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科普文章第41弹】从天人相应物候角度谈春季节气养生
2016/4/11 漯河中医管理
本公众号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官方微信,如果您还未关注,请点击上方蓝色“中国中医”进行关注。
春,自然界推陈出新,生命萌发的季节。
肝属木,与春相应。春气主升,肝主疏泄。
类比于春天树木的生长伸展,肝气具有调达升发之性。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每当冬寒渐退、大地回春,我们可见嫩芽破土而出,春笋雨后探头。而这一切的盎然春意,都承蒙冬日的潜藏。肝气的升发亦然。冬日人体阳气潜藏得好,来春阳气才升发得畅。所以,冬季调护有助春季养生。
而植物的萌芽生长不仅取决于种子的本身,还受阳光、土壤、水分等外界诸多因素影响,人体肝气的疏泄亦然。
若阳光不足,则水性寒冷,种子难发;于人亦然,若阳气虚,则肾水寒,水不涵木,则肝失调达。反之,若光照太强,水汽蒸发,土地板硬,种子亦不发;于人而然,若肝阳上亢,肝阴不足,则肝气升发失司。此外,若雨水泛滥,遍地泥泞,浸泡种子,同样不发;于人而言则是脾土过于湿浊肝气升发亦受影响。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它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跟植物的生长收藏密切相关。
而根据中医理论中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人类机体的变化、疾病的发生与二十四节气同样紧密相连。所以春天养生,也当根据节气的变化而有所不同与偏重。
立春“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立春,在每年公历的2月4日前后,是一年间第一个节气。作为春天的开始,此时垂柳芽苞初露头,土里小草欲冒尖。虽然人们明显感觉白天渐长,太阳渐暖,但此时自然界的气温却达不到气候学中春季气温的标准。只因立春正处于冬春过渡,阴退阳长,寒去热来的转折期,大自然阳气渐生而阴寒未尽,故气候多变,乍寒乍暖。此时人体肝阳始发,新陈代谢逐渐加快,人体气血逐渐向外,腠理肌肤开始疏松。而人的机体经过一个严冬的“蛰伏”,免疫能力和抗寒能力均有下降。当外有寒邪风动,内又卫气不固时,若人们衣着单薄则极易外伤阳气而感受春寒。故“春捂养阳防春寒”当为立春节气养生之要。固有“二月休把棉衣撇, 三月还有梨花雪”、“春不减衣, 秋不加帽”、“春捂秋冻, 到老不生病”等养生保健谚语之说。春捂养阳防春寒
雨水“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雨水是春天的第二个节气,在每年公历2月19日前后。随着雨水时节的到来,气温回升,随之而来的是冰雪融化,湿润的空气、温和的阳光和萧萧细雨的日子。而正因为“知时节的好雨润物细无声”,冻土层渐渐变浅,土壤表层夜冻日化,开始翻浆,是适合播种的季节。但也是因为雨水的增多,地湿之气渐升,又因气温尚不定,时有“倒春寒”发,自然界寒湿较盛。寒湿之邪最易困浊脾脏。且春属木,与肝相应,脾属土,木克土;春季肝气旺盛,易克伐脾土而引起脾胃疾病。故雨水节气,调理脾胃为养生之本。五味入五脏,酸入肝,甘入脾,春阳初生肝气易旺,饮食当减酸多甘,以强脾胃。当然也当视个人体质而异,若本虚肝气升发不足仍宜适添酸食以助肝升。此外,天气较为阴冷时还应适当进食温补祛湿之品,以防寒湿困浊脾胃。当心脾胃受湿寒
惊蛰“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是春天的第三个节气,在每年公历3月5日前后。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蛰伏冬虫惊醒,大地重复生机,我国多地已是桃花红、李花白、黄莺叫、燕飞来的春耕季节。春雷在惊蛰节气始鸣,是大地湿度渐高而促使近地面热气上升,或北上的湿热空气势力较强与活动频繁所致。而随着自然之气呈现向外向上的萌发与生长之力,人体气血向外之力也逐渐增强,此时肌肤腠理舒展,体表气血增加,使原本在冬日因阳气内藏而主要供应大脑和内脏的气血相应减少,人们便会出现懒洋洋、软绵绵、无精打采、昏沉欲睡的“春眠不觉晓”的现象。“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使志生”。惊蛰节气讲养生,当较冬日稍晚睡觉,较早起来,以子时前入睡为宜。中午最好能小憩片刻,以解“春困”之疲劳。夜卧早起防春困
春分“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在每年公历3月21日前后。春分节气的到来,预示着严寒已去,气温回升,迎来草长莺飞、油菜花香、杨柳青青的明媚的春光。“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由于春分平分了昼夜、寒暑,此时节万物生长渐趋茂盛,人体的功能活动也转而加强。人们在此节气养生保健应当顺应节气,以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一、情志宜宣泄有度:注意保持情绪的平衡。二、起居宜节律有常:除了夜卧早起外,衣着要据寒热适时增减,做到“勿寒极,勿太热”。三、饮食宜寒热均衡:吃寒性食物时应佐以温热之品,服益阳之品应配以滋阴之物,以保持寒热阴阳平衡。同时还要遵循“多甘少酸”、“多主少副”、“多彩少单”的原则。四、运动宜内外调和:既可锻炼身体,又使心情愉悦。五、工作宜劳逸结合:保持作息有常,张弛有度。顺应节气调阴阳
清明“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清明,在每年公历4月5日前后,它既是一个节气,也是一个节日,有祭祖扫墓的风俗,人们在此节气里多容易产生慎终追远的感伤情怀。而春气主升, 肝主疏泄, 喜条达而恶抑郁。立春之后体内肝气随着春日渐深而愈盛,在清明之际达到最旺。此时如果七情不畅,会影响肝的疏泄和阳气的生发,导致脏腑机能紊乱。所以清明节气养生保健当以调畅情志为先。清明时节,天清地明,草木萌发,桃李初绽,一派万物欣荣、清洁明净的美好风光代替了草木枯黄、满目萧条的寒冬景象,此时也是人体肌肤腠理得以舒展、五脏六腑因内外清气得以润濡之时。积极参加户外活动,如踏青、郊游、植树、插柳等,可多晒太阳,活动筋骨,呼吸新鲜空气,有助于顺应春气,扶助正气,升发阳气,以调节心情,舒畅情志,保证积极愉悦的生活态度。踏青寻芳畅情志
谷雨“清明断雪,谷雨断霜”。谷雨,春季最后一个节气,在每年公历4月21日前后,有“雨生百谷”之意。谷雨养生要注意“六防”。防余寒:此时正处春夏之交,温差较大,时有强冷空气南下,仍要适时“春捂”。防过敏:此时春暖花开、杨柳飘絮,最易诱发过敏性疾病,故过敏性体质人群需注意防护。防风湿:因雨量增多,湿度增大,风湿顽疾易发,切勿久居湿地,注意关节保暖,可适当运动出汗,室内常熏艾或佩戴香囊。防伤脾:湿邪粘滞最易犯脾,虽是暮春,仍需注意养护脾胃,做到“谷雨夏未到,冷饮莫先行”。防肝亢:谷雨时节自然界阳气骤升,易引起肝阳上亢,故需注意调养肝气,可多食益阴柔肝之品;同时注意调畅情志以防“春火”萌生。防过汗:万物靠雨水生长壮大,人体如是,“懒散形骸,勿大汗,以养脏气”,注意阳气的有序升发与津液固护,保证夏季的气血充盛。春夏之交六要防
(作者杨志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团巡讲专家、广东省中医院主任医师)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漯河中医管理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