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照片“欺骗”了你
2022/9/15 12:00:00 三联生活周刊

    

     你有没有为一张“看上去很美”的风光照,一时冲动去旅行,结果翻车了?

     你又有多久,没有在朋友圈发过未经任何修饰的自拍原图?

     根据某社交软件统计,在用户原创的笔记里,中国至少有63个城市拥有“小圣托里尼”,62个城市拥有“小京都”,以及80个城市拥有“小镰仓”。《中国人时尚生活审美报告》中显示,美颜类软件下载量在近两年飙升,已经超了2亿人次,而活跃在各种社交平台的背后,是每个人日臻完美的社会形象。美似乎变成了一种固定范式,被潮流裹挟着前进,“INS风”、“韩风”、“小香风”,我们正沉浸在各种风潮里。

    

     社交平台上,美变成了一种固定范式

     我们透过技术的完善把世界装点的更加美好、享受滤镜带来的视觉盛宴,希望生命中的每时每刻都被美好充盈,这无可厚非,发现美、想要创造美,这并不是一件需要批判的事。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像是被困在了滤镜中,困在了一种不真实中,滤镜所呈现的画面像一个被框住的虚构世界,我们不自觉地去扮演一个“标准化”的自己。于是滤镜渐渐变成了一个屏障,阻隔在人与人、人与世界之间,让我们最本真的交流变得“模糊”起来。

     当滤镜和美颜精修成了社交密码,也难免会带来这样的问题:我们似乎正在忽视“真实”带来的美。

    

     滤镜之外,对真实的渴望

    

     人类进入二十世纪之后,随着影像记录逐渐成为主流审美,我们的生活习惯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少数专职摄影师记录的时代,逐渐步入人人都是见证者的时代。但这也让大众审美,更容易受到商业氛围影响,而忽视了影像本身的记录意义。

     法国思想家居伊·德波1967年在他的作品《景观社会》里预言了这一现象:随着图像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景观化,而消费主义的影响,会引导审美风潮,从而加剧人们对“完美”景观的追求,通过技术手段让真实的影像逐渐失去主流地位。

     艺术家大卫·霍克尼说:“一切都关于看。”在人类感触与技术和工具进步的斡旋中,这位绘画者追问着肉眼所及的真实,似乎这也阐述出了关于美的真谛:所见即所得。而回看人类历史上的珍贵影像,仿佛也无声地给了我们一个关于美的答案。我们发现,真正打动人心的作品,往往具有几个要素,特定的历史时期、具有张力的故事、还原度高的细节刻画,在定格的瞬间,这样的真实记录是独一无二的。

    

     玛丽莲·梦露

     DOUGLAS KIRKLAND / ICONIC IMAGES

    

     奥黛丽·赫本

     DOUGLAS KIRKLAND / ICONIC IMAGES

    

     马龙·白兰度

     SID AVERY / MPTVIMAGES.COM

    

     伊丽莎白·泰勒

     SID AVERY / MPTVIMAGES.COM

    

     英国传奇歌手:艾尔顿·约翰

     TERRY O'NEILL / ICONIC IMAGES

    

     大卫·鲍伊

     TERRY O'NEILL / ICONIC IMAGES

    

     传奇吉他手:吉米·亨德里克斯

     Gered Mankowitz

    

     滚石乐队

     Gered Mankowitz

    

     滑动查看更多

    

     我们为什么追寻真实

    

     影像的唯一性给予了摄影源源不断的生命力,一幅经典的摄影作品,我们即使不知其来历,往往也会因为它所呈现的张力所打动。在没有滤镜的时代,每一张老照片都用其独特性在诉说着故事。无论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还是某个重要节点的随机记录,那些真实却不完美的景象,为我们勾勒出一个完整的世界。

     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在胶片盛行年代,一幅幅真实的照片,在记录人类伟大瞬间的同时,也第一次让我们在浩瀚的宇宙中,看到了我们家园的真实样貌。

    

     1963年,NASA“水星计划”载人太空任务中拍摄的地球

     NASA/HASSELBLAD

    

     NASA“水星计划”中,拍摄的地球,陆地与海洋清晰可见

     NASA/HASSELBLAD

    

     滑动查看更多

     1968年的圣诞前夜,当时阿波罗8号宇宙飞船第四次飞到月球背面的暗区,地球出现在宇宙飞船的舷窗里,宇航员安德斯抓起他的相机,按下了快门。回到地面后,这幅照片被命名为《地出》,美国《生活》杂志在新年刊上用横贯两版的篇幅刊载它,旁边还附有诗人詹姆斯·迪基的诗句:看啊!这个蓝色的星球沉浸在它的梦中。

    

     地出

     NASA/HASSELBLAD

    

     地出

     NASA/HASSELBLAD

    

     地出

     NASA/HASSELBLAD

    

     滑动查看更多

     而记录下这一梦幻瞬间的相机是成立于上个世纪40年代的瑞典品牌Hasselblad哈苏,哈苏和太空的故事也由此拉开帷幕。

     1969年7月20日,阿波罗11号的登月舱成功降落在月球表面,阿姆斯特朗迈出了一小步,并且用随身携带的相机记录了这个脚印,从此迈出了人类探索浩瀚宇宙的一大步。

    

     人类的一大步

     NASA/HASSELBLAD

    

     登月

     NASA/HASSELBLAD

    

     登月

     NASA/HASSELBLAD

    

     滑动查看更多

     1972年12月7日,当时太空船正运行至距离地球29,000公里高空,飞往月球的方向,宇航员同样用了一台哈苏相机,拍下了那个蓝色的像玻璃球一样的地球,而这个永恒的瞬间,也成了人类文明的不朽财富。这张照片被命名为《蓝色弹珠》,也是现在我们打开微信时看到的熟悉的画面。

    

     蓝色弹珠

     NASA/HASSELBLAD

    

     NASA从月球寄给哈苏创始人维克多·哈苏先生的明信片

     NASA/HASSELBLAD

    

     滑动查看更多

     当我们把视野拉回地球家园,在这个星球上生活的人,同样留下了真实而精彩的影像故事。1969年,摄像师伊恩·麦克米伦在EMI录音室外,拍摄了英国摇滚乐队披头士的第11张专辑《Abbey Road》封面。当时,他只有10分钟的时间拍摄封面,而警察在其身后组织交通。这10分钟的创意定格后来成为了许多人模仿致敬的素材。专辑发行不足一年,乐队就宣布散伙,而这个专辑封面,成了伟大传奇的绝唱,同时也成了这个时代的永恒印记。

    

     The Beatles穿越The Abby Road

     IAIN MACMILLAN

     当时光流转到二十一世纪,数码摄影和图像处理系统迅速发展,新的数字时代到来,哈苏也在为保留下真实的影像做着不懈的努力。

     2010年,哈苏相机为史蒂夫·乔布斯留下了他在世界上最后的人物肖像。这张照片登上当年《时代》的封面,照片中的他被疾病折磨的瘦削,眼神却依旧坚毅,上扬的嘴角透着一丝桀骜。整张作品的完成大概只有了两分钟,却仿佛道尽了这位科技巨人的一生。一年后,他与世长辞,而那张照片也就此定格成了永恒。

    

     苹果之父:乔布斯

     这些伟大作品所具有的张力,正是哈苏一直以来力求呈现的“真实”。影像之所以能免疫于时间,在历史长河中历久弥新,来源于曾经的记录者们对于真实的记录和还原,令动人的瞬间被人们传颂,在菲林时代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而在数码时代,哈苏也同样传承着对于真实还原的信仰,哈苏找到了通往真实的另一种方式:色彩。

    

     通往真实的路径:色彩

    

     从1941年哈苏品牌诞生之日起,创始人就一直在艺术与科技之间寻找着平衡,与其他品牌所追求的风格化的色彩所不同的是,哈苏追求的是一种“眼之所见,即是影像所得”的理想状态。2004年,哈苏和几十位顶尖的摄影艺术家,研发了一套足以满足复杂场景需求的色彩方案,来解决“接近人眼所见”的难题,用一句简单的话形容:就是能够原汁原味地拍下自己眼中的风景。这一套色彩方案,被哈苏命名为哈苏自然色彩解决方案HNCS,也就是:哈苏色。

     哈苏每年的相机产量并不高,讲求瑞典式的精工细作,再加之哈苏色是一套复杂精密的色彩方案,因此每一台哈苏相机在出厂前都需要由一位瑞典工程师对相机的传感器进行3-4个小时的标定,确保每个像素点的成像效果都一致,让摄影师拍到的照片色彩准确、细腻顺滑,这也避免了不同相机之间拍的照片出现个体差异。这是哈苏为了真实记录所付出的努力,也可见哈苏追求极致的造物之道。

    

    

    

    

     滑动查看更多

     哈苏严格把控相机品质

     9月7日,低调太久的哈苏,发布了最新的中画幅无反相机X2D 100C,除了哈苏自然色彩解决方案HNCS加持下的一亿像素,我们更能从中感受到哈苏相机的设计哲学,化繁为简,操作界面非常简单,相机菜单中没有多种色彩预设,而是用一套准确的哈苏色去面对大千世界,让摄影师不再拘泥于某种特定的情境,而是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真实记录人眼所见”的力量。

    

    

    

    

     滑动查看更多

     哈苏中画幅无反相机X2D 100C发布

     作为一家相机厂商,哈苏在摄影方面付出了极致的打磨,才成为了摄影师信赖的摄影工具,进而成为启发灵感的创作伴侣。而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哈苏,我们能够更好观察世界,在人们追求的“完美”与“真实”之间找到一条平衡的道路,或许有一天,人们的审美不再趋同,我们使用滤镜,同样不害怕真实,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够真正看到世界本来的样子。

    

     #分享你被真实的影像打动的瞬间#

     在生活中,你有没有被真实的图片、影像打动过?分享和真实有关的感悟和故事,截止9月18日0点,点赞前2位的读者可以获得哈苏H LOGO徽章一个。

    

     策划丨三联.CREATIVE

     微信编辑丨张弛

     设计排版丨熊清

     作者丨Benjamin

     图片来源丨 哈苏、视觉中国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三联生活周刊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