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功夫究竟有什么家底?
2017/5/3 三联生活周刊
“少林功夫标准化的工程中,形态发生了很大变化。含蓄、小幅度、讲求内劲的传统风格,被类似于杂技和舞蹈的高空旋转、大幅度冲踢等比赛动作所取代。这种动作风格不仅盛行于全世界的少林武术馆校,而且也已经影响到了少林寺,所有目的只有一个——拿金牌。再这样下去,少林功夫就是一具空壳了。”
本文原刊于《三联生活周刊》2003年第9期,文章有所删节。
早上5点少林寺还是漆黑一片,“嗒、嗒、嗒”打板的声音响起来,36声后,四周僧房的灯逐渐亮起来。穿戴整齐的和尚们穿过庭院汇集到寺院中心的“大雄宝殿”。5点半,在一名老僧带领下,早课开始,一个小时的早课后,僧人们稍事休息吃早餐,早晨8点打开山门迎客。少林寺坐北朝南,循坡建筑,甬道两侧有七株大银杏树,一雄六雌,最大的一株粗5.6米。从山门到千佛殿共七进院落,总面积3万平方米。

在少林寺后山练功的少林武僧(张雷 摄)
依据少林寺提供的资料,少林寺功夫有一个庞大的技术体系。在少林寺内流传下来的拳谱中共记载了少林功夫套路708套,其中拳术和器械套路为552套,另外七十二绝技、擒拿、格斗、卸骨、点穴、气功等各类功法为156套。而目前所实际收集到的略少一些,共545套:包括拳术178套,器械193套,对练59套,其他115套。其中《易筋经》、铁布衫、二指禅、少林棍、达摩剑、少林错骨擒拿手等早已在华人世界中耳熟能详。
“少林功夫的缘起是为保护寺产,没有冲突、没有战争就没有武术和功夫。”释永信法师在接受采访时说,少林自古以来就是皇家寺院,兴衰起落都与政治关系密切,“少林最辉煌的时候,有30多处下院,全国5处少林,最远的在今蒙古国境内。”释永信说,“很多人知道‘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实际上少林僧兵最早是为了对付嵩山中的土匪的。”
事实上,当年“十三棍僧”也并不是常住在少林寺,而住在离少林寺西北50里的柏谷墅。少林寺曾拥有土地800余顷,寺院地界,南至大金店,北至清水河,东至禹县,西至伊川白沙。所以,少林寺位于嵩山的腹地,虽处一隅,实为嵩山地区的管理机构。

释永信(张雷 摄)
过去少林寺到底有多少土地?“从寺里碑文看,隋文帝一次就给了100顷地,唐太宗给了40顷,元朝的一个时期增加的土地就有2200亩,而每个时期到底有多少地很难算清。”吕秀军对记者说。他是登封县志办公室主任。
解放后实施土改,和尚们的土地也重新划分,“当时少林还有21顷土地,和尚28人,政府把大部分土地分给了周边农民,剩下28亩最好的田地给了少林寺,让他们自耕自养。”吕秀军说。目前少林的和尚们已不再种地,几年前他们把这些坡地都种上了树。释永信介绍说,少林的收入一部分是门票,另一部分是接受社会的供养。
就固定的寺产而言,少林已不复当年;但作为保护寺产而发端的少林功夫却已喧宾夺主,成为少林最大的无形资产。
少林寺目前收集整理的功夫共有545套,习武仍旧是僧人们每日的功课。时任登封市副市长何宏波说:“应该给金庸颁发特别贡献奖。”在金庸的武侠世界中,《易筋经》乃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绝学,然而《易筋经》究竟是什么功夫?
“《易筋经》的版本非常复杂,我总共看到了几十个版本,少林寺里有一个手抄本,我开始跟老和尚学,跟少林附近的武师学,谁都知道一招半式,但又都不全懂。”释延王法师说。记者在郑州采访了释延王法师,他在寺内的身份是“少林寺易筋经洗髓经传人”。

释延王
“什么是易筋?易就是变化,筋就是筋络,易筋是改变筋络。在金庸小说里,要练上乘功夫的话,就要打通任督二脉,这没有错。中医理论中,纵向叫‘脉’,横向叫‘络’,任督二脉正好在人体的前后中心,前面是任脉,后面是督脉,是人体的子午线。但人并不止这两条脉,按中医理论,人体有十二正脉和奇经八脉,《易筋经》就是疏通人体经脉从而强筋壮骨。”释延王说。
释延王搜集各种版本和民间功法,将其拼凑完整,残缺部分则自创招式来过渡。记者所见到的《易筋经》,实际上是一套运气吐纳动作。“最高深的功夫其实也是最普通的功夫,老百姓都能练的。”释延王说。
更有意思的是,《易筋经》的来历考证有完全不同的说法。少林寺的传统说法是:1500年前,达摩老祖在嵩山五乳峰面壁9年。达摩走后,少林僧人在洞中发现了一个铁盒,盒上没有锁却打不开。聪明的僧人用火一烤,铁盒就开了,原来上面有蜡,以防水汽侵蚀。铁盒中有两部书:《易筋经》和《洗髓经》,都是用梵文写的。而当时全寺上下精通梵文的只有二祖慧可。

2009年4月,少林弟子在伦敦表演武功
慧可把《易筋经》留在了少林,自己拿着《洗髓经》云游天下。寺中有不少僧人对梵文略知一二,于是各自翻译,使后来少林功法多如牛毛。但后来有位僧人带着《易筋经》在峨眉山见到了天竺僧人般剌密谛,在般剌密谛的帮助下《易筋经》才有了中文版。慧可云游归来后,《洗髓经》已经翻译完成,“这时大家才发现《易筋经》和《洗髓经》原来是一体的,但后人则只知有《易筋经》不知有《洗髓经》”。
杭州师院体育学院教师周维良博士研究了20年的少林功夫,搜集了30多种版本的《易筋经》,他告诉记者,他看到最早的版本是天台山紫宁道人写的《易筋经》,内容相当杂乱,“其中还有房中术”。方丈释永信也谈到,“《易筋经》较少有佛意”,说少林功夫起源于《易筋经》则有些牵强,“实际上在近代,少林功夫是被民间神话了。”释永信说。“现在少林功夫正在被曲解!少林功夫也不是‘样板武术’。”
释永信说,“功夫是修行,是参禅。练‘功夫’的真正目的,是为彻底改变一个人的品行素质;少林僧人的练武,正是一种修行。作为竞技运动的武术,更多的是招式。少林功夫原有一条规矩,叫‘踢不过膝’。若用国家现行标准来衡量,少林功夫便成了‘次品’。武术比赛讲究招式,而少林七十二路‘错骨擒拿手’,在临敌对搏中,有谁数得清用了几路?”
在少林寺塔林,时任少林武僧队总教头释延鲁唤出一名13岁的小沙弥给记者展示二指禅。释延鲁说他年纪还小,力量不足,所以后面还有两名僧人扛着铁棍帮他稳一下脚。小沙弥先是左右挥掌运气于指,然后通过两手的四只手指倒立撑起身体,随后慢慢放开左手,身体的重量全放在右手二指上,动作持续了十余秒钟。
小沙弥比记者矮一头,但手却大了一圈。释延鲁说,这种功夫要从小练,选材时要挑骨头硬的孩子,每天要用手指做几百个俯卧撑,另一方面要学会运气,把气运在手指上。释延鲁本人所擅长的功夫是铁布衫,也就是民间说的“刀枪不入”,“也同样要运气,躺在床上用沙袋往下砸,开始用10斤,后面能加到1000斤”。
十几年前少林寺出版了《少林武功医宗秘笈》,系统梳理了少林功夫,这套书由中华书局出版,标价是9000多元。

在少林寺附近习武练功的武校少年(张雷 摄)
“少林功夫有着自己的特点。”释延江说,“比如开始前双手合十行礼,以消除对方敌意,开始的几招都是防守,并不先进攻。再比如少林最著名的就是棍法,因为棍没有锋芒,不易伤人。”少林僧人的练功传统,叫练“三地”。“三地”是指和尚们常去练功的三个地方:千佛殿、黑龙潭和后山坟地。1982年电影《少林寺》中最出彩的镜头就是在千佛殿拍的,武僧们在石头上踏出了48个脚窝。
“为什么在千佛殿练功?”释永信说,“一般人都以为千佛殿前有灵气。实际上只是说说而已,真正原因是千佛殿前是青石地,来往香客太多,地面被磨得光光的,在这里练功不小心易摔倒,所以必须集中注意力。练功专注了,长功就快。”黑龙潭在少林寺前面山头的山坳里,早年间那里的大树还没砍,草木丛生野兽出没,“在黑龙潭我练过一段时间,半夜天最黑时候去,都是一个人去的。我年纪还小。拿一根蜡烛,三支香,一盒火柴,特别是第一次,紧张极了。到了黑龙潭,找了一块地,点亮蜡烛,四周都不敢久看。这样的地方练拳,注意力高度集中,练一趟拳,至少抵得上平时两个月的功力。平时我们修定,无非就是摒弃杂念,跑了一趟黑龙潭,等于坐了一夜禅堂。”
“说到底少林功夫并不是套路。”释永信说,“谁能把‘少林武术’的内涵说清楚呢?我在少林寺出家都20多年了,我也说不清楚。我现在也只能理解为‘中国传统文化’而已。”出家人喜欢讲公案,关于少林功夫的极致,释永信也有一个公案好讲。
古时候,少林寺有一位禅师,有一位武师找他比武。武师的箭术厉害,可以百步穿杨,他说兵器、场地都由禅师来定。禅师说,就比射箭吧,将场地定在了悬崖峭壁上。第二天两人如约而至。武师站在悬崖畔,弓未拉开,已吓得抖如筛糠。其实禅师并不会武功,但他定立崖头傲然如松。武师问有何秘诀?禅师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武师顿然开悟,后成为少林一代高僧。

在少林寺外练功的外国人(张雷 摄)
“少林功夫有很多的讲究,比如说‘四梢齐’——发为血梢、指为筋梢、牙为骨梢、舌为肉梢。”释延鲁说,“就是说练功要练到这样的境界:怒发冲冠、手指可以入木三分、牙齿可以切金断玉、舌头可以把牙顶掉。这些都是比喻,但说明了少林功夫的精神。”
“而现在少林功夫正在被曲解。”释永信说,现在少林功夫的最大威胁是竞技体育的标准化。1928年民国政府成立中央国术馆,参照西方体育竞赛规则,中国武术开始走向标准化。1958年国家成立中国武术协会,颁布《武术比赛规则》,1959年武术在第一届全国运动会成为正式比赛项目。1990年武术进入亚运会,彻底标准化了。
“少林功夫标准化的工程中,形态发生了很大变化。含蓄、小幅度、讲求内劲的传统风格,被类似于杂技和舞蹈的高空旋转、大幅度冲踢等比赛动作所取代。这种动作风格不仅盛行于全世界的少林武术馆校,而且也已经影响到了少林寺,所有目的只有一个——拿金牌。再这样下去,少林功夫就是一具空壳了。”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点击以下封面图
进入周刊书店购买杂志和图书

▼点击阅读原文,今日生活市集,发现更多好物。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三联生活周刊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