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火气里的理想国
2022/12/21 21:00:00 三联生活周刊
热气腾腾的早点摊儿,捧着咖啡行色匆匆的姑娘,转角处烤串店的香气,把太阳烘托得老高。它用它独特的“太阳视角”,看着街面上日渐如缕的行人。这是可触摸、可感知的生活,于细微处诉说着一种温暖。
这画面,似乎有些过于平凡了。但此时此刻,没人会这么认为。因为现在的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向往烟火气。那是千万人的追寻,是斩不断的执念,是放手后的自由,是渡完劫的重生。就像《不过一碗人间烟火》里说的一样,“将生活嚼得有滋有味,把日子过得活色生香,往往靠的不只是嘴巴,还要有一颗浸透人间烟火的心。”
大同社会,
刻在中国人基因里的信仰
回顾历史,这种凡人烟火也不曾缺席。有谁不喜欢暖风扑面的北宋呢?当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徐徐展开,汴梁的繁华盛景跃然纸上。画中,茶博士煮茶,酒保沽酒,脚店的伙计正在为客人安排房间,贩夫走卒沿路叫卖,街头艺人各显其能。这就是活色生香的生活:自西向东贯穿全城的汴河,船只首尾相连,源源不断地将各地美食、美酒送上汴梁人的餐桌。
《清明上河图》里的商业场景
有人曾说,如果唐朝是中世纪的黄昏,那么宋朝就是充满现代感的拂晓时分。这样说,对唐朝可能不公平,但宋朝的烟火气的确有它的个性和迷人之处。这并不局限于某个地方或和某个人群,而是宋朝整体宽松的商业政策将人们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让人、钱、物都得到了空前的流动,而惟其如此,方才创造了巨量的财富。
联环手在于,当财富增长之后,政府又对它进行再分配。春风化成细雨,使得中小商家和贫苦农户也获得了普惠恩泽。不必用现在的眼光去苛刻地看,而是需要从历史的“比较法”来体认,生活正在一点点向好。那时节,弱势群体也受到了相当的关照,慈幼局收养弃儿和孤儿,居养院赡养孤寡老人。历史学家常常为宋朝而鼓掌点赞,称它是“近世社会”,因为它具备了现代国家的很多特征。
譬如,主宰宋朝的经济不是传统农业,而是商业,贸易和金融。又譬如,宋代政府居然像现代政府那样,运用税收杠杆、转移支付等财政工具重新分配财富,发挥金融对促进生产和影响社会分化的主导性,尽可能让社会发展惠及广罗大众。难怪历史学家普遍认定宋朝是“近世社会”,尽管宋人自己并不会意识到自己的现代性,他们自认,这一切只是在追随先贤的步伐。
《礼记》中对于“大同”社会的论述对后世产生了极其重要影响。图为山东济宁孔子博物馆展出的清光绪八年(1882年)《礼记》刻本。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是《礼记·礼运》对大同社会的描绘,它将道理讲得十分“古雅”,但的确也道出了中国人渴望富足、注重公平的向往。二千年后,中国下决心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只是迢迢征程的第一步,最终也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发展红利要像大江大河那样无差别地流淌过所有沟坎,既灌溉富饶田野,也滋润贫瘠山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刻在中国人基因里的历史传承和信仰。
不同的时代,同一个梦想,一代代的国人为此上下求索。《诗经》里传来先秦时代人们对于“乐土”的深情呼唤,汉代董仲舒希望以“仁政”铺就通往大同之路,东晋末年的陶渊明则用“桃花源”投射大同社会,以此消解乱世所产生的内心中的纷扰。但恐怕也只是到了宋朝,人们才真的感觉到,或许我们真的有机会走进人们心目中的理想国。
陶渊明隐居在浔阳柴桑,即今天的江西庐山南麓。图为桃花源景区天下第一泉谷帘泉瀑布。
只可惜,大宋的美好结束得太早了,兴亡只在转瞬间。随着宋朝覆灭,大同理想最终化作《东京梦华录》里念念不忘的汴京残梦和《武林旧事》里无限怀恋的临安旧颜。
无论是观念倒退也好,技术不逮也罢,世人曾痛作感叹:宋朝之后再无宋朝。阳光仍然照耀着世界,但人已不再流动,钱和物也日渐“躺平”。到明清时期,经济的停滞,使中国成了黄仁宇笔下的“收敛性帝国”,在小农经济的内卷中不断坍缩。
历史常常重复,如同周转的车轮,第一次的意气风发,化作了第二次的扼腕之叹。《清明上河图》在明清两代都曾作为蓝本进行了再创作,令人唏嘘的是,纵然仇英这样的丹青国手,也无法复刻原版的烟火气——没有技术进步和思想更新,烟火气就升腾不起来。传统社会竟难以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世人不免发出灵魂之问:天下大同是否只是“乌托邦”?
科技之光,
时代铸就万千平凡美好
值得欣慰的是,烟火终将再次迎面而来,阻碍梦想的“山”也终会变得“无棱”。如果世界只能存在一条道路,就是普通人的“公道”,如果只有一种平滑的曲线,就是天下“太平”。
2006年,《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世界正被抹平。”他的意思是,以往人们在信息、人脉、资本等方面的不对称,以及由这种不对称带来的不平等,正被互联网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抹平。这种“平”是一个隐喻,是漫长历史中的新的起跑线。随之而来的是资源流动效率持续提高。与此同时,在社会中处于较低位阶的人也能均沾发展红利。工业时代那种少数人攫取绝大部分财富的情况明显改观。据弗里德曼观察,互联网时代,人们不仅将创造巨量财富,人和人之间的机会也将越来越平等。高低不平的人类世界将变得平坦。
入夜,城市里繁华的商业街区成为人们的潮流聚点
中国人对此深有体会。互联网兴起的这二十多年,恰是我们搏击浪潮之巅,心潮逐浪高的二十多年。科技和变革齐飞,千年的梦想与当下光荣的步履辉映。
早在2000年,门户网站和即时通讯软件为中国百姓打开了互联网的天窗。如果说当年上网者还是少数,“网民”一度成为了某种身份标识,那么崛起于2003年的电商,就将更多人从线下拉到线上。2010年微信的诞生,将中国人的上网习惯从PC端迁移至手机端。手机的庞大用户基数,让网民数量迅即暴增。从2013年开始,借助手机的方寸之屏,第三方移动支付跃入亿万人的掌心。时至今日,移动互联网覆盖了从衣食住行、娱教医养到企业融资、个人理财等各个层面,将我们带入了共享经济的大潮。
这大潮抚平了沟壑,分润权益,惠及千家万户,使人人“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老子勾勒的理想社会,终于从远古的竹简中落入现实生活中。在这时代的大潮里,没有人是孤岛,所有人都是组成部分。每个人的碎步聚成时代的进步,我们每时每刻都踩着祖先的鼓点前行。
互联网时代,金融为更多人提供着便利
生活当然充满波折,不会老老实实地为人们画出那条平滑的曲线。就在十年前,因资质低、无抵押无担保、抗风险能力差,88%的小微个体几乎无法从金融机构获批贷款。但今天,金融借助互联网技术普惠的翅膀,已经变得更加唾手可得,更多的城市打拼者,更多的消费需求,在互联网时代都可以得到金融有力的响应。
一切都在变好,但永远还值得“更好”。《清明上河图》所勾勒的热络场面,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在当代向世人铺卷开来。尤其是最近几年,人们积攒了太多的能量,人间烟火的再次繁华更是无数中国人的共同期待。
世界终将是平的,在互联网加持下的金融,也必将成为“抹平世界差异”的奇妙之手。不过,谁来提供金融服务,就成为了关键问题。硬币总会有另一面。如果这只手不受控制,它抹平的可能就不是差异,而会伤害这个世界。
国之重器,
浩荡激流中不改红色初心
幸福的微笑,不容辜负。如果说幸福的生活是建设出来的,那么它也是建设银行的题中应有之义。自1954年成立以来,建设银行恰如其名,为建设而生,为国家繁荣而努力,为人民的美好生活而拼搏。几十年来,建行始终秉持“哪里有建设,哪里就有建行”的信念,以国有大行的担当,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而今,从服务重点工程建设到服务大众安居乐业,建行人依然在接续地为此奋斗。
念兹在兹,无日或忘。中国人关于“天下大同”的执着念想,建行始终存之于心,践之于行。无论是全心服务国家大战略,还是躬身服务生活小美好,建行一边回望过往,回应先贤的呼喊,一边顺应时代,步履不停地在风口浪尖奋勇前进。
点击观看视频
在当今数字基建的浪潮中,作为“国家队”,建行同样发挥着国之重器的力量,一面躬身服务大众,将金融的普惠性传导到社会各个角落;一面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稳住社会底部。2020年底上线的建行生活app,就是建行为响应时代呼唤、紧密服务个体需求而做的努力。时代风云变幻,建行金融为民的初心从未改变。
建行总是跟随时代,革新自己。时值互联网时代,当用户已全面向线上迁移,年轻人基本与银行网点“失联”时,建行生活以高频的餐饮和商超等为核心自营场景,聚合外卖、观影、出行、充值、缴费等高频生活场景,打造了一站式本地生活服务,将金融服务触点前推至用户各种需求场景中。
滑动查看更多
在生活场景下,遇见属于你的小美好
两年来,“建行生活”注册用户已突破1亿,其中50%以上是20-39岁之间的年轻互联网人群。建行生活始终和活力满满的平凡人站在一起,它聚合了建行权益、商户权益和政府权益,用金融的力量为所有群体创造了实实在在的品质和实惠。对商户来说,“建行生活”平台不仅免佣金,还能享受建行的活动和客流,还能享受卖券等线上经营工具服务。此外,“建行生活”还凭借国家队平台的公益性和银行系独有的开放性,努力承接各地政府的消费券发放工作,助力政府促消费保民生的精准施策得以“飞入寻常百姓家”。
基于亿级流量,“建行生活”也融入建行的各项金融服务,形成从非金融到金融的闭环。从数字信用卡、零钱理财产品,到建行汽车和装修分期,再到基金、保险、理财、快贷,通过打造数字基建,赋能和服务实体经济,进而拉动内需,促进中国经济内循环。
商业是现代城市的灵魂,城市发展依靠商业,而商业由万千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组成,他们是市场的主体。服务他们,为他们保驾护航,便确保了城市的正常运转和良性发展。
“建行生活”从创造生活小美好入手,打开国计民生大格局,与人民共振、与国家共振。在百年未有之变局中,建行和所有人一起,奔赴烟火气里的“理想国”,和散落人间的“繁华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一幅深藏于中国人心底的图景穿越两千多年风雨,具体而有力地在我们的双手中得以创造。
策划丨三联.CREATIVE
微信编辑、设计排版丨幸鹏
作者丨池骋 幽幽之默 彭北
图片来源丨 视觉中国、建行生活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三联生活周刊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