粉汁。日久皆成白屑,形如黍米白屑。宜内服枇杷清肺饮,外敷颠倒散,缓缓自收功也。”由此可见,本病属于中医“肺风粉刺”范畴,多由于素体阳热偏盛,肺经蕴热,复受风邪,熏蒸面部而发;或过食辛辣肥甘厚味,助湿化热,湿热互结,上蒸颜面而致;或脾气不足,运化失常,湿浊内停,郁久化热,热灼津液,煎炼成痰,湿热瘀痰,瘀滞肌肤而发。

     中医认为粉刺是青年人气血旺盛,加之阳热偏盛,脉络充盈,内热外壅,怫郁体表,外受风邪所致,又有内热、肺热、血热、肝热、阴虚内热之分。脓疱等皮损属于风热、热毒所致。囊肿性痤疮、聚合性痤疮等炎性症状不明显,慢性过程,为寒疮寒疡之证。

     辨 证 治 疗

     (一)肺热型 (丘疹型痤疮)

     症状:颜面炎症丘疹、潮红、中央有黑头粉刺或脂栓。舌质红,苔微黄,脉弦数。

     治法:宣肺泻热。

     方药:枇杷清肺饮

     杷叶12克 桑白皮12克 知母10克 生地30克 丹皮15克 赤芍10克 黄芩10克 石膏30克 甘草6克

     (二)肝胃湿热型 (丘疹脓疱型痤疮)

     症状 丘疹色红或伴有脓疱,炎症显著,皮脂分泌较多。舌质红润,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 清热化湿

     方药 龙胆泻肝汤和痤疮平加减

     龙胆草10克 黄芩10克 生地20克 车前草20克

     茵陈15克 生苡仁15克 大黄6克 连翘15克

     野菊花30克 公英30克 炒枳壳6克

     (三)肺胃热盛型

     症状 丘疹色赤,脓脓或囊肿散在,颜面有油脂垢溢出,瘙痒,食多、口鼻干燥,喜冷饮,口臭,便秘,舌质红,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治法 清肺泻热

     方药 白虎汤和茵陈蒿汤加减

     生石膏30克 茵陈20克 栀子10g 连翘15克

     二花20克 生地15克 生苡仁15克 生山楂15克

     野菊花20克 公英30克 炒枳壳6克 大黄6克

     (四)冲任不调型

     症状 面部痤疮的发生和轻重与月经周期有明显关系。月经前面部皮疹明显增多加重,月经后皮疹减少减轻,月经量少,经前心烦易怒,乳房胀痛不止。舌红苔薄黄,脉弦细数。

     治法 养阴清热,调理冲任

     方药:柴胡疏肝散和消痤汤

     柴胡12克 郁金15克 白芍12克 女贞子15克

     旱莲草30克 益母草20克 二花30克 野菊花30克

     炒枳壳10克 甘草6克

     (五)毒蕴血瘀型 (囊肿结节型痤疮)

     症状 颜面及胸背部呈黄豆至指头大小囊肿、结节、疤痕,色淡红或暗红,患处胀痛或肿痛,丘疹及油脂较少。舌质暗红或有瘀点,脉多滑数。

     治法 活血化瘀,软坚散结

     方药 软坚化瘀汤(自拟)

     夏枯草15克 制半夏10克 陈皮12克 桃仁12克

     红花10克 昆布15克 海藻15克 炒三棱12克

     炒莪术12克 归尾12克 赤芍12克 牡蛎30克

     穿山甲5克

     中成药治疗

     1.丹参酮胶囊 清热消炎解毒,活血化瘀,适用于痤疮诸证。每服4粒,每日3次。

     2.防风通圣丸 祛风清热解毒,适用于肠胃湿热证。每服6g,每日2~3次。

     3.连翘败毒丸 清热泻火解毒,适用于肺经风热。每服6g,每日2~3次。

     4.大黄蜇虫丸 活血化瘀散结,适用于痰湿瘀滞证,囊肿性或硬结性痤疮。每服1丸,每日2~3次。

     中药外治

     (1)姜黄消痤擦剂 涂于患处,每日1~2次。

     (2)四黄洗剂 大黄、黄芩、黄柏各50g,硫磺15g,上药研细末。硫磺先用75%酒精溶解,然后将上药加入500ml蒸馏水中摇匀,密闭1周后备用。用法:用棉签蘸药外涂,每日4~6次。

     (3)如意金黄膏 用于有结节、囊肿、脓肿者,每日2次。

     (4)六神丸 研碎后,凉水调敷患处,每日2次。

     (5)外敷 新鲜的马齿苋、仙人掌、芦荟任一种,捣成糊状,敷于患处,每日2次,每次20分钟。

     非药物治疗

     1.针灸疗法 主穴:曲池、合谷、足三里、内庭、四白、地仓、颊车。配穴:肺俞、心俞、胃俞、大肠俞。以上穴位均取双侧。面及四肢穴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行针1次,背 穴进针得气后,用泻法,3~5分钟起针。隔日针1次,10次为1疗程。

     2.耳穴疗法 取穴:肺、内分泌、交感、脑点、面颊、额区。皮脂溢出加脾,便秘加大肠,月经不调加子宫、肝。每次选穴4~5个,以上穴位可轮换使用,采用埋豆法,2~3次换豆1次,5次为1疗程。

     3.刺血拔罐 取穴:大椎、肺俞、膈俞、胃俞 。每次取穴1~2个,局部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放血,然后拔火罐,留罐1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4.按摩疗法 主要采用经络按摩法以疏通气血,协调脏腑。每周按摩1次。(1)对青春期痤疮 用拇指从膝下至足趾,沿足少阴肾经作经线按摩5遍,点按曲池、合谷,列缺、肺俞等穴。(2)对胃肠功能失调者,用手掌在腿部、足部沿足阳明胃经,由上向下按摩10遍,并在足三里穴按揉30秒,使酸沉胀感向穴位深处放散。

     说明:本文所载治疗方法均需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请勿自行对照治疗。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漯河中医管理”公众号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投稿:lhzyk@163.com

     (欢迎广大中医药工作者进行原创投稿)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漯河中医管理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