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业公司拿同龄人2倍的工资爽吗?爽。
2017/10/25 LinkedIn

    

     2013年,美国科技类博客TechCrunch发布了一篇名为《欢迎加入独角兽俱乐部:向十亿级别创业公司学习》的文章。从那时开始,“独角兽”成为每一个创业者的应许之地。

     2009年,独角兽俱乐部的成员有38家。

     上个月,CB Insights发布全球独角兽公司榜单时,这个数据变成了214家。

     其中中国共有55家独角兽企业,滴滴出行、小米分别以500亿美元、460亿美元估值位列全球独角兽排行第二、三位。

     中国的独角兽企业有什么独特之处?为这些Pre-IPO工作,又和非“独角兽”的公司有什么不同?

     下面是一些领英用户的回答。

    

     一、为什么会选择加入小红书呢?

     缘起是有个朋友告诉我,他加入了一家叫小红书的创业公司,让我有时间去找他玩玩。

     我去找他的时候,发现他的办公室不能说是真正意义上的办公室,反而有点像家庭作坊,大家围着餐桌坐了一圈。

     那天,我和CEO毛文超在咖啡店聊了挺久的,当时他讲述了自己对市场的判断,以及我们要做的事情,我觉得说得好有道理啊。

    

     于是,一个只是来参观办公室的我,居然就这样被带到创业的坑里了。

     他有句话我到现在还印象深刻:“既然你想要创业做些事情,为何不现在做,而要等几年后?况且你还那么年轻。”

     二、“当有人给你一个可以登上火箭船的座位,就直接跳上去,先别管坐哪里了。”

     深受桑德伯格“火箭船”思想的影响,我在毕业后没有过多考虑,就选择进入了高速发展但前途未卜的互联网金融行业 。

     在陆金所做产品的这些日子里,我见证了整个行业、公司和自己的快速发展,当然,也早已不再纠结这是不是自己当初要找的那一艘“火箭船”。

     在陆金所的日子总是过得飞快,有同事感慨,看着移动端版本活生生从3.5.X变成3.6.X,终于醒悟小半年已经过去了。

     充实的日子中也不乏趣事,有时在地铁上接同事电话,为防止对方听不清大声地强调:“今天成交了10个亿,对,10个亿”,全然没注意到身旁路人鄙夷的神情。

     三、小米PM元老学到的三件事

     5年前,我直接被合伙人找来小米参加创业。当时公司还没有很多人,大家都很拼,每个人都怀揣同一个梦想,那就是把我们变成中国最牛的手机公司。

     事实上,在经过3年的累积后,小米在手机制造领域已经独占鳌头。

     我是小米的Product Manager,在公司负责所有手机的开发。

     我们对于每个产品都用尽全力。还记得我刚进公司时可以因为手机的一个小问题熬一整夜,虽然最后问题的症结的只是一行代码。

    

     在这个过程中,我的上级也是一路跟着一起Debug、一起讨论,直到最后团队解决掉这个问题。

     在我5年的工作经验中,我学到最重要的三件事是:如何改善产品;如何谈商务合同;以及如何在公司活下去。

     四、从外企到蚂蚁金服

     2015年初拿到蚂蚁金服的offer,我是挺纠结的。

     蚂蚁金服绝对是个大平台,工作内容也很有趣,但毕竟在外企待习惯了,自己又是个香港人,要是从上海跑到杭州,硬闯以独特文化著称的本土互联网公司,很有可能被打上“不接地气”的标签,成为异类,做不出什么成绩。

     思前想后,始终是机会难得,最后还是放手一搏,一转眼已经快两年了。

     一开始是比较难接受的,因为它违背了我的工作习惯。在外企,项目启动一般是老板站出来谈谈项目背景、整体策略、目标等,大家安静地听明白就好。

     外企通常是个相敬如宾的画面,各部门流水作业,河水不犯井水。

    

     但在蚂蚁金服,各部门讲究“贴身肉搏”,团队成员需要“拧成一股绳”去攻城掠地。HR会经常搞各种场子,让员工之间在情感上可以走得更近,消除隔阂,提升士气。

     我以前待过的外企,总是把teambuilding这件事硬生生的从日常工作中抽离出来,放在某个周末,或者某个小长假,一伙人出门短途旅游,就算是联络感情。

     在蚂蚁金服,团建是每日每天都在发生的。阿里有句话叫“借事修人”,就是通过一个项目,让个人或团队得到成长。

     有时候老板会把项目的KPI定得高不可攀,目的不是为了业绩,而是让团队彻底忘了KPI(反正很可能完成不了),专心致志把事情做到最好,往往有意想不到的结果。

     这一年多以来,很多事情慢慢想通了,也就习惯了,甚至开始感到“酸爽”。

     就像按摩师使劲往你的肩膀施压,或者让你的脖子用诡异的角度歪曲、旋转,起初让人觉得极不适应,感到“酸疼”。但稍为忍耐一下,当血气打通了以后,却有一种意想不到的“爽快”。

     五、来了之后,我的开心程度是之前的三十倍

     我觉得摩拜是一个特别有活力,有朝气的一个地方,来了之后我的开心程度是之前的三十倍。

     摩拜作为共享单车里的唯一一家技术公司,真正地在用技术驱动的方式解决用户的问题,而摩拜的成员都是精兵强将,以一敌百。

     今年四月份,我们达到了每天两千万单的成绩,成为了全球第一大的互联网出行平台和全球第二大的互联网在线交易平台,却只用了优步和滴滴百分之一的工程师的数量。

     之前在美国的时候,有个特别有意思的经历。那时我们和中国的团队隔着时差工作。

     由于工作任务重,中国团队从晚上十点工作到第二天早上十点,整整十二个小时,然后美国团队的三个人,共享一张酒店的床,每人分别轮流睡四个小时,然后起来工作。

    

     当时我们就说,我们不是共享单车,是共享酒店床。

     在美国,由于很强的竞争环境,很多人在做一些小于自己能力的事情。而在中国,反而是小部分的人做了同样多的事情。

     很多时候我们垫着脚尖去摸目标,不知道能不能做成。我们去试,我们去挑战,非常有难度,但是让人更好地成长,也让事情变得更有意义。

     摩拜现在的状态,用一句话说,就怕你没激情,不怕你激情过多。

     朝九晚五是因为不够爱。当你特别爱一件事,觉得这个事业可以改变社会,改变很多人的生活方式,能让环境变好,出行更方便美好,真的是醒来的每一分钟,脑海中都在想摩拜的事情。

     六、你看不明白的今日头条

     今日头条是一家迅猛增长的公司,在所有人都没有看明白的时候,像一匹黑马迅速地成为资本市场“买不起”的公司,甚至包括红杉等大的VC也在不断感慨刚开始时没有及时出手。

     头条为什么会成长得这么快,其实除了赶上风口之外还有一些刚性的优势。

     头条在更多人看来更像是一家媒体公司,但是实际上它是一家科技公司,早两年头条并没有自己的一个作者,也没有属于自己的记者,内容来自于互联网。

    

     当然当时的内容风波也让头条成为众矢之的,不过经过顽强地死磕,头条还是挺了过来,一部分起诉头条的成为头条的合作伙伴,还有另外一部分就成了铁杆的竞争对手。

     头条与传统媒体不一样的一点,除了对现有互联网资源的利用之外,还特别重视数据的积累和分析。

     这些数据的积累和分析让头条的广告产品变得很出色,把每个方向该做的都实现了,角角落落都探到底,让头条有了很给力的广告产品。

     七、适应不安挺过来就会看见更大的世界

     当准备写“在滴滴工作感受”时,我认真梳理了一下:在滴滴的工作到底收获了什么?

     答案是“拥抱变化”。这在滴滴的文化体系中,是最常被提及的一句。

     因为滴滴的业务变化非常多,变动无所不在,见过身边的不少同事“被转岗”,市场做运营的工作,运营做数据的工作。

     你大概也很难想象在一家甲方公司,工作的职责随着项目的变更而变更。

    

     在职的时候,被各种不安和变动折腾得身心俱疲。现在离职一段时间之后,回头看,很庆幸当时自己选择适应这种变化。

     虽然有种种不安,但个人和职业都是处于螺旋式上升中,每一次新的变动都带来对工作和公司运作新的理解。

     从单纯的某个职能到带项目再到策略方向,无论将来是自己开公司还是成为职业经理人都是不错的经验。

    

     “职言片语”是LinkedIn领英推出的公司评价专栏,汇集公司员工分享真实工作体验,目前已覆盖数百家公司。更多内容参见LinkedIn领英app「工作体验」页。

     本文封面图片、文章图片来自pixabay,为非商业用途使用,如因版权等有疑问,请于本文刊发30日内联系LinkedIn。

     LinkedIn欢迎各类广告品牌合作,发邮件至wechateam@linkedin.com获取更多信息。

     2017 领英保留所有权利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LinkedIn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