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靠"臭不要脸"和"自黑"来扭转刻板印象?
2017/10/30 LinkedIn

    

     怎么才能扭转别人对我的刻板印象?

     有些读者可能知道,我是个广东人。

     常有朋友拿我开玩笑:“听说你们广东人连福建人都吃啊?”

     通常我的表情是这样的——

    

     “广东人什么都吃。”

     “短头发的小孩子是男生。”

     “女生比较细心。”

     “程序员大多是宅男。”

     “亚洲人的数学成绩一定很好。”

     ……

    

     一、什么是刻板印象

     没错,上面这些都是刻板印象(Stereotype)。

     刻板印象指的是,不把个体当个体,而是把个体特性过度一般化(overgeneralize)为整个群体的特性来看待。说人话就是“以偏概全”、“一棍子打死”、“贴标签”。

     刻板印象这个词从字面意思来看,在木板上刻下的印象,本身就有“盖棺定论”的味道。

     所以我们提到这个词,往往都有些不好的联想。

     在社会心理学里头,刻板印象其实是个中性词汇。

     “刻板印象是不好的”只是我们对刻板印象的刻板印象。(好拗口╮(╯▽╰)╭)

     二、关于刻板印象的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不一定会导致偏见和歧视。

     刻板印象往往和偏见(prejudice)、歧视(discrimination)联系在一起,但它们三其实不是一个层面的概念。

    

     刻板印象是认知(cognitive)层面的,是我们了解这个世界的过程中的一种抄近路的探索方法。

     而偏见则是基于刻板印象产生的态度(attitude),带有一定的情感色彩。歧视则是基于态度产生的行为(behavior)。

     它们其实是层层递进的关系,有了刻板印象不一定会产生偏见,有了偏见不一定会产生歧视。

     刻板印象不一定是不属实的。

     比如说,我有个刻板印象是“所有的天鹅都有翅膀”,这个刻板印象在大部分情况下都会是属实的。

     刻板印象不一定会产生负面的态度(偏见)或行为(歧视)。

     比如前面提到的“亚洲人的数学成绩一定很好”其实就是个可能产生正面态度或行为的刻板印象。

     即使到了行为层面,“歧视”这个词也是个中性词汇,在经济学里头,它就只是“区别对待”的意思。

     那么,是什么决定了刻板印象产生的态度和行为呢?

     三、正面还是负面,与这些有关……

     对他人的刻板印象的产生,往往与性别、性取向、地区与种族、外表、政治倾向、年龄、职业等因素有关。

     我们会依据上述这些维度将不同的人划分为内集团(ingroup)和外集团(outgroup),换句话说就是用来判断对方是不是自己人。

     早期的社会心理学家如Katz和Braly(1933)都认为,针对自己人以外的刻板印象都是负面的。

     不过,近年来比较被接受的刻板印象内容模型(Stereotype Content Model, SCM)可不这么认为。

     基于这个模型,刻板印象产生的态度与行为正面与否,与两个维度有关:温暖度(warmth)与竞争力(competence)。

     温暖度:如果一个群体跟你抢同一类资源(比如学位、社会福利)时,你会觉得他们没那么暖,不是好人;

     竞争力:如果一个群体的能力方面比你牛X(比如经济水平、学历)时,你会觉得他们竞争力很高,你会考虑要不要抱抱对方大腿。

     按照这两个维度,我们可以把所有群体划为以下4个象限:

    

     上述的刻板印象群体是以美国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大多是白人)。

     根据Cuddy、Fiske、Glick的研究(2008),不同的象限里,我们会产生不同的态度(偏见)与行为(歧视)——

    

     所以我们对其他群体的刻板印象产生的态度和行为也不全然是负面的,而是矛盾、复杂的。

     比如我们会对高温暖度低竞争力群体(比如老人、伤健人士等)持以同情的态度(但不敬重)。

     不过总体而言,一个群体的温暖度越高、竞争力越强,我们就越容易对该群体产生正面的态度和行为。

     四、如何扭转刻板印象

     被人用刻板印象定义,无论结果正面与否,我们总会不舒服。那,我们该怎么扭转别人对自己的刻板印象呢?

     如前文所述,刻板印象产生的态度和行为往往由温暖度和竞争力来决定。

    

     温暖度取决于你所在群体与对方群体对于同类资源的竞争程度,这种竞争格局很难瞬间被改变。因而,从温暖度入手去扭转刻板印象,唯一的手段是——树立共同的敌人。

     让对方明确,你所在的群体与对方是同盟关系,你们其实在跟第三方争夺资源。

     “要让一群人团结起来,需要的不是牛逼的领导,而是共同的敌人。”

     举个例子,不少公司内部不同销售队伍为了抢业绩,时不时会有冲突。一般处理这种状况时,老板都会为他们树立假想敌(通常是另一个品牌)。

     接着我们要重点聊一聊竞争力维度,我们要分正面、中性与负面三种情况来讨论:

     正面刻板印象(强竞争力)

     “亚洲人更擅长数学”、“房地产从业人员工资都很高”,这些都是可能产生正面态度和行为的刻板印象。

     你可能会疑惑:既然这些刻板印象是正面的,我们为什么要去扭转它们呢?

     因为正面刻板印象有可能不属实。

     如果你要黑一个人,最佳做法不是人身攻击,而是捧杀。

    

     因为你的吹捧会让其他人对 TA 的竞争力产生极高期望,只要 TA 无法满足那个期望,期望越大失望就会越大,自然也会招致其他人的反感。

     所以正面刻板印象如果不属实,也是会有负面影响的。

     面对不属实的正面刻板印象,最好的应对方式就是——以超级无敌夸张地方式认了它(俗称“臭不要脸”)。

     “对啊,我们亚洲人还没满月就被爸妈训练背诵99x99乘法表,3岁前就要学会微积分,要不然上了幼儿园会跟不上进度。”

     “对啊,我们老板给我发工资都不用现金的,每个月给发一套房子,现在我手头上已经攒了好几十套,要不我转几套给你?”

     这样,对方自然会知道你是在开玩笑,也会扭转捧杀造成的刻板印象。

     当然,前提是你要足够夸张,如果不够夸张的话其他人可能get不到你其实是在开玩笑,可能还会以为你是在炫耀——

     “对啊,我每个月工资税后大概5万,每次发工资我都要纠结怎么把钱花出去。”

     中性刻板印象

     这里的“中性”包括两种情况:

     一种是可好可坏,比如“广东人什么都吃”,往好的说是适应力强(不挑食),往坏的说是健康隐患高(据传2003年“非典”是因为广东人吃果子狸传播开的)。

     另一种情况是略微负面,但是这种负面不影响你的核心竞争力,比如“某某演员那么好看,一定是整过容”。大多数人会觉得演员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演技和外表,整没整过容其实也不是很重要。

     对待这种刻板印象,最好的方式就是自嘲甚至自黑。

     比如有人调戏我说“听说你们广东人连福建人都吃啊?”

     一般我会笑着回答:“那是因为以前交通不发达,所以才只能够得到福建人,现在交通运输这么发达,基本全国都可以覆盖了。”

     深谙此道的是明星杨幂,随时随地自黑。

     比如她一直被黑脚臭,之前有段子手在圣诞前夕发了条微博:

    

     随后杨幂发了条微博,顺带回复了任泉的调侃:

    

     接着,大家纷纷路转粉。

     这其实是心理学里头的出丑效应(Pratfall Effect,也叫瑕不掩瑜效应)。指的是精明的人犯了个小错误或者有个小缺点,反而会提高自身魅力(Aronson, 1966)。

     所以无论这个中性刻板印象到底是不是属实,你尽管自黑就是了。会提高你魅力的事情,不做白不做。

     负面刻板印象(弱竞争力)

     “女生比较不擅长理科”、“男生比较粗心”,这些都是可能产生负面态度和行为的刻板印象。

     同样的,这种刻板印象我们也要一分为二来处理。

     如果负面刻板印象属实,坦白说,你是没可能扭转的——因为事实确实存在,纸永远包不住火。

     这时候倒不如大大方方地承认自己的缺点。

     而且承认得越早越好,自己早于别人说出来,反而可以管理其他人的期望值,不会有“期望越大失望越大”的结果产生。

     当然也不是承认完就结束了,你要接着去改正你的缺点。

     若不属实,那对方对你的负面态度或行动就只是单纯的无中生有了。

     这种时候往往 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

     你也无需进行任何回应,只要踏实干活,你的实力自然可以展示出来,时间自然会说明一切。

     最后总结一下上述的几种扭转刻板印象的常见方法:

    

     参考资料:

     [1] Craig McGarty; Vincent Y. Yzerbyt; Russel Spears, , 2002

     [2] Susan T. Fiske; Amy J. C. Cuddy; Peter Glick; Jun Xu, ,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2

     [3] CrashCourse, , YouTube, 2014

     [4] Don Operario; Susan T. Fiske, , 2003

     [5] Henri Tajfel, , 1981

     [6] E. Aronson; B. Willerman; J. Floyd, , 1966

     [7] 简单心理, <5分钟自黑速成>, 2017

    

     本文作者肖璟,曾供职于麦肯锡,也曾在Google打过工。Problem Solver,逻辑狗,写过本畅销书,创过几次业。转载自公号解题者(id:imjietizhe)

     本文为LinkedIn经授权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LinkedIn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文章所包含的文字和图片来源于原作者、pixabay.com和giphy.com。如因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于本文刊发30日内联系LinkedIn进行删除,并就版权问题联系相关内容来源。

     LinkedIn欢迎各类广告品牌合作,发邮件至wechateam@linkedin.com获取更多信息。

     2017 领英 保留所有权利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LinkedIn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